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是一个四岁的男孩,妈妈经常告诉他,要做一个有肚量的男子汉,不要跟其他小朋友有冲突,尤其是跟小女孩在一起玩的时候,一定要有绅士风度。
最近,多多妈妈一直处理焦虑状态。原因是多多跟小女孩玩的时候,总是被人欺负。不是被人掐,就是被人打。
前两天,多多去游乐场,一个小女孩总是打他,他也不还手。多多妈妈非常生气,告诉多多别人打他时,自己可以反击。但多多说把别人打疼了怎么办呢?打别人是不对的!多多妈妈去找那个小女孩的家长,要替多多讨个公道,让那个小女孩跟多多道歉。
这样的问题总是会出现,多多妈妈现在都不敢带多多去游乐场,总担心多多被人欺负。
听完多多妈妈的倾诉,我告诉她,我在她说的事件中听到三个要点。第一、多多被妈妈要求做一个要忍让的孩子;第二、当多多让着别的孩子的时候,妈妈告诉他要还手;第三、根据四岁孩子的理解能力,多多打人是不对的,但不还手也不对,那么他 要怎么做呢?他自己也不知道。
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候,,通常会首先关注孩子的行为,但行为仅仅只是冰山上的部分。而冰山下更大的部分是孩子的感觉和信念,这才是推动行为的动力。只能看到孩子的感觉和信念,才能和孩子产生连接,真正去理解孩子。
有的家长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有没有可能是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并没有具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呢?除了用“我看的出你感觉…… 是因为…… 你希望…… ”这些识别孩子行为后面的情绪、识别情绪背后孩子相信的原因以及猜孩子的愿望表达共情的句式,接受孩子的情绪,创造情绪安全,还需要对孩子使用正面的语言。
正面的语言的几个要点是提前告知、清楚具体的有效指令、有条件的许可、用孩子明白的暗号、手势 、手把手训练。比如,多多妈妈既让孩子忍让,又让孩子还手,这是模糊的语言。让孩子不要跟别人有冲突,这是这家长们常说的“不语言”,孩子在听到这类话时,并不清楚自己要怎样做才对。
多多妈妈可以用正面管教中“赋予孩子权力”和“启发式提问”这两个工具问多多:“你觉得怎样处理冲突的方式更好呢?”听到多多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之后,可以用正面语言引导多多一些具体的做法。比如,别人打你一下你不还手,再打你便可以还手。也可以在家里做一个角色扮演,把游乐场遇到的情况扮演一次,向多多示范应该怎么做等等。
在沟通的过程中,多多妈妈意识到自己只是以自己的观点去评价多多“被欺负”这件事,从来没有问过多多的感受和想法,也没有给过多多具体、清晰的建议。
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期待多多妈妈早日把遇到的“问题”转变为培养多多管理情绪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