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 游: 一龙壁结构拘谨,雕塑规整。龙体雕饰精致优雅;龙头雕饰细腻有致 看 点: 一龙壁共有四座,以两座为一组,分两组按八字形挺立于原明代大同县文庙的两侧。以龙壁为八字墙,这在大同市现存诸龙壁之中独此一处。从雕塑风格看,此壁应为清代遗物。四座一龙壁皆为单面龙壁,黄色琉璃龙图案镶于砖壁中央。 介 绍: 位于城内北街大墙后街,原是明朝大同县文庙山门两侧的八字墙壁山西大同市……[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大同晋华宫煤矿,建于一九五六年,矿井位于大同煤田东北边缘,总面积41万平方公里,可采储量1.5亿吨。目前已形成了年产煤380万吨、拥有采掘、洗选、多种经营等煤矿设施和包括职工家属在内共五万多人的大型煤炭企业,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生产基地之一的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唯一的多井口现代化矿井。煤炭以低硫、低灰、高发热量闻名于世,远销欧亚美等国家和地区。晋华宫煤矿与云冈石窟毗邻,是云冈旅游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新荣镇新荣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距京包线及109、208国道仅10公里,得大高速公路及云丰公路、新大公路穿境而过。金镇三地总面积为103平方公里,下辖安乐庄、鲁家沟、畔沟、小官窑、王堂窑、李大头窑、新荣、光明、兴胜村、前井沟、后井沟、张布袋沟、庞家窑、下甘沟、上甘沟、里场沟、外场沟、总高墩、辛窑1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葫麻、谷子、马铃薯。新荣镇北靠古长城,南临淤泥河,距京包线及109、208国道仅10……[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得胜堡得胜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约45公里。自古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由山西大同通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国家级主要干线公路由此口通过。得胜口明初始建,同时在关口南建有得胜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该堡先为土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城周“三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嘉靖二十八年(1549)宏赐堡参将移驻此堡。今堡城包砖多被拆走,保存有砖砌券拱南关门,关……[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卧龙山滑雪场雪场占地12000平方米,场内高有滑雪道、雪圈道、雪地摩托场地,装备了进口造雪机1台,雪道平整机1台及进名牌雪具500套,专业滑雪服200套。滑雪场配置了先进伸缩式拖牵索道,一期雪道长400米,可以享受在雪地上自由飞翔的感觉。并为游客提供了娱乐性极高的雪上飞碟和方向雪撬等项目。……[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助马堡助马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西北部,是明长城山西段的屯兵官堡,与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共称为塞外四堡。《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关于助马堡有如下记载:“本堡设自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砖包,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原设守备官一员内驻扎本路参将,除援兵外,守备所领见在旗军六百三十四名,马三十匹。分边沿长二十里三分,边墩二十五座,火路墩八座,市场一处,内小怀远等墩俱……[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弥陀山弥陀山座落在新荣区北部,背依古长城,雄踞拒墙、拒门二堡之间,山势平地拨起,山顶视野开阔,扼晋蒙交通要塞,历来为塞外长城兵家争夺重地,在历史战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深受当代百姓的爱戴,并赋予许多美妙而神奇的传说。相传,有一本地人路逢连阴雨,在店内给“南蛮子”讲弥陀山的故事,雨下了七七四十九天,他讲了七七四十九天,才讲到了半山腰水罗殿,可见该山传说之多。在弥陀山众多的传说中,最……[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新荣区明长城明长城为古长城大同段遗址。明代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明长城主要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大同镇长城东起天镇县东北镇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子上村东山),全长33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墩776个;火路墩833个。明长城自居……[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晋华宫矿山公园,位于大同市以西约13公里处,与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一河之隔。2000年,这里开发了中国第一、亚洲唯一的“井下探秘游”项目,成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公园集工业遗址保护、环境更新、生态恢复与绿色矿山建设于一体,这是一座新型休闲观光园区,也是为世人留下完整近代工业记忆的矿业文化创意园。公园内主要景点有煤炭博物馆和井下探险游。园区内的煤炭博物馆是一座集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于一……[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镇川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镇川口长城南2.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十八年(1539)创筑,万历十年(1582)砖包。堡城周“二里五分,高四丈一尺”。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二十里,边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当时由于此堡所辖长城沿线地势平衍,无山河之险可凭借,故易受侵扰。嘉靖、隆庆年间,蒙古兵曾由此两次大举毁墙深入。长城由镇川口继续向西跨西寺儿梁山,抵宏赐堡。……[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