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说我家里有一些看过的书想和爱读书的朋友交换阅读。其中有一个人问我都有些什么书,我大致和她说了一些书名,并拍了一些照片传给她看。结果她看过之后直接给我来了这么一句:你平时都看这些书啊,一本文学名著都没有,你也太肤浅了吧。
我说那你平时都看什么类型的书呢?她说,我平时不怎么看书,要看就看名著,我有《平凡的世界》、《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都快看完了,你要看我可以借给你,不过我对你的书不感兴趣。
我说谢谢,不用了,咱俩不是一个层次的人。
说到这我又想起有一次我正在自己的宿舍看书,同事来找我,看见我正在看的书是《故事会》,就大惊小怪的叫起来,你还在看这种杂志,也太幼稚了吧!
我说这上面故事写的都挺好的,挺有意思的。
她说,这都是适合中学生看的杂志,你应该看一些更有深度的书,比如四大名著,或是一些名家名作,这样才能显得你有品味。
我没和同事争辩,也没和朋友解释她说的那几本书我早就看过了。认识不同,争辩也无用。
我一直自认是个爱看书的人,小时候邻居家有一些藏书,我天天鼓动邻居家的孩子拿书给我看,直到把他家的几十本书都看完。后来上了中学,我看书的速度更快了。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买不起很多书供我阅读,就经常在校园门口的书店里租书看。
有时想拥有一些自己的书和别人交换,买不起正版书,就到小书店买盗版书。虽然盗版书纸质不好,错别字也多,但是比正版书便宜很多。《徐志摩文集》、《余秋雨文集》、《三毛文集》是我拥有的最早的三本书,全都是盗版的,厚厚的一大本才十块钱,现在早已经在搬家时丢失了。
我看书没有特别的目标,可以说是随心所欲。初中时,最喜欢看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杂志,《少年文艺》、《意林》、《萌芽》之类的。高中时,无意间从同学那看到一本《简爱》,觉得写的特别好,从此爱上了外国文学,学校图书馆里的那些外国小说全都被我借来看了一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关注故事情节。现在有好多内容都不记得了。
大一时,寝室里的同学看起了言情小说,我看了一本后也迷上了。那段时间整天都沉浸在言情小说的世界里,琼瑶、席绢、古灵、张小娴,还有那些不出名的作家,能找到的书都找来看了一遍。当时学校附近有个华中希望读书社,我在那办了张借书卡,每本书每天租金一角钱。我是那里的常客,经常光顾。
有一阵我又迷上了倪匡,把书店里他的所有科幻小说都看了一遍。至于金庸,古龙这些名家,除了一套《鹿鼎记》外,其他的我一本都没看过。
中国的四大名著,我只看了《红楼梦》,另外三大名著,我都只看过电视剧,书没有耐心看。
说了这么多,好像我看的书确实挺杂的,也没有什么规划阅读之类的,都是阶段性的喜欢。好多人都说看书要挑不是那么容易看懂的,这样才能逼迫自己从舒适区走出来,从而真正学到一些东西。可是每个人的爱好不同,读书的目的也不同。
有些艰深难懂的东西适合专业领域的人来读,他们想从中更好的提升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当然是值得的。对于一些纯粹为了打发时间的休闲阅读者们而言,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才是正确的选择。
有些人把现在流行的网络言情文学和玄幻小说批的一文不值,说那些书都是没营养的东西,写那些书的作者和读那些书的读者都是很肤浅的人。
能说出这话的人本身也高深不到哪里去,你不喜欢看可以不看,不能把别人一棍子打死。我的妹妹就是一个在起点网写网文的作者,每天写文章都要熬到晚上十二点之后,上次为了写好古代的建筑布局,还专门跑到苏州园林去实地看了看。
其实不管什么书,能写出来都是不容易的,都说鸡汤文和网文容易写,那你也来写一篇很火的我看看。
每个人每个时期的阅读喜好都是不同的,这段时间我喜欢看言情,说不定过段时间我又喜欢看武侠了呢。你看文学名著就能说明你深奥了?你看懂了么?我看《故事会》就说明我肤浅了?也许在你没看之前,我已经把文学名著都看过了呢?
这段时间我又迷上了毕淑敏,一口气把她的散文集全买回来了。我还爱上了女性励志书,《女人不可以穷》、《优雅是一种习惯》、《淡定的女人最优雅》、《女不强大天不容》等,没有一本是所谓的文学名著。这些书就没有值得看的地方么,看这些书就很肤浅么?我不这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