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宣传思想比较

来源:知库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宣传思想比较

作者:朱庆跃

来源:《理论探索》2010年第03期

〔摘要〕为传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宣传作了大量的论述和深入的研究。因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宣传思想在宣传的视域、宣传的体制、宣传的目的、宣传的典型、宣传与理论的关系、宣传的自由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差异性比较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相关宣传思想,有助于指导我们党的宣传工作的开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宣传观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宣传思想,差异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0)03-0020-04

宣传是通过传播观念或通过实际行动影响人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信息传播的形态。在阶级社会,宣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为传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指导无产阶级运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宣传作了大量的论述和深入的研究。今天,通过差异性比较的方法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相关宣传思想,对指导党的宣传工作的开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宣传观中国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宣传的视域:马克思、恩格斯从普遍性即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交往的角度来思考宣传;列宁从特殊性即从俄国革命及其苏俄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宣传

马克思主义学说,从一定意义上就是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是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对“世界市场——世界交往”的科学考察上。正是通过对“世界市场——世界交往”中主体人的交往的历史与现实的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人的发展经历了人的依赖形态、物的依赖形态、人的全面发展形态,强调了未来社会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有关宣传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相应地也是侧重于从普遍性即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交往的角度来思考,以探讨如何实现交往的人的全面发展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多层次的,其中精神交往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对无产阶级来说,要摆脱私有制条件下人的交往的异化状态,除了占有生产资料外还离不开通过宣传这一精神交往的重要途径来获得真正的精神财富。

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从普遍性即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交往的角度来思考宣传,列宁则从特殊性即从俄国革命及其苏俄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宣传。历史赋予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使命是将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科学,同样历史对列宁提出了将社会主义由科学变为现实的要求。要完成这一转变,从思想层面来看,列宁所要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如何实现党的思想统一,如何实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如何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并为之奋斗等问题。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思想的交锋、理论的灌输、政治的教育,而宣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动的政治工作只能从生动的鼓动工作着手”, 〔1 〕(P155) “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此,我们很愿意在我们报上登载有关理论问题的文章,请全体同志来公开讨论争论之点”。 〔2 〕(P161)

(二)宣传的体制: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党的领导体制在集中下对宣传实行道义的影响;列宁强调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建立单一委员会的宣传体制

党的宣传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关系着党的理论的科学性和党的荣誉的维护。对于宣传体制的建立,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党的宣传要在党的领导机构的监督下开展工作。但是基于西欧各国党习惯于民主讨论的环境和防止党的领导机构执行错误的路线,在强调集中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更多注重宣传的民主性(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提出在集中下党的领导体制对宣传要实行道义影响的思想,即“非行政命令的,而是思想上的指导和引导”。 〔3 〕(P203)第一国际的第一家机关报《蜂房报》、第二家机关报《工人辩护报》以及国际的对外报道授权的执行情况(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间接反映和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思想。

在党的宣传体制构建上,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党和列宁进行了艰辛探索。在1912年,党的布拉格代表会议上最终确认“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体制。相较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其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集中,要求中央委员会对其机关报编辑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从根本上说,这种体制所体现的思想并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否定,而是紧密结合俄国实际情况的继承与发展。第一,它吸取了第一、二国际宣传体制弊端所带来的教训。尽管第一、二国际宣传体制适应了当时各国无产阶级党组织松散的状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但也产生无休止的争论,延误了无产阶级战斗的时机,从而降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群众中的威望。第二,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在数百年专制传统的影响下,无论是俄国上层还是下层,都不习惯民主的讨论。因此,在专制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 〔1 〕(P132)第三,适应俄国革命的需要。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国内形势非常严峻,在宣传体制上必须实行集中。正如1919年俄共(布)八大所指出的“党正处于绝对需要有最严格的集中制和最严格的纪律的环境下……党的一切事业,可以集中的(出版工作、宣传等)就应当为了事业的利益而加以集中”。 〔4 〕(P567-568)对宣传体制集中强调的同时,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也并不反对在党内进行自由的思想交流。列宁在晚年,有提升党和苏维埃报刊在党和国家中的监督作用的意图,但是其逝世过早使设想成了空想,留下了诸多遗憾。

(三)宣传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要求宣传必须坚持、维护党的精神,发挥喉舌的功能;列宁赋予宣传的组织作用,扮演基线、脚手架和鼓风机的角色

宣传的党性原则是阶级性在宣传领域的集中体现。坚持宣传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宣传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他们反复要求宣传必须发挥党的喉舌功能,坚持、维护党的精神。“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5 〕 (P275)党性原则及其喉舌的功能的强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既有助于使无产阶级的宣传有别于那些准宗教式的非马克思主义工人组织的宣传,同时也使宣传更能自觉地承担维护党的理论的科学性和党的荣誉的责任性。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党性原则和喉舌功能,列宁给予了肯定和坚持。“严格的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斗争的随行者和结果。反过来说,为了公开地和广泛地进行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6 〕(P656)但列宁并不止于此,在结合俄国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赋予了宣传的组织作用,强调宣传还要扮演基线、脚手架和鼓风机的角色。 “基线”就是要求通过宣传能使分散的革命力量有序地集合起来,以建设一个担负起领导革命任务的巩固的统一的党。“创办全俄政治报应当是行动的出发点,是建立我们所希望的组织的第一个实际步骤,并且是我们使这个组织得以不断向深广发展的基线。” 〔7 〕(P6) “脚手架”就是要求通过宣传加强无产阶级的联系,以使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效地承担党所分配的任务。“就后一点来说,可以把报纸比作脚手架,它搭建在施工的建筑物周围,显示出建筑物的轮廓,便于各个建筑工人之间的来往,有助他们分配工作和观察有组织的劳动所获得的总成绩。” 〔1 〕(P156) “鼓风机”就是要求通过宣传使无产阶级的革命形势成为燎原之势。“这种报纸就会成为巨大的鼓风机的一部分,这个能够使阶级斗争和人民义愤的每一点星星之火,燃成熊熊大火。” 〔1 〕(P162)

(四)宣传的典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事实始终是宣传的基石;列宁重视榜样的力量和作用 宣传不是万能的,思想观念不会仅仅由于宣传就轻易转化为受众者的思想和行为。它还需要一定的艺术和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认为宣传的成功从根本上在于事实和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动,事实始终是宣传的基石。“任何煽惑的宣言和谋叛的告示都不能像平凡而明显的历史事实那样起着革命作用。” 〔8 〕(P37) “战争所引起的种种情况将给我们的原则提出最好的宣传材料。” 〔9 〕(P167)

相较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组织传播的角度强调宣传榜样的力量。这一思想在《伟大的创举》、《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文章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第一,批评党对宣传榜样力量的忽视。同时列宁也指出这是对资产阶级报刊与政敌进行论战时宣传自己的模范经验的借鉴。第二,肯定了宣传榜样力量的积极作用。“榜样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能显示出来,而在废除了土地和工厂的私有制的社会里会起巨大的作用。” 〔10 〕 (P138)第三,强调反面典型的警示功能。“报刊应当成为我们加强劳动者的自觉纪律,改变资本主义社会陈旧的即完全无用的工作方法或偷懒方法的首要工具,它应当揭露每个劳动公社经济生活中的缺点,无情地抨击这些缺点,公开揭露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弊端,从而呼吁劳动者的舆论来根治这些弊病。”〔10 〕(P136)

(五)宣传与理论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重视理论对宣传的指导功能;列宁强调宣传对理论的灌输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了防止使社会主义科学降低到宣传鼓动的水平,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理论对宣传的普及作用的同时,更注重理论对宣传的指导功能。如针对1891年德国党的纲领中出现了宣传中流行的“反动的一帮”的概念,恩格斯给予了批评:“这一鼓动性的词句,犹如一个刺耳的噪音,破坏了措词简明的科学原理的全部和音”。 〔11 〕(P175) 为了重视理论对宣传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了强调:第一,认为良好的理论素养是宣传者的必备条件。第二,宣传的长远效益的取得依赖于理论的研究和理论的渗透。 “在这里,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宣传已经打下了很深的基础,以致工人们虽不是社会主义者,但只希望社会主义者当自己的领袖。现在他们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从理论说是正确的道路,他们被吸引到这条道路上来了。” 〔12 〕 (P348) 相较于马克思、恩格斯重视理论对宣传的指导作用,列宁则强调了宣传对理论的灌输作用。列宁的这种思想,并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重视理论指导作用的否定,而是结合俄国党建实际情况的继承与发展。基于思想建党的重要性,以克服党内因无产阶级意识的淡薄而弥漫着浓厚的自发性倾向,使党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列宁强调了从外面向党灌输理论的必要性。同样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理论的指导作用。另外,列宁也多次从正面肯定理论的指导作用,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谓“曲解”、“修正”。“我们主张彻底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坚决反对爱·伯恩施坦、彼·司徒卢威和其他许多人轻率提出而目前甚为流行的那些似是而非的、暧昧不明的机会主义的修正”。 〔2 〕(P318)

(六)宣传的自由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的前提下肯定了资本主义宣传自由的进步性因素,主张保障宣传者的宣传自由;列宁揭露资本主义宣传自由的虚伪性,强调宣传者的自由要列入党的结社自由中

在对资本主义宣传自由进行批判的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性的高度肯定了它的进步性因素。如对资产阶级实行的新闻出版自由的积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评价:第一,它是衡量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自由尺度。“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人的法律因素以及其中的包含的自由的因素。” 〔13 〕(P195) “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 〔14 〕(P201)第二,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的政治运动、出版自由、海上霸权以及规模宏大的工业,几乎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充分发展了民族特性所固有的毅力、果敢的求实精神、还有冷静无比的理智,这样一来,大陆上的各个民族在这方面远远落后在英国后面了。” 〔14 〕(P679)第三,它为无产阶级运动创造了条件。“出版自由,不同意见的自由斗争就意味着允许在出版方面进行阶级斗争”, 〔5 〕 (P528)“工人没有它们却永远不能为自己争得解放”。 〔15 〕 (P522)由无产阶级整体的宣传自由联系到个人的宣传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坚持、维护党的精神,不损害无产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要充分保障宣传者的宣传自由。

针对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媒体的攻击,列宁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对资本主义宣传自由的虚伪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第一,强调资本主义宣传自由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资本的控制。“只要资本还保持着对报刊的控制(在世界各国,民主制度与共和制度愈发展,这种控制也就表现的愈明显、愈露骨、愈无耻,例如美国就是这样),这种自由就是骗局。” 〔16 〕 (P488)第二,资本主义宣传的自由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自由。“在全世界,凡是有资本家的地方,所谓出版自由,就是收买报纸、收买作家的自由,就是买通、收买和炮制舆论帮助资产阶级的自由。” 〔17 〕 (P85)第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宣传自由。“在以金钱势力为基础的社会中,在广大劳动者一贫如洗而一小撮富人过着寄生生活的社会中,不可能有实际的和真正的‘自由’。” 〔18 〕 (P96)相对于批评资本主义宣传自由的虚伪性,列宁对社会主义宣传的自由性进行了赞美。分析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宣传自由的特征,即“四个摆脱”。“所谓自由的报刊是指它不仅摆脱了警察的压迫,而且摆脱了资本,摆脱了各位主义,甚至也摆脱了资产阶级无政府的个人主义。” 〔18 〕 (P95)对于宣传者的宣传自由,列宁在坚持传统的“批评自由”、“写作自由”的基础上,从政治尤其是无产阶级党性的高度指出其必须要列入、服从于党的结社自由。他指出:言论和出版应当有充分的自由。但是结社也应当有充分的自由,为了言论自由,我应该给你完全的权利让你随心所欲地叫喊、扯谎和写作。但是,为了结社的自由,你必须给权利同那些说这说那的人结成联盟或者分手。党是自愿的联盟,假如它不清洗 那些宣传反党观点的党员,它就不可回避地会瓦解,首先在思想上瓦解,然后在物体上瓦解。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列宁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体系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0〕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 〔16〕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17〕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18〕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责任编辑王建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