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学家:改变这三个习惯用语,帮你走出阴霾

来源:知库网
image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表达。

但其实,语言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

俗话说,谎话说得多了,自己都信了。

我们表达的同时,其实我们思维也会跟着转变。

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焦虑中,大多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进入死胡同。

要走出焦虑,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思维,而改变习惯用语,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image

01

把“我觉得”改为“我发现”。

很多时候,我们评判事物,是靠我们的主观意识。

“我觉得老板不喜欢我。”

“我觉得ta不爱我。”

“我觉得大家都对我有意见。”

这就好比是法庭上,法官对被告说,你别说了,我觉得你有罪。

所以,当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带入事物的评判中,我们很容易自以为是地给事物一个定性。

其实,当我们想开口说“觉得”这个字眼的时候,可以试着回避这个字眼,可以替换的话,用“发现”来表达。

当我们用“我发现”来表达的时候,我们会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发现这个事实。

“我发现,老板不喜欢我。”然后心里会想,老板对别人怎么样?我是做了什么老板才有这种反应?

“我发现ta不爱我。”然后心里会想,ta除了这次跟我吵架,其他时候是什么表现?ta是不是有情绪?我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

....不废话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总之,我们在用“发现”这个字眼的时候,会更谨慎,我们的思维也会跟着变得谨慎。

image

02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我们在争辩的时候,最容易用反问句。

“难道,我说错了?”

“我这么做难道不是为了你好?”

“难道你这么做,不是错的?”

其实,在我们用反问句的时候,是我们最情绪化的时候。

反问句在表达上,本身就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

我们的潜台词是,你居然敢怀疑我错了?

其实,我们在这样表达的时候,正在肆无忌惮地把我们的思想强加给别人。

我们很容易会把自己放在正义、正确的高度,去俯视别人,而忽略了自身问题。

当我们全面看待事物的时候,其实我们自己也失去了公允。

所以,我们可以试着用陈述句去表达。

“我没说错。”

“我这么做是为你好。”

“你错了。”

当我们用陈述句去表达的时候,我们也会自己反省。

我是不是真的没错?我真的是为她好而已吗?他真的错了吗?

这么做,我们能很快从情绪中冷静下来,去客观地分析问题。

image

03

去掉一些假设。

如果当初......现在就不会。

只要我.......现在早就。

很多人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以往的过失。

其实这也无可厚非,起码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

但是,这一类(不是所有的假设都是这样)的假设,也很容易让自己看不清现实。

我们会觉得,如果没有当时的失误,现在一定过得很好。

我们很容易这样非黑即白地看待问题,其实尽管假设成立,事情的发展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未知数。

而恰恰是因为这种思想,阻碍了我们认清:现在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什么。

就好比一个男人,要是认为只要我有钱,女人就会爱上我。

那么他就会把所有的感情问题归咎于自己没钱,要是自己女朋友跟他分手,他会觉得是因为穷,而看不清自己其他问题。

image

其实,还有很多习惯用语,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很乐意和大家探讨哈。

image

-END-


作者:S的魔镜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S姐点个赞哦

【今日互动】还有什么用语,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