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正式的絮叨之前请让我把题目的问题说完整:你老现在几十了?打从心眼里问问自己,你会微笑吗?不是假惺惺地咧着嘴角眦着门牙的那种,而是真心实意地向生活微笑。因为你爱着它,它也爱着你。
几十了?会笑吗?微笑或许可以说是我走出国门之后学会的第一件事情。
我来纽国一个多月了,英语水平依旧停留在接个电话需要不停地"sorry""pardon"的水平上,但却已经熟悉地掌握了如何向每一个视线相交的人微笑,陌生人也好熟人也罢。
我原先曾经数次在读过某些鸡汤文章之后立志:要用微笑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陌生人也好熟人也罢。
但奈何不了我天天遇到的人都像是冰冻生鱼片,既不好吃也承受不起。于是乎我用我余下的多年时间学会了如何冷冰冰地生活在一个冰冷的大都市。在帝都,尤其是下班人流密集的时候,就连乞讨的乞丐都不愿意勾勾嘴角去讨人喜欢,唯一能见到带着笑脸的只有买保险的一脸谄媚,皮笑肉不笑。
初来乍到时,我走在惠灵顿的街上,仍保留着在北京那样的习惯:抿着嘴面无表情地死死盯着前方的路,在心中默念:我是女王我是公主,没有谁能抢我的路。然后偶然地在路口我和一个路人的目光相接,她自然地冲我微微笑着点头。啊哦,女王似乎在那一刻被击碎了高贵,只能慌慌张张地点头回礼。
这个微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本地人或许已经习惯这样的风俗——安静地表示"Nice to meet you",但是对于像我这种外来人士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包容与接纳,不由地会觉得暖暖的,很贴心。所以似乎即便是在国外我甚至都不用像在北京那样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谁嫌我多看了一眼而来揍我,或是一不小心和谁目光相接两边都要尴尬地转开视线。
可能也和新西兰这个地方有关系吧,这个国家出台过很多掏心掏肺对你好的政策,比如只要年轻时在新西兰找到了工作就可以很容易地拿绿卡,拿到绿卡后随便你上哪里生活或是赚钱,等到老了回到新西兰政府照样养着你。虽然这个政策后来明显地收紧,但这里人民依旧十分的热爱向别人提供帮助。就我的几次经验而言,很多时候我并不需要帮助却还是会有热心的群众上前指点帮忙,不过也不排除我长得太蠢的可能。
但说实话,这帮老外也不是成天就知道傻乐呵的呆子,当自己的某些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他们的火气来得也大的很。偶尔在街上别了哪辆车或者是开得太慢都会被受害车以恶狠狠的"滴"声警告。这说起来也算是对我们中华传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运用,但却比我们大天朝人运用的更夸张。我们的运用是:平常秉着这样的原则尽量不招惹谁但也不帮助谁,免得上当受骗;在真的被侵权的时候又要惦记着宽容大度。所以到头来我们总是活得很不快乐。而他们却是平时尽量地去为他人着想,但等到自己被欺负就恶狠狠地怼回去。
同样的,国内一直很流行一句话:越长大越活得不像自己,有太多的顾虑。这大概是一件必然的事情,那么多年的饭不能白吃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但是作为一个活着的人让规则把自己圈死也难免可悲。
KIWI们有个特点,甭管天有多冷想光着腿穿裙子就穿裙子,在街上从来见不到因为孩子滚了一身泥而训斥他们的家长,在冬天打赌输了说往海里跳就往海里跳,穿着正装高跟鞋去参加招待会也可以端着盘子席地而坐吃晚餐⋯⋯我从一开始的震惊有时也会转变为稍稍的感动,觉得会不会这样随性但不随便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活着?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不可能当即就挥舞着大旗呐喊:让我们都像新西兰人一样生活吧!不同的生活方式下存在着的是超过几千年的文化差异和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让林黛玉和和气气坦率的说话还不如干脆让她不要讲话,而要对斯嘉丽来说让她活得不那么潇洒和任性可能也不如杀了她来得舒心。
但所幸的是,我们谁都还没有成为林妹妹,都还有着一颗渴望摆脱王后雄练习册脱离无聊日常生活的心。所以试试对生活微笑,哪怕就从对路人微笑开始,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不可以。或者干脆问自己一句:几十了?会笑吗?
嗯——我十七了,以前不太会,但或许以后就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