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开始今天让我嘻哈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而后来的情节更是让我心疼的同时愤怒不已,都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只觉得心像是被人用手狠狠的拧了一把,那么多悲惨的画面,更确切地说是那样沉重的历史事实呈现在我们眼前,而我们却无能为力的悲哀。看着这部影片,我觉得任何华丽的辞藻在残酷无情的现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一张张绝望的脸,一堆堆的尸体,我一次又一次的模糊了双眼,长达130分钟的电影,一次又一次的想要痛哭,为了那些死难的同胞们,然而终究没有哭泣。虽然在观看时我看到有人在小声的哭泣,但更多人是满不在意。我并不想去评判什么,但我不得不说中国人的通病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许多事你不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感受永远就体会不了。为什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接受采访时会一次又一次的声泪俱下,哭得让人动容。而更多的中国人将自己置身于这段历史之外,用旁观者的心态冷眼相待,这就是为什么鲁迅先生在看到中国人们面对国人死亡时麻木不仁,从而决定弃医从文,希望在精神和思想上救中国的缘由了,中国人的病症不在身体发肤,而是在于心。
这段历史,这一段我们必将铭记却从未真正发自内心去深究并祭奠过的历史惨案,影片带着浓重炮火和尘土的味道,不加商量的把我们带入其中。前段写的中国军人的不屈与反抗,坚守着一座破败的房墙,终因实力悬殊而败落,而在这些军人中何曾看见政府高官政要的身影,在日军入侵之前所谓的将领早已出逃,留下被蒙骗的士兵和满城的百姓。剧中刘烨主演的军官带着那些不愿面对死亡的弟兄们默默走向无力反抗的坟墓。当“中国万岁”的口号一遍又一遍的在影片中回荡时,我觉得整颗心都颤抖了,觉得自己的心火被点燃了,有种窒息的错觉。在那一刻我只希望这个世界真的有轮回,那么,就请让这些在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们,下世能够活的幸福安逸。如果,这个世界的良知还未泯灭殆尽的话,请让那些在大屠杀中丧失人性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刽子手们能够找回一点点良知,向那些无辜的中国百姓和军人们忏悔和道歉,承认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
电影中有一个画面很能够用来描绘中国人群中的常态。一面是贫民在难民营外被日本人无辜的屠杀,枪声不绝;一面又是难民营内的人在这种时候还围在一起娱乐,歌舞升平。用余华的一本书的话说就是:中国的社会,一面是断壁残垣,尸骨累累;一面又是富丽堂皇,纸醉金迷。
江一燕饰演的那个曾经用身体吃饭却依然有些强烈自尊感的人。在影片中有那么一刻我对她怀有愤怒,但最后她用自己的肉体去换取大众片刻生存权利和喘息机会的时候,我不禁心颤抖的厉害,她卑微的可怜却又伟大的让人心碎不已。还有电影中的唐先生他的内心是无比痛苦挣扎的,一方面他竭尽全力保全自己家人的安危,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无辜平民的丧生,以至于最后临走时又折回,为的是什么我不太确定,但或多或少有着他对自己心灵的救赎。
再看看那些日本军人吧!虽然他们中有些人也不免双手沾满鲜血,但他们中许多人依旧有着良知,他们只是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信仰所操控的傀儡罢了,就像角川最后问道:其实活着比死去更辛苦,对吧?确实,死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无所谓感觉,但活着的人永远是最辛苦的,角川活着,他看到了南京土地上遍地尸骸以及此起彼伏的绝望喊叫声,他的良心饱受折磨,而在我看来,心灵上的折磨才是最痛苦的,只要你活着就永远摆脱不了。这是我们谁也不能承受的,而角川的心里一定比我们观看的人更加酸楚吧!所以,他自杀了,死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现在人们在感叹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繁华时,有没有人看到一个个从我们身旁溜过的灵魂,他们带着淡淡的忧伤和不舍。我们在这座城市中肆无忌惮的享受新世纪的车水马龙和璀璨灯火,却没有人能够想到这片大地下的“人们”,哪怕只是小小的为他们曾经遭遇的一切抱以同情和安慰,哪怕只是在脑海中闪过一丝的难过,为了“他们”,也为了“我们”,为了“他们”的贡献,为了“他们”以鲜血和生命为我们缔造的新世界,也为了我们灵魂上的救赎。
最后请允许我用大屠杀纪念馆的结束语来结束我的观后感:
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一场灾难,是刻骨铭心的一段国耻,也是兽性扼杀人性,野蛮虐杀文明的一种法西斯暴行,应该永久的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
历史不容篡改。南京大屠杀虽然在战后已作了法律的定性和定论,形成了铁案。但是,在事隔半个多世纪后。仍有人不断的加以篡改和否认。因此,维护大屠杀史实任重道远。
历史永远是一本教科书,南京大屠杀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外进行和平交往的重要题材,也是吸取历史教训,坚持和平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