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思想

来源:知库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结构设计中的栅念设计思想 陈结友 杭州青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310000) 计中体现出强大生命力和特有的创造性。指出概念设计将成为结 1传统结构计算理论的概况 在不断的结构设计研究和实践中,我国工程结构计算 理论经历经验估算、容许应力法、破损阶假计算、极限状态 计算、到目前普遍采用的概率极限状态理论阶段。现行的 和工程经验及计算结果的分析,考虑到结构实际受力与计 算假设间的差异,灵活有意识地利用结构总体系与各分体 系问的力学特性、设计准则、现有资源,全面合理地解决结 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既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又顾及 到关键部位细节,因此能从根本上提高结构可靠度.概念设 计的目的是使设计、施工“又快、又好、又省”,方案安全、可 靠、经济、合理。应用好概念设计,能使结构在满足建筑要求 条件下,以最快的方式将荷载传递到基础、地基中,创造更 为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还能节约材料和资金 ;概念 设计不受传统设计思想束缚,更容易设计出前人从未想到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则采用以概率为 基础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准则lll。相对来说“分项系数表达 的以概率极限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更符含技 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要求。尽管现行极限状态理 论已普遍采用,但该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一方面,概率极 限状态设计法在运算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程度的近似,只能 视作近似概率法,仅凭极限状态设计也很难估计建筑物的 真正承载力[21 另一方面,任何建筑物都是一个包含有许多 构件组成的空间结构.各种构件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协同工 作,非单独工作的构件;且传统的结构设计理论对空间结构 体系的研究上采用了较多假定和简化,整体研究上存在较 大局限性。并且传统结构设计似乎只关注如何提高结构抗 的新结构,是结构设计师进行创新设计的基础。 3概念设计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3.1概念设计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3-1.1运用概念设计能更快的选择合理结构方案 在进行综合分析时,传统设计方法难以迅速抉择,而应 用概念设计可以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 选择 易于手算确定出最优方案,而且所得方案往往概念清 晰、定性正确.避免了后期设计阶段一些繁琐运算,具有较好 的经济可靠性能:并且它主张起始就握好场址选择、能量输 入、房屋体型、荷载类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构件延性等 力R,而忽略去想办法降低作用效应S,结果设计中混凝土等 级越用越高,配筋量越来越大,造价也越来越高。 2概念设计思路 面对现行结构理论设计突现的各种问题,概念设计思 路的应用能很好的解决。因为概念设计思想主张在特定的 建筑空间及地理条件下,根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各基木分体 系(或杆件)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制、震害实验现象 方面.从而还可从根本上消除建筑中的抗震薄弱环节。 3.1.2运用概念设计思想选用恰当的计算简图 结构计算是在简图基础上进行的。面对现在复杂多样 段有些差别.对于微裂隙发育的岩石,第一阶段比较明显。 图3中,第一阶段也是比较明显的,说明试件是有微裂隙发 育的花岗岩。相对于第四阶段,由于试验中的加载速度比较 大.岩石试件在最后突然破碎而失去承载能力,因此最后的 试验力一位移曲线是一个断点。 成为贯穿的破裂面,岩石全面破坏,承载能力逐渐降低,最 后完全破坏,岩石试件的破坏是瞬间产生的典型的斜剪切 破坏,也就是图2中的岩石破坏类型(b)。 通过仪器得到各试件轴向的试验力一位移全过程的曲 线,以试件为例,见图3。 参考文献: [1】林英松,葛洪魁.岩石动态与静态弹性参数差别的微观机 理.石油大学学报.2006.4 【2】马飞,长杆弹对坚硬岩石侵彻的工程近似分析.徐州空军 懈棒(-) 学院硕士论文.2008.3 图3试件的试验力一位移曲线 【3】李廷,席道瑛.动荷载作用下岩石非线性弹性响应研究.地 学边缘.2006.5 【4】李相然.工程地质学.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通过试验。同岩石单轴加载条件下的变形相比,实测的 曲线和四个阶段基本相符,只是相对于第四阶段峰值后阶 23 ……… 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_| 0糍 ≈ 鼍 一一。 _¨ 的建筑物结构,手算已无法满足要求,只能通过电算完成。 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要将实际工程结构 形式转变成可用计算机计算的模型,并保证有足够的精确 度就,需要设计人员在结构的荷载与约束的简化与计算时 利用慨念设计进行判断与控制。 3.1-3慨念设计在选用软件和验算结果中的应用 现行结构设计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中选用 不同软件住往导致不同结果,因此设计人员必须概念明确, 抗风和抗震要求的出发点是矛盾的,抗风荷载要求结构刚 综合论述 度大,以抵抗风荷载下的过大变形,而抗震结构则要求结构 较柔,延长周期.避免与地震运动共振产生过大内力,二者 矛盾对立,所以要设计一个抗风和抗震性能都很好的高层 建筑结构并不容易。若能设计一种在风荷载和设防烈度地 震下表现为刚性.在强烈地震时叉表现为柔性的结构,问题 即可解决,传统设计理论无法做到。而著名美国院士林同炎 教授,早在1963年就做到了,他设计出一个由4个柔性筒 准确把握各软件适用范围和技术条件正确选择计算软件。 同时在对电算结果分析验算时,概念性近似估算法所方案 都概念清晰、定性正确易于手算,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 输出数据是台可靠的主要依据。 3 2概念设计的思想在抗震建筑结构设计、鉴定与加固中应 用得到延伸 组成、具有很大抗弯刚度的结构总体系,在风荷载及设防烈 度地震下表现为刚性,当遭遇强烈地震时,通过调控各分体 系连接构件间屈服、破坏义町变成具有延性的体系,使结构 在烈震中摇而不倒。1972年马拉瓜大地震证明了这种概念 设计思想的正确性.引起世界结构界同仁的高度重视t21。 4如何做好概念设计 针对不同的建筑空间及环境要求,结构的概念设计也 存在着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但本人认为做好概念设计需 要注意几个方面:全面综合考虑工程的各方面,还特别是整 体、局部及其问的力学关系;要有协同工作的概念161:结构内 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的重要方面,若仪根据抗震防设 区划进行抗震设汁,并非难事,但事实上,地震是一种随机 震动,目前技术还难以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 和参数,因此以地震震动参数概率意义上的估计值为基础 的国标规范并不能过分依赖,此时概念设计则发挥着重要 部构件、基础和上部结构、整体与局部、材料的充分利用和 作用。存建筑选址时,概念设计思想主张根据结构的破坏机 制和破坏过程、当地的地质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全面 最佳性能结构、各部门间功能的相互配合、协同一致;要充 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应用规范和力学原理基础上,根据个 人对结构受力关系和状态的理解.把所积累的设计经验灵 综合考虑设计工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场地、建筑、结构、施 _厂 工稃选址时,进行详细勘察,弄清地形、地质情况,有 活广泛应用于实践;概念设计还必须从实际条件、现有资源 出发处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才能在工程设计中切实可行: 构造与受力一致。正确运用力学原理处理结构的受力分析问 意t}l避开抗震不利地段。选择基础方案时根据工程地质条 件、l 部结构类型及荷载分布、相邻建筑物影响及施丁条件 等多种因素确定,且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两种不同类型。 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处理细部问题时遵循“强柱弱粱、强剪 弱弯、强节点强锚固”设计原则.注意构件的延性.加强薄弱 部位,注意钢筋锚固长度;考虑温度应力影响;还应注意按 题,做到结构的构造做法与结构受力状态一致 ,切忌不明 受力状态存在。 5结语 概念设计思路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传统结构设计所不能 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体现出极大灵活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也为结构设计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平台,也对未来的结 均匀、对称、规挚原则:考虑平面和立面布置:设置多道抗震 防线,尽量避免出现薄弱层… 3。3概念设计的思想使结构设计的思路得到拓宽。有利于结 构设计的创新 构工程师提出新的要求。只有在实际 程巾积极培养概念 设计能力,才能适应未来需要。 传统的结构计算理论的研究和设计较为死板,不利于 结构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概念设计思路不局限于传统的设 计理论,才能在结构方案设计上有新的突破 抗震设计中,传统的设计方法显得举步维艰。传统方法 先根据初定的 寸、 昆凝土等级算出结构刚度,再由结构刚 参考文献: [1 J闵小双.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意义Ⅲ.科技咨询 导报.2007. 度算tJl地震力 然后 配筋。但是,配筋越多.刚度越大.地震 力就越强,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用效应强烈。为抵御地震而 [2】高立人,王跃。结构设计的新思路 概念设计U1.工业建 筑,1999,29(1):20 ̄21. 的钢筋,增加的结构刚度,反而加强地震作用效应12]。此时 传统的结构设计显得无能为力。而应用概念设计思想,只要 减小作用效应S,震害即IJ『大为减小,因此隔震消能装置的 【3】吴爱菊。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与应用lJ].温州:温州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7,7(2):40 ̄41. 【4】株志炎,s。D.斯多台斯伯利.结构概念与体系【M】。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4 ̄35。 研究就是打破传统设计思想的一种创新。在基础与主体之 间设柔性隔震层,设消能支撑,建筑物顶部按装“反摆”的应 用,降低地震作用效应H。合理设计可降低地震作用效应达 60%,并提高屋内物品的安全性l 5l。 [5】柴燕。计在结构中的应用叭。建设科技,2004,(3):61。 【6】姜红文。浅谈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卟环境与设计, 2004,(7):36 ̄37。 高层建筑抗风与抗震设计中传统设计方法捉襟见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