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雪山报春第一枝

来源:知库网

记美术家周韶华先生二三事

      一九八九年冬,雪在下。周韶华先生为筹备在新加坡的画展,躲到十堰。

曾经给周老"跟班"的王发翼老师,带我找到周老的画室兼起居室。20几平米的屋里一张大画案,一张床,墙上、地上满屋是画。

      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些画,我们都吃惊了,这些画看起来"排场",细读让人沉思。其中一幅我今天依然不能忘怀,画纸上大面积的肌理效果形成岩石,在岩石重压的缝隙中一株小草,顽强、洒脱、奋力地成长。

      这之前看过《美术》杂志上周老的《大河寻源图》系列作品,那种视角冲击力让人记忆犹新,再看到宣纸上的画我是震惊了,它不同于传统中国画形式上的轻描淡写,题材上也不是风花雪月,大江大河在周老的笔下重彩浓墨、波澜壮阔、开合自如。作品中局部与整体、意向与抽象、笔意与墨彩、浪漫与现实的关系处理浑然天成。

      又看画案,但见磁带、收录机、电吹风、喷水壶这些与作画不相干的东西应有尽有。

      周老着大红羽绒服,坐在床边与我们侃侃而谈,浓重的山东口音听起来抑扬顿挫,又像古时的学生在朗读。周老谈到了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环境下的文艺繁荣、美术思潮、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我们则恭恭敬敬当"听长"。

        在谈到创新时周老说:艺术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结构,没有固定的范本,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规范的新造。他认为:艺术有规律可循,但无规则可定。周老又谈到创作灵感:艺术家的睿智,是靠“悟”,“悟”是一种灵性、一种敏锐的感觉力,平常体验到的模糊印象会在一个时刻突然爆发出一束闪光。要经常召唤自己主体意识和自觉,又要突破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去追求无限性的生命永恒,不懈地追求我们时代的大风格。

      说话间"喜儿"也来了。周老与喜儿的回忆中我才知道,这位山东大汉当年在郧阳,还是舞台上的杨白劳。我心在想,这么大个子的扬白劳,黄世仁怎么敢上门要账。再后来又知道王发翼老师死缠烂打要彩色胶卷,原来周老还是摄影前辈。                                       

        这些作品是周老八、九十年代的作品。这个时代是经历十年文革后,思想不再禁锢又逐步开放的时代,也是艺术创作空前繁荣的时代,周韶华先生以其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中国画的深刻思索,用中国画的传统载体,自创一派,画出了中国画的崭新时代。                                           

      又一次去周老画室,周老说:给你画了幅画,你看怎么样。我是喜不自禁又不忍心,原本到十堰是"躲",是想聚精会神创作,却还是花精力为我作画,我无言以对。这幅画的题款《雪山报春第一枝》,今天再读,先生不就是那文艺春天的第一枝报春梅花么!

默念仰韶

丝路乐章

朝起朝落

天涯共此时

楚凤翱翔

鹤兮归来

苍山如海

秋魂

活水源头

自然神造

山在呼唤

沧海横流

会心禪旨

春风

昏晓合分

春眠不觉晓

悬天湖

云涌翡翠

暖风

神泉

生命

碧山玉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