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绮思的问题》这篇小说主要是围绕主人公洛绮思和瓦德白朗订婚后的一系列事件展开的。洛绮思是研究哲学的研究生,也正是因哲学而结缘于同是研究哲学的瓦德,两人由恭敬,崇拜,钦佩而渐渐对彼此心生爱慕,于是理所当然地订下婚约。然而,像很多恋情一样,他们并没有收获爱情的果实。原因就在于洛绮思惧怕婚后生活给她的事业带来的影响。而后,瓦德也另觅佳人,洛绮思也只能在她四十多岁后在梦里去思考她的问题。
事实上,“洛绮思的问题”不仅仅是洛绮思的问题,也是五四时期乃至我们现代社会广大女性的问题。这个有关事业与爱情的问题。这个问题并非那么简单。如果是爱情与面包的问题,那么,女人到底是选择爱情还是选择面包?这个话题已经很烂俗了,但俗并不代表过时,它现在仍是我们的困扰。鲁迅先生说:"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也就是说,首先我们得"活着",但是怎样活,活成怎样一个标准这因人而异。活着,爱情才有所附丽,但如果没有活成我们心里的那个标准呢?我们还会选择爱情吗?当然,有人会说,这两者并不一定要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吧?确实,有更多人追求的是“面包树上的爱情”而这毕竟也不是什么难事,就看每个人对面包的数量的要求了。我吃一个"面包"也能饱,吃两个"面包"也能饱,我为什么要一个仓库的面包?如果这样的话,那我当然要坚持捍卫我的爱情。如果你要的是永远吃不完的面包甚至更多而对方给不了你,那不妨再去找个合自己心意的人。这不是背叛,也不是道德选择,只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愿望,这种愿望没有好坏,也没有高尚和卑贱。
换个角度来说,这只是女性才有的问题?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嫁接到男性身上试试。人们传统思想中男性必定是成大事者,而非沉醉于温柔乡之徒。男人没有事业,爱情无从谈起。那么,一直以来所谓的"先成家,后立业"不过是父母辈的传宗接代的强烈愿望。以男性个人而言,他们的自尊会促使他们自然而然走上"先立业,后成家"的道路上。相对而言,男性在面临这种选择上面会比女性更理性。人们总以为一个有志气的男人并不介意自己的另一半物质方面的条件怎样,因为他养得起,爱得起。男人找个自己喜欢的就行了,其他的不计较。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所谓的"贤内助""每个男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人成功的女人"就是反例。他们选择伴侣的时候同样会考虑利益关系,对自己的利益,对整个家庭的利益,对后代的利益,而不仅仅只是考虑爱情。
当一个女性面临事业与爱情的考验时,她该如何抉择?我们的主人公洛绮思她选择了事业,放弃了爱情。她立志要做出一番大成就,于是当面临结婚时,她犹豫了,她开始思考了,在她还未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之前,她思考清楚了,她认为瓦德差点毁了她的一生。她说自己是个“野心极大的女子”,她认为若是结了婚,她的前途便将生出无数阻力。我想这阻力是巨大的,是相夫教子,是无数的生活琐事。正如作者陈衡哲自己,因生儿育女也没少令人失望一样,要做到真正的“无后为大,著书为佳”岂是易事,所谓此事两难全。也有很多人会问,鱼和熊掌为何不可兼得?有的。但多吗?不多。人生想要的太多,欲望的口张的太大,所谓的鱼掌兼得,不过是各自的平衡与妥协罢了。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正如小说中提及的马德夫人一样,洛绮思说她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子,因为结婚非但没有妨害她,反而能帮助她。既然如此,洛绮思为什么不选择去做那个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子呢?是不敢?还是觉得不值?她说,各个女子的思想和性情是不一样的,即马德夫人一样的人生无法使她快乐,无法使她满足,这也是他们无法在一起的根本原因。是啊,她不满足。她说自己是个"野心极大"的女子,那野心具体指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或许只是逃避婚姻的一个托词,也可能是她内心的迷茫和无奈。毕竟,人生在世,谁没有点野心呢,但我们的野心真的都会会被婚姻截断吗?如果那么轻易就被婚姻截断,那么我们就一辈子不要婚姻,独自一人?在生活里,我们也许委屈,但并不逃避。
五四时期的解放热潮提倡女性的个性解放,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然而这种自由并没有真正到来,这自由也非完全的自由。在女性个性解放,女性地位上升后,她们面临新的难题:事业和家庭。女性从闺阁中解放出来,并不意味着完完全全的“解放”,他们从一个"牢笼"走进另一个"牢笼",她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面对新的问题。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解放,只有相对的争取,相对的宽容。就像洛绮思,她虽取得了她所期望的“伟大”的成就,但内心却是孤独的。爱情难道不美好吗?爱情难道不值得追求吗?但那美好的爱情她却从未拥有。曾经差点拥有,但却没有珍惜,没有抓住。
洛绮思不该是有悔恨有遗憾的,因为她得到了她想要的。换个角说如果当初她选择了结婚,那么可能她现在的处境现在的心态依旧,甚至更糟糕,不过是换种方式,换个外壳而已。王尔德不是说吗,“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