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就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于是我拼了命地看热血电影,看伟大人物传记,企图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取打开梦想世界的钥匙,终究发现这是治标不治本,我仍然只能望着招聘网站发呆,仍然只能在黄金周花高价抚慰那颗受伤的心灵,并没有领悟任何改变的密码。
我明白我终究需要一场革命,来补救如今的生活。我只能出走,离开这一切,带上我的家人,带上我的灵魂,去到一个真正释放自我的地方,革自己的命。
色彩斑斓的古巴 图/ 街头的三轮车 图/ TheTelegraph古巴是最适合革命的地方
古巴的历史很短,出现在人类文明史上不过500多年时间,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了古巴,此后这个加勒比海的小岛国便一直在革自己的命。
与古巴有关的文献中,总是伴随着反抗、革命等字眼,古巴凭借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者吸引世界目光,而不是什么好莱坞、宝莱坞的影星。
何塞·马蒂,一生为革命而战 图/The Famous People何塞·马蒂,15岁起就参加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活动,他是为革命呐喊的诗人,创作的《伊斯马埃利约》、《自由的诗》、《玻利瓦尔》不仅在古巴广为流传,也影响了整个拉美地区;他是卓越的思想家,是拉美现代主义的开路先锋,一生奔走于革命的道路上,只为争取古巴独立和拉美自由,童年时候的卡斯特罗也深受他的影响。
切·格瓦拉最著名的头像,1960年由阿尔贝托·科尔达拍摄 图/网络切·格瓦拉,虽是阿根廷人,却在古巴发光发热。不要告诉我你不认识他,因为你一定见过上图中的肖像,他被印在T恤上、裤子上、杯子上、钥匙扣上、水壶上……广泛地传播于世界各个角落,就连中国的四流小景区,也能见到格瓦拉头像的纪念品。在所有著名的肖像中,格瓦拉无疑是复制量最大的,虽然他已经牺牲了49年,但并不影响他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格瓦拉明明是个暴力革命者,却成了现在文艺青年、音乐青年的偶像,他们拿起吉他、拿起笔杆子、拿起相机都要向格瓦拉致敬。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人可以同格瓦拉一样既被主流文化接受,又被非主流文化膜拜,这一切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来自他的精神,与阶级立场无关,与国家民族无关,甚至与生死无关。
格瓦拉同卡斯特罗一起建立起古巴革命政府,却在功成名就后全身而退,他在古巴为官从政,当过国家银行行长,也做过工业部长,还周旋于苏联的政治势力中,他得到了许多革命者梦寐以求的权利,却在苏联官员招待他时口无遮拦:“真是讽刺,我这个土包子怎么配使用这么高级的餐具?”这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男人,做了一切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他的一生只为革命和自由而奋斗,加上年轻时一段传奇的摩托之旅,必然横扫全人类。
卡斯特罗抽雪茄 图/网络格瓦拉的战友、兄弟卡斯特罗,古巴另一位传奇的革命者。同格瓦拉干革命的那些事就不提了,他的魅力在于,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对抗美国,带领古巴人民革了资本主义的命,在美国的经济制裁下顽强地活着,传说CIA策划了至少几百种刺杀卡斯特罗的计划,无一成功,与美国的恩怨情仇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精彩。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我上幼儿园时,他是总统; 我上小学时,他是总统; 我上中学时,他是总统; 我上大学时,他是总统; 我工作后,他还是总统; 我结婚后,他还是总统;我当总统了,他仍然是总统; 我任期满了了,他居然还是总统……
民间总是戏说,卡斯特罗熬走了十一任美国总统,他总是在公开场合抨击美国,这让全世界人民都很爽,也塑造起他反美斗士的光辉形象,大家都认为他是时代的英雄。但在卡斯特罗的强势领导下,古巴这个美国的后花园,硬生生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想要把古巴打造成共产主义的乌托邦,最后却以失败告终,许多古巴人冒着生命危险偷渡至美国,但仍有大量民众支持这位充满魅力的革命者。
这里不评价卡斯特罗的功过,只为展示一个真实的古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古巴就是革命者的乌托邦,而卡斯特罗将那个时代延续到了今天,一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古巴的革命似乎还在继续着,只是现在要革的,是经济的命,人民要谋求的,是人民自己的幸福和理想。
去古巴,寻找革命的踪迹
有太多人为了格瓦拉而来古巴。
圣克拉拉,切·格瓦拉纪念碑 图/ InsideCuba古巴中部的圣克拉拉(Santa Clara),是格瓦拉曾经战斗过的城市,也是他最后安眠的城市,被誉为格瓦拉圣地。1958年古巴革命胜利前夕,格瓦拉奉卡斯特罗之命,在圣克拉拉指挥了一场决定性战役,为古巴革命最后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当格瓦拉的遗体被送往圣克拉拉时,数十万群众涌向灵车经过的路边,所到之处被洒满鲜花,场面盛大而感人,总统卡斯特罗则亲自点燃了格瓦拉灵前的长明灯。
今天,无数人追寻着格瓦拉的脚步来到圣克拉拉,他们戴着贝雷帽,摆出同格瓦拉一样炫酷的姿势和表情,叼着久负盛名的古巴雪茄,追忆那个冷战、革命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年代。有的人甚至寻着格瓦拉的足迹深入丛林,给自己来一场艰苦的徒步之旅,虽然比荒野求生的贝尔愉快多了,但这样的旅行足以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而位于圣克拉拉的烟草工厂,也是寻找古巴革命的重要目的地,毕竟格瓦拉、卡斯特罗等革命者都是古巴雪茄的忠实代言人,他们带领古巴雪茄闻名世界,作为游客的我们当然值得去了解,这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顺便品尝一下那让人醉生梦死的味道。
切·格瓦拉无所不在 图/咖啡古巴首都哈瓦那(la Habana),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革命的身影,何塞·马蒂、格瓦拉、卡斯特罗,一转眼就出现在你的面前,画像、雕塑、涂鸦、T恤、纪念品……它们散落在各个角落,已成为哈瓦那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你无须特别去寻找谁,也不用特地去到某处,这座城市便是革命的象征。
古巴虽老,却有童话王国的影子 图/中国人到哈瓦那,能找到无比熟悉的过去:商店要凭票购买,就算是老式商品也要价昂贵,买牛奶要去指定的地方排队,WiFi简直是稀有品种,外国人全都挤在自由哈瓦那(Habana Libre)宾馆外上网,这些都是卡斯特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产物。但在这个充满浪漫主义的国度,自由的血液从未停止,比如仅有的几个WIFI热点,也不会封杀外国媒体,古巴人知道自由的宝贵。
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那个与大海激烈搏斗的固执老人圣地亚哥,又将古巴的硬汉与英雄气概发扬到了文学领域。人们以文学之名,踏着海明威的足迹而来,甚至比探寻格瓦拉还要流行。
“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那样老迈,只有那双眼睛,像海水一样湛蓝,透出一股开朗、不屈的精神。”
Cojimar海湾 图/这片湛蓝海水的原型,正是海明威经常出没的科希马尔(Cojimar)海湾,距离哈瓦那市区大半个小时车程,海湾边上一家名为拉特拉萨(LaTarraza)的餐馆,是海明威出海回来经常吃饭的地方,如今这家餐馆墙上挂满了海明威的照片,吸引络绎不绝的游人。
“在春季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风从东面吹进敞开的饭店。从露台上我凝望大海,深蓝色的海面上泛着白色浪花,穿梭的渔船追逐着多拉多鱼。”这是海明威笔下的饭店景色,大海就是大海,不用任何象征化、寓言化的手法,只是简洁的描述,便异常有力,让人无法抗拒。
比西亚庄园 图/海明威在古巴的居住地则位于哈瓦那郊区,一座名为比西亚(Finca de Vigia)的庄园。今天,这里的陈设一切依旧,窗明几净,书橱里的9000册书,以及书桌上的打字机,大可窥见当年海明威写作的模样,房子里无处不在的动物头颅标本,揭示出当年奢华的生活。
海明威返回美国时曾对妻子说:“如果我出事回不来,就把比西亚送给卡斯特罗吧。”结果他真的没有回来,对此卡斯特罗的回应是:“我不需要庄园,就把它建成海明威博物馆吧。”如今,比西亚与海明威出海钓鱼的“皮拉尔”号游艇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就像半个世纪前一样,唯有来这庄园的人,每天都在变化着。
古巴街头就是古董车博物馆 图/这就是古巴,像《老人与海》一样,一个融信念、意志、顽强、勇气和力量于一体的国家,它能让你彻底感悟打不垮、坚不可摧的革命精神,对自己的人生来一次颠覆性的思考,每个人一生都有无数的可能性,谁又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谁又知道未来会走向哪里?
有些人的一生被一次旅行所改变,又在后来改变了很多人的旅行,就像海明威与格瓦拉。而你的一生,也需要这样一次旅行。
文中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无他意。若有不妥之处,请留言告知,万分感谢!
原创不易,允许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