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散论(三)包容,同化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无论什么民族,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是华夏民族的一员,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是融合的,具有非凡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万里长城横亘在中国大地上,成为中国的象征。长城告诉人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冲突、交融的国度。古代长城南边的汉人把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突厥、回鹘、女真、蒙古、金、元、清统称为胡人。胡人与汉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分列长城两边。长城本来是汉人用以抵御胡人的,却挡不住胡人的铁骑,胡人屡屡入主中原,甚至有人说,三皇五帝都是胡人,中国历史上真正由汉人统治的朝代只有汉、宋、明三代。然而,不论入主者为何人,都迅速被同化,无一例外。汉文化的包容性是个无底洞,什么都可以包容,世界三大宗教皆融于中国,本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很强的排他性,但是到了中国居然相安无事。科学和工业是最不融于中国文化的东西,中国近代,经过最痛苦的纠结,最后包容了它——至此,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再无不可包容的东西。
“龙”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象征的是皇权一统,但是其虚拟之象却博取众长:头似马,角似鹿,耳似牛,眼似虎,鼻似狮,身似蛇,鳞似鲤,腿似蜥,爪似鹰。活脱脱一个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大家庭,同时传递出重要的“同化”哲学精神:有差异才有同化,同化又不是全同——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