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金灿灿的麦田,“开镰……”嘶声裂肺的吆喝声在田间地头回荡,成熟的男人们赤膊整齐的立在地头,手拿镰刀,白鹿原麦子的收割开始了……
《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本是同宗的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白嘉轩:是白家的家长,白鹿一族都首肯的族长,作为乡绅文化的代表,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思想影响的人物。他为人仁义宽厚,思想传统保守,一辈子都“挺直了腰杆儿”,做事以做一个正直体面的族长为原则。
鹿子霖:是鹿家的家长,他思想灵活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争强好胜,一辈子都跟白嘉轩明争暗斗,好色成性,做事无原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这两家培养出的孩子却大相径庭:
一、鹿子霖的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可以说都是时代的风流人物。
鹿兆鹏从小聪明伶俐,胆子大,书读得好,后来在省城求学,接受新思想教育,有独立的思想、有追求。他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共产党在陕西的早期领导人,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过人的勇敢与智谋,忠于事业与理想,对革命坚持不懈,是白鹿原上反封建的旗手。
鹿兆海跟哥哥一起外出求学,他单纯、可爱、善良、接受了新式教育并接受了西方思想,他满腔的报国热情,积极参与革命活动。虽然加入的是国民党,但救国图存的理想一直未变。他忠于信念、忠于爱情,在抗日战争中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功业不可磨灭,就连白嘉轩也称他为“白鹿原上最好的一个子孙”。圣人朱先生亲自送兆海的灵柩进祠堂。
二、白嘉轩的两儿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灵
白孝文本来是老实本分的,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的教育思想,但是他渴望新学,渴望去城里念书,在父亲的思想禁锢下挣扎,性格压抑又矛盾。最后在与家的决裂后堕落、虚伪、狠毒。后来他抓住机遇,使用政治手腕,当了县长后,骑着高头大马,荣归故里,重登祠堂而光宗耀祖。
白孝武,白嘉轩最终的继承人,他坚定的秉承了父亲传下来的家族规矩。全面继承了父亲的精神本质(包括封建社会的优良传统与精神糟粕)。他没有主见,做任何事情都要揣摩父亲的心思,征得父亲的同意。他彬彬有礼,不苟言笑,没有自我。但他对农活和牲口充满兴趣且擅长,“这些牲口怎样伺弄,我看一遍就记住了”。作为一个农民无疑是优秀的。但是在新的时代,想要领导整个白鹿村的村民,思想境界是跟不上时代的。
白灵(本不是白嘉轩培养的重点,他是想按贤妻良母的方向培养来着,无奈从小的溺爱放纵使他对白灵收不住了)白灵属于白嘉轩自己教育的失败,但失败的教育不代表是错误的,白灵聪明、伶俐,在挣脱了封建思想、封建家庭的约束后,成长成了勇敢的革命战士。
三、两家的教育差别
总体看鹿家的两个儿子更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1、父亲的眼界不同,给子女搭建的舞台不同
白嘉轩:儿子将来继承族长身份,舞台是白鹿村,白鹿祠堂
鹿子霖:希望儿子们鹏程万里、海阔天空,舞台是万里天空
作为家里几代人是族长,白嘉轩,他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走出去,他让他们接受儒家教育和农学教育,继承族长之职。守好白鹿村、守好田地、守好祠堂,是白嘉轩教育的目的。
鹿家祖上曾走出白鹿原,以“勺勺客”的手艺在省城谋生,见多识广。有一个遗训,就是鹿家子孙要读书,后人中了秀才就到祖坟上放草炮,中了举人就放铳子演大戏。因此鹿家是重读书的,就连鹿子霖也希望养出个秀才举人,光宗耀祖。
2、教育理念不同,态度不同
白嘉轩:坚守传统儒家教育及农学教育,对儿子们严格管制,对儿子们是威严的。
他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是满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哲学传教给儿子,要把族长之位传给白孝文,他不许白孝文去城里读书,“只要学堂一天在,你就在这儿念书!”,“咱们过好咱们的日子就行了”。行为上,他虽然心里爱他们,但几乎没有和儿子们有过亲昵的举动,他好像从小都没有抱过他们。而对管理村民没有主心骨的白孝武,如果让他专心于农活、专心于“伺弄牲口”,会成为更优秀的农民。白嘉轩的教育,让儿子们都没了自己。
鹿子霖让儿子们在省城读新学,让儿子们按自己的喜好发展。
鹿子霖当不了族长,处处比不上白嘉轩,但是他好强,不甘心低于白嘉轩,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自己立身不正,但生活上鹿子霖对儿子是温情的。教育上似乎没怎么管儿子,但他给儿子们选择了先进的学校,让他们在省城接受了新式教育,使得鹿兆鹏和鹿兆海能够活泼自由、积极向上的成长。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主见,有自己的选择,在正义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天地。而鹿子霖,无论什么情况,他都欣赏儿子,甚至“仰视”儿子。
3、承担启蒙教育者的素质不同
跟那个时代农村的大多数家庭一样,年轻人要干活,孙子们小时候主要由老人带着的。
鹿家:鹿泰恒老爷子是个懂学问明事理的老人,虽没有把儿子鹿子霖教成器,却把孙子鹿兆鹏教育的很好。而且,他总夸孙子比儿子强。孙子在“强”的心理暗示下,内心也强大了。
白家:由白老太太带孙子,白老太太是一个传统小脚妇女,眼界小心胸狭窄,满脑子的封建糟粕。白嘉轩为人则太“硬”,对儿子管教也是如此,处处须在他的严格管教甚至压制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小孩子的调皮捣蛋也被重罚,小孩子失去了灵性,白孝文从小形成了心理阴影,白孝武则老实的规规矩矩毫无主见。
《白鹿原》中白鹿两家对孩子的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教育孩子的眼界,给孩子的舞台,教育的理念、态度,启蒙教育承担者的素质等……对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