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裘力斯·凯撒》

来源:知库网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裘力斯·凯撒》

凯撒这个名字,仿佛是一种遥远的记忆。提到凯撒,在想象中,他是一个王者、战士、英雄。如今看了莎士比亚的《裘利斯·凯撒》,不禁好奇,凯撒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罗马到底有怎样的历史?

凯撒有一句话很有名:我来、我见、我征服。

读莎士比亚的这部剧,仿佛回到了那段历史。

全剧剧主要讲述了凯撒遇刺的前后。一共有五幕,之前也看了莎士比亚的几部剧,它们都有固定的格式。

第一幕,第一场,莎士比亚先从小人物、小场景着笔,描述了凯撒凯旋归来前夕,罗马民众争相来到街上欢呼凯撒的凯旋,但有两个护民官在街上训斥这些民众的冷酷无情、忘恩负义:他们曾经长久等待、争相去看庞贝经过罗马的街道,“现在你们却穿起了新衣服,放假庆祝,把鲜花散布在踏着庞贝血迹凯旋回来的那人的路上吗?”这两个护民官为什么会对凯撒不满?他们给出了原因:“我们应当趁早剪拔凯撒的羽毛,让他无力高飞;要是他羽毛既长,一飞冲天,我们大家都要在他的足下俯伏听命了。”

莎士比亚在最开始便引出了矛盾的根源:罗马的权力阶层对凯撒权力的担心。剧中还有一个情节写到,有人三次为凯撒献上王冠,凯撒三次拒绝,民众们的欢呼声也越来越大,他看到民众这样的反应心中不满而昏倒。凯撒还是有很强的权力欲的,后来他被骗到元老院被刺也与此有所关系。也由此可以看到,不只是权力阶层,罗马人对绝对权力统治的抵制,民主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根深蒂固和来源之久。

这不得不提一下罗马的历史,凯撒所处的时代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凯撒被刺之后,凯撒的养子屋大维正式确立了个人独裁统治,建立了“元首制”,所谓元首制实际上就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但屋大维没有公开用“王”的称号,可见当时共和观念之深。

在第一幕中,随后另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了:勃鲁托斯。他是罗马元老之一,德高望重。他非常正直善良,热爱罗马,重视荣誉,可以说是真正的罗马人,拥有罗马人的高贵品质。而另一个大反派凯歇斯,因嫉妒凯撒,便利用勃鲁托斯对凯撒权力的担心,把勃鲁托斯拉入了他的阴谋。凯歇斯旁白道:“勃鲁托斯,你是个仁人志士,可是我知道你的高贵的天性却可以被人诱入歧途;所以正直的人必须和正直的人为伍,因为谁是那样刚强,能够不受诱惑呢?”

突然想到了木心提到的一句话“君子明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看来这不只是中国文人的软肋。所谓正直善良的人常常以为别人和他一样的正直善良,所以常常被伤害,或者被伤害别人。有心肠,没智慧,最易受人利用。正直善良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知人心”,能看到别人言语和行为的动机。

第一幕引出了故事的主要矛盾,第二幕,阴谋开始在酝酿,已经到了暴风雨的前夕。

勃鲁托斯说出了他的担心:“可是微贱往往是少年的野心的阶梯,凭借着它一步步爬上了高处;当他一旦登上了最高的一级之后,他就不再回顾那梯子,他的眼光仰望着云霄,瞧不起他从前所恃为凭借的低下的阶段。凯撒何尝不会这样?”

莎士比亚真是善知人心。一个人从底层爬到高层常常会鄙弃自己的过去,低下的过去仿佛是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想用现在的荣耀掩盖暗淡的过去,想把过去的低下完全与自己割裂开,其实他们心中隐藏着深深的自卑。这是我的臆测,是根据我经历、听到、看到的臆测。

无上的荣耀会造成过度的自负。凯撒知道人类见欺于谄媚,“可是当我告诉他憎恶谄媚之徒的时候,他就会欣然首肯,不知道他已经中了我深入痒处的谄媚了”。人在巨大的成功、荣耀里,往往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别人。

西方有一个传说,一个勇士杀掉守护财富的恶龙后,当他坐上王位,看着堆积如山的财富,勇士渐渐迷失了自我,变成了一条恶龙,所以恶龙从没有被杀死。这个神话故事,简单而深刻,每个人心中不都有一条恶龙吗?所谓水满自溢、月盈自阙,常常是自己把自己推下了深渊。

第三幕,凯撒被刺,安东尼煽动民众造反。

莎士比亚对凯撒被刺的场景描述极其简单,凯撒只有一句话:“勃鲁托斯,你也在内吗?那么没落吧,凯撒!”而莎士比亚花费了大量笔墨在凯撒被刺前的铺垫和凯撒被刺后的发展,重点在于人世百态,重点在于人心。

我一直在想象凯撒遇刺的那一幕,一群身穿白袍的元老们拿着匕首疯狂地刺向凯撒,然后他们把手浸入凯撒的鲜血中。凯撒死前的那一刻有着怎样的感觉?失望,巨大的失望。他被自己为之奋战的罗马人所背弃。这一幕和《权力的游戏》中雪诺被刺时的场景多么相似,他被自己救助的孩子诱骗到黑夜中,守夜人们把他围了起来,一刀一刀的捅向他。这一个画面一直历历在目。

在凯撒的葬礼上,勃鲁托斯和安东尼分别演说。当勃鲁托斯说明刺杀凯撒的原因时,民众跟着附和:“凯撒是暴君,幸亏罗马除了他……”而当安东尼悼念凯撒的功绩时,尤其说到凯撒的遗嘱中将给每个罗马市民一笔钱时,民众们又沸腾了:“最尊贵的凯撒!我们要为他的死复仇。”

这种对民众赤裸裸的讽刺,莎士比亚在那个时代已经看到了民众的可怕和愚蠢。

我此时心中只想到了一句话:易被煽动的民众,没有思想的民众,愚蠢的民众。

莎士比亚在三幕的最后专门设置了一场戏:被煽动的民众拦住街上的诗人西那,当他们得知他的名字后把他当作了叛贼。

“我不是参加叛党的西那。”

“不管它,他的名字叫西那;把他的名字从他的心里挖出来,再放他去吧。”

愚蠢的民众比强权更可怕。

第四幕,如今安东尼在盘算着自己的利益。原本以为安东尼是一个正直之人,前面说道他性格豪爽不羁,对民众演说时慷慨激昂,转眼间同样在利用凯撒之死。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做打算。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性格特征非常鲜明,但不是简单的、脸谱式的,这些人物都有复杂的性格,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

在这一幕中,勃鲁托斯和凯歇斯发生了矛盾。矛盾表现出来前,勃鲁托斯已经觉察到了:“你要是看见朋友之间用到不自然的礼貌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感情已经在开始衰落了。”勃鲁托斯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莎士比亚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矛盾激发时,凯歇斯先是用很强硬的态度对待勃鲁托斯,当他发现勃鲁托斯更加强硬时,他用虚伪的仁义打动了勃鲁托斯。凯歇斯知道对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手段,莎士比亚真是深谙人心。

此时,安东尼派兵来攻,勃鲁托斯选择主动迎战,他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敌人的力量现在还在每天增加之中,我们在全盛的顶点上,却有日渐衰落的危险。世事的起伏本来是波浪式的,人们要是能够趁着高潮一往直前,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要是不能把握时机,就要终身蹭蹬,一事无成。”

第五幕,勃鲁托斯、凯歇斯与安东尼作战,战败,死。

无论是凯撒之死,还是勃鲁托斯、凯歇斯之死,所有的人物之上仿佛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支配者他们,是上帝吗?不,是一种无常的命运。每个人仿佛掌控着自己的命运,好像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最后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的宿命,终于难逃命运的漩涡。

莎士比亚借勃鲁托斯之口说:“凯图自杀的时候,我曾经对他这一种举动表示不满;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是总觉得为了惧怕可能发生的祸患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一件懦弱卑劣的行动;我现在还是根据这一种观念,决心用坚忍的态度,等候主宰世人的造化所给予我的命运。”

终于,如此深切感受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悲剧精神,在必然毁灭面前,与命运抗争的悲剧精神!

在真实的历史中,凯撒是一个怎样的人?

与想象中不同,他并不是一个只知暴力的莽汉,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爱文学,而且喜欢体育运动,体魄强健。他的性格沉稳、开朗、仁慈,同时较为独断专行,渴望开创伟业。在剧中,勃鲁托斯曾这样评价他:“讲到凯撒这个人,说一句公平话,我还不曾知道他什么时候曾经信任他的感情的支配甚于他的理智。”

他的一生十分曲折,他父亲早亡,因拒绝政治联姻,被罗马当权者追杀,流亡国外,饱经磨难,之后又数次到西班牙、东方国家,回到罗马后,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战功,于58岁被刺。

正是曲折的命运,锻造了他坚韧的精神,他广泛的游历,赋予了他远见卓识。

戏剧的归戏剧,现实的归现实,而不变的是,凯撒不也一直在与命运抗争吗?他与命运一起造就了凯撒的伟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