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第四参弥伽大士讲发菩提心,菩萨出世与诸众生,为大利益。强调正反两面,“如商主能导群生至宝所故。如赫日智慧光明能普照故。如君主觉法城中得自在故。“等一共19个,其实是20个。经文翻译有调整,有拆有合。
在你生命中真能遇到发菩提心的人,从这20个去感受,有没有其中一种?没有办法隐瞒,内心有没有感受,自己知道。既发菩提心,又要学菩萨道。从前面顺来是第4参;从逆上来,这是第一参,弥伽在家人,有总说的作用。
华严重法,有个原则,佛依法而成佛。交给大心众生,以法为第一。这里菩萨,指普贤行者的菩萨,不是一般菩萨行的菩萨。一般经文没有区别菩萨与普贤行菩萨的区别。
在经教分类中,佛法分大乘、小乘;菩萨乘与声闻乘。菩萨乘又分为菩萨乘与一佛乘,闻乘又分为声闻乘与独觉乘,即小乘与中乘,成果叫阿罗汉与辟支佛。
菩萨乘的菩萨,是行菩萨法,三轮无法体空,叫权教菩萨。或实教菩萨也发生这个问题,有成佛的目的。
一佛乘的菩萨,菩萨乘的菩萨行加上三轮体空,即普贤行。普贤乘没有其他目的,要有说有,就是修行,成佛的目的也没有。他怎么修行?他以观佛果境界为标的,转佛果以下的层次的心理状态全部改变过来,改变与佛果最高的境界相同。
所以你要一再地思维,佛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们是什么?要一再地去转,把自己转变成跟佛一样,直接这样转就好。什么时候成佛,不要管他。当你听得懂这一席话的时候,你已经具足十信位,你已经破了一分无明。
经常去思维,自己一再地向那佛境界移进,朝那个目标就好,你的生命本质一再地提升,一再地提升。在一佛乘中,六度万行可以不要想,因为在调整过程中,这些都包括进去了,没有必要单独提出来。如人家骂你,你有修法目标,会放下它,没有必要理他,这是真正的忍辱。再如吃得好,吃不好,已经不重要了。
此法从本起末,从根本修,以修法为根本。随时摄心,抓住心的要领,在进行时会用心。如上车,就把心收回来,我有没有发菩提心?我有没有与成佛实质的部分相应?这会不会打妄想?不会。
如摄末归本,会产生很多痛苦。床上不能看经,没有佛堂不能修。本末倒置,心掌握不住。这种是对根性狭劣,修一些人天福报。
长者称赞善财发菩提心及成就的功德。我们能从这几十个成就中有一二个,就不可思议了。你一定要弄清楚,学佛以后不要迷信,不要盲从,不要自以为是附会,要理性。生活境界与修行境界不要混。很多属生活境界,生活中必然会发生的如意事、不如意事,与皈依没关系,不是修行境界。
信心从实际生活中看你的修行境界。实际生活中脑筋已用尽,没办法了,如孩子考过了,无路可走,明知不可能,请菩萨选一个学校,不可能的事发生了。这里开始一定作意。真用心,以心的作用为主;生活中遇到不可能状况,你完全放下。不作意,都是生活境界,本来就会。如鬼压床。
身心灵中灵性要起作用,才有不思议的作用。在初期生活中,你的色身要转入心理身,那个不可思议已经非常卓越了,因为它已经超过你想象外,在生活中可以起作用了。转入灵性法身,所起的作用就更大,就不是生活中的问题了。
发阿耨菩提心,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启发你灵性的成长。但你要直接从灵性启发你,很难。有些人能启发出来,身困潦倒,身心两部分没有处理好,光有很高的灵性,你的灵性很好,你的生活很局促。你身心要培养好,灵性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出来。要一再检验身口意三业。你有没有经常检讨自己说:我这样做对吗?我这样想对吗?还是盲目的自我欺骗?
海云导师开演华严,圆明笔记心要!)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