中国古人喜欢酒甚于现代人,酒是除了吃饭穿衣以外超出基本需求的的一种物质,是古人不多的业余爱好之一,古时候业余生活单调,有这样一种神奇的液体,让你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那确实一种茶余饭后值得追求的东西。
小时候生活艰苦,物资匮乏,好多东西都得自己动手做,包括米酒;米酒四川叫醪糟,在那个年代那绝对是一种美食,对美食的喜爱也让我有机会了解了酒的酿制过程。相对制酒,醪糟的酿制过程就简单很多,首先是把大米和适量的糯米混合上火蒸煮至七成熟,然后加入捣碎的酒曲,放入瓦罐锅子一类的密闭容器封起来,再用棉被包裹保温后放入阴凉的地方,期间你会发现瓦罐会自己发热,那明显是在发生化学反应。一个星期后打开罐子奇迹发生了,一股浓烈的米酒香飘出来,蒸煮过的米瘪了下去,周围渗出了清亮的液体,美味的米酒生成了。
贵州赤水,一条普通的河流,却孕育了中国大多数最有名的几大白酒。郎酒,茅台,鸭溪窖酒。
赤水两岸全是偏僻的山梁,交通不便,但是在古时候这里确是川盐入黔的重要水运通道枢纽。码头的繁华产生了各种需求,酒这种让人放松解乏的好东西就在这里有了极大的需求,加之水土气候适宜,山区又盛产酿好酒的高粱,茅台名酒就应运而生。茅台酒出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巴拉马世博会上获得金奖;解放前的中国贫穷落后,能在国际盛会上拿个奖,那是极为长脸的事情,所以呢,茅台酒就身价倍增,一酒难求,成为极品。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大江南北生产各种白酒不计其数,为何唯独茅台酒可以常年独占鳌头,无人可以与其竞争?这是因为酒生产的独特性,酒的口味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身于淮北则为枳。据茅台镇的酒城博物馆介绍,茅台厂的人曾经想扩大生产规模,在异地建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酒厂,但是生产出来的酒完全不是一个味道,只好放弃,最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茅台酒只有在茅台镇才可能生产出来。
中国白酒的生产大多采用双发酵法,第一次发酵是生产酒曲,用小麦粉碎,加上老酵母,挤压成方块,然后埋藏于稻草中保温进行第一次发酵。在茅台酒厂,酒曲的成块挤压一定要女性用脚在模具上踩踏成型,据介绍,挤压成型的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是采用人工,是因为采用机器挤压无法保证预期的效果,甚至男性都不行,这真的有点神奇。
第二次发酵是把生产酒的主要原料高粱进行蒸煮,然后和磨碎的酒曲混合在一起放入酒窖封存进行第二次发酵。一般发酵的时间为一个月。
酒窖出来得原酒非常浓烈,而且每一窖酒都有不同,原酒一般不会拿来直接饮用。还需要最后一道重要的工序,勾兑。勾兑是由勾兑师把原酒和新鲜生产的高粱酒进行稀释,调配从而得到希望而稳定的口味。
茅台酒厂的前身是三家烧房合并发展而来,有花钱买的,有没收的,有公私合营的,它的发展历史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历史,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茅台酒深得中央领导的喜爱,常常作为宴请和赠送贵宾的选择,这更加巩固了茅台酒的地位。
酒乡美丽河-赤水 酒乡美丽河-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