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果我们死了,还需要别人为我们扔垃圾

来源:知库网

文|小雅    图|小雅

今天,如往常一样在小区的楼道里走过。连续3个楼道的转弯被垃圾占据了。


这是一位独居老人去世后,家人为了在她家里设灵堂、接待访客,把她生前的物品扔到了楼道里。

她的孩子们毫不犹豫地把一袋袋、一件件东西从屋里扔到楼道上,开始打电话让垃圾工人来收。她的大儿子边扔边抱怨:哎,都是垃圾,老早叫她扔了就是不肯扔,家里多来个人都坐不下了还不肯扔,看看现在有什么用…………

且撇开孝顺等伦理问题不说,这确实是一堆连垃圾工都嫌弃的东西。

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就是活生生的写照。

我从一旁默默经过,心生波澜。

也许,这里面有老人一直使用的东西,有想着以后能用的东西,有当成宝贝来珍藏的东西。但现在,它成了是一堆垃圾。

我想着:

老人真的需要所有这些物品吗?

这些物品真的让老人过得更好吗?

在50平方的房子里堆积这么多物品,老人生前过地舒服吗?

在这些物品里,有老人想要带走的吗?

如果没有这么多物品堆在房间里,她的子孙们会更愿意到她家里来坐坐吗?

这些真是感伤的问题。

但谁敢说我们没有像这位老人一样活着呢。

谁敢说如果我们死了,不需要其他人来为我们扔垃圾呢。

如果他们在扔掉我们生前某件物品时忍不住想起了我们,微微动了情,偷偷湿了眼角,也许说明这件物品与我们的联系是密切的,记录着我们的生活,沉淀着我们的情感。

如果他们在扔掉某件物品时毫不犹豫,不动恻隐之心,也许说明这件物品与我们并无联系,纯粹的身外物而已,垃圾而已。

环顾我们的家,环顾我们生活的周边,这样与我们联系密切、可以不被当成垃圾的物品又有多少件呢?

物的价值,不在价格,不在于数量,它所能产生的真正价值是当我们还活着时,除了生存需求外,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心动和愉悦,舒适和安逸,带来了多少个性的体现和发展,心灵的成长和成熟。

除此以外,它们迟早只是一堆垃圾。

所以,生活不是靠物品堆砌出来的。

我们都该好好活着,无论贫富,都可以生活地更“奢华”,更精致。

(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雅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