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登山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传统的重阳节。天气很应景,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很好地诠释了十月“小阳春”的灵动美妙,实在适合登山远眺。
巧的是这天正好是周六,便与三五好友一起,向马耳山进发。
在五莲,最闻名的山当属五莲山和九仙山了,位于五莲许孟、户部和松柏境内的鲁东南第一峰——马耳山,却鲜少有人问津,唯有我们这些地地道道的许孟人,曾经在许孟初中读书时,在老师带领下集体远足登过马耳山的人,才似乎对未经人工雕琢的原生态马耳山情有独钟,每每有机会都要再登马耳山。
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我们,一路走,一路回忆着年少时的快乐时光,恍如又回到了那敏捷如猿、身轻如燕的年纪,竟也忘记了疲劳,一路轻快地到达了“马耳朵”的下边,很快就可以登上制高点——“马耳朵”了。
为保持体能,顺利登上最险要的“马耳朵”,我们原地休整了十来分钟,然后由师哥领头,小心翼翼地攀过仅容一人通过的崎岖险峻的“马脖子”,然后便艰难地往“马耳朵”进发了,走了不多会儿,师兄忽然停下了,回头望着我们说:要不咱们别往上爬了?说实话,望望深不见底的悬崖,再看看仅有十多厘米宽可通过的贴着悬崖的一块块嶙峋怪石,我心里立即就赞同了师兄的建议,但没好意思回应。这时,我抬头望着近在咫尺的“马耳朵”,发现刚才和我们打过照面的一个顶多10岁的男孩子,早已经站在“马耳朵”上快乐地向我们挥手了。就在我分神的时候,前面的师姐也已越过师哥,奋力地向上攀登,快到达峰顶了。容不得再多想,我用力深呼吸了一下,咽了口唾沫,便手脚并用地继续往上爬了。当走到最险要的几块伸出悬崖外边的怪石的时候,我又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回头望望脚下,返回去也一样艰难,于是在心里又给自己鼓了鼓劲,转过脑袋不去望身边的悬崖,直望着峰顶奔去,当我终于登上“马耳朵”的时候,才感觉自己浑身都被汗湿透了,腿也几乎支撑不住身子了,只能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过了不多会儿,师兄和老公也都先后上来了,每个人脸上的汗水都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站在平坦的马耳上,师兄和老公都感慨:三十三年前,全班同学一起登上了马耳朵,那天正是五四青年节,当时教历史的丁老师还在这里组织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现在想起来,依然热血沸腾。看着他们眼中的奕奕神采,望着十几里外的村庄和田野的景色尽收眼底,我忽然明白了师哥师姐非要登上“马耳朵”的执着了,也在这一刻真正领略了毛泽东主席的“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迈。为了记住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我们四人一起合影留念。
下山的途中,我边欣赏着脚边零星开放的各色野花,边细细揣摩师哥师姐的心思。33年前,青春年少的他们谈笑间便轻松地上了“马耳朵”,33年后,虽然身姿已不再挺拔,但他们却依然有一颗不受束缚、蓬勃跃动、奋发向上的年轻之心啊!
我想,每一次登马耳山,都是他们对逝去的青春的追寻,每一次登马耳山,都是他们对年少真情的呼唤,每一次登马耳山,都是他们要给疲惫的身心再次注入不竭的动力……
马耳山,在一代代许孟初中走出的学子心里,已成了一座人生的加油站。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人生低谷时,只要能勇敢地登上马耳朵,那么,你的眼前,必将会展现出一副别样的风景。
明年,不,或许一有空闲,我也会像今天一样,经常约好友一起来马耳山走走看看。
延伸阅读:
重阳节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东汉九月九已有采菊习俗。九是阳之极,九月九两个阳数重。故曰:重阳。古代重阳习俗有登高野宴、赏菊、佩戴茱萸,主要意义是消灾辟邪、祈寿求吉、娱乐身心和感恩祖先神灵等。如今成了与老人团聚的重要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