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被称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人民的数学家”;
他被国外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被列为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他就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1985年6月12日,75岁的华罗庚在日本演讲,演讲结束后倒在了讲台上,当晚去世……
华罗庚的一生,都在为中国数学发展作贡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01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华罗庚自幼家贫,爱动脑筋,因为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中毕业后,华罗庚到上海的职校求学,但很快就因拿不出学费而退学。
辍学在家的华罗庚并没有放弃学习,相反更拼命了。
他每天自学达到12个小时,废寝忘食。
1928年,华罗庚不幸染上了伤寒,治愈后左腿落下了腿疾。
但他的勤奋得到了回报,他经过耐心的计算,求证了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一处错误。
他以此写的一篇论文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轰动数学界。
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这篇论文,得知作者是为18岁的少年,惊叹不已:“这样的年轻人应该到清华来!”
自此,华罗庚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逆袭:被清华大学破格聘为助理员。
02
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
进入清华大学后,华罗庚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用几年的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的基础课程。
人家调侃他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他总是笑笑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
当时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重视人才、尊重知识蔚然成风,遨游在知识海洋里的华罗庚,水平能力快速提高。
华罗庚对数学有极高的天赋,加上他刻苦钻研,熊庆来大胆预言:“他将为异军突起的科学明星!”
果然,上进的华罗庚自学了英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
也因此,华罗庚又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逆袭:被破格任用为助教,随后成为讲师,教授微积分课。
在清华期间,华罗庚一边教学,一边潜心数论研究,发表了十几篇数论论文,年仅25岁的他已然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
03
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惟有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936年,华罗庚被保送到世界数学中心——英国剑桥大学进修。
剑桥教授鼓励他申请博士学位,华罗庚却拒绝了:“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这么做是有他的想法的:攻读论文只能选修本门学科,而放弃博士学位,则可以攻读多门学科。
所以,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终其一生,也只有一个初中文凭。
留学英国时的华罗庚
华罗庚就这样一边当旁听生,一边广泛地自学其他学科。
在剑桥短短两年时间里,华罗庚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受到了英国数学界的关注。
同时,他提出的“华氏定理”,彻底解决了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计问题,轰动了剑桥,被称为“剑桥的光荣”,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04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
——华罗庚
抗战爆发后,英国人让华罗庚留下来教书。
华罗庚拒绝了,他毅然放弃一切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
1938年,华罗庚回国后又完成了一次逆袭:被西南联大破格聘请为数学系教授。
西南联大时期的华罗庚与家人战乱中,华罗庚一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只能变卖家里的东西勉强维持生活。
华罗庚烟瘾很大,为了省钱,他把烟给戒了,发誓说要等抗战胜利后再抽。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华罗庚也没有间断过科学研究。他的长子常常半夜醒来,还看见父亲在煤油灯下埋头写书。
他对家人说,我睡不着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不马上写下来,第二天忘记了就可惜了。
当时日军对昆明进行频繁的轰炸,山沟里的防空洞成了华罗庚的工作间。有一天,一颗炸弹把华罗庚的防空洞炸塌了,他也被活埋了。
幸好附近正好有几个学生,他们及时把华罗庚从土堆里挖了出来。
闻一多听闻此事,把自家的房子空出一部分,让华罗庚一家住了进来。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华罗庚陆陆续续地写出了《堆垒素数论》的初稿。
这部巨著系统地总结与改进了前人的理论,被称作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05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华罗庚
1946年,华罗庚受邀到美国讲学。两年后,他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1949年,华罗庚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激动万分,当即决定重回祖国的怀抱。
他还写了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呼吁留美学生:“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他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华罗庚与许多留学同学一同乘轮船回国回国后的华罗庚,以极大的热忱投身到新中国的数学事业中。
他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世界知名的数学家,都是华罗庚的弟子。
华罗庚与学生陈景润
不仅如此,华罗庚还成为中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首创者。
直到今天,“华罗庚金杯” 少年数学竞赛依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青少年数学竞赛。
在特殊时期,华罗庚即使因为留美经历而遭受迫害,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在工农业生产领域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拖着病腿,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1974年华罗庚深入车间普及数学知识
后来,一位美国学者问他:“你对当初回国的选择感到后悔吗?”
华罗庚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后悔,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
06
树老怕空,人老怕松。戒空戒松,从严以终。
——华罗庚
1980年代,华罗庚因常年奔波推广“双法”,积劳成疾,患上了心肌梗塞。
有一次他病发昏迷了一个星期,抢救过来后医生说,安心休养的话还能活个十年。
可是华罗庚受得了忙,却守不住闲,他常说:“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5年,华罗庚受邀到日本进行演讲。
当时他刚出院不久,但他很想了解日本的数学实际应用经验,以促进我国应用数学和经济的发展,于是决定带队前往。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来到日本来东京大学作45分钟的演讲。
当日下午4时,本来坐着轮椅的华罗庚,坚持站着开始演讲,讲到兴起,他用拐棍当教鞭,脱去外套,解开领带,激情澎湃。
45分钟时间到了,他主动提出请求:我可以延长几分钟吗?
听众热烈鼓掌,于是,他又讲了20分钟。
演讲结束,他说了一句“谢谢大家”,然后坐了下来。
此后,他再也没能站起来。
华罗庚在日本演讲,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张照片经过5个小时的抢救,华罗庚的生命还是没能挽回。当晚10点,医疗小组宣布华罗庚因心肌梗塞逝世。
他用行动践行了那句“我希望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今天是华罗庚先生逝世33周年。
难忘大师华罗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