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4》
离自刑
离者,晋文公①之理②也。过听杀人③,自拘当④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⑤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⑥,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注释】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理:法官。③过听杀人:误听(案情)杀错了人。过,误。④当:判决。⑤傅:通“附”,转嫁。⑥听微决疑:审察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
【阅读提示】
离作为封建朝廷的司法官员,因为听信了下级错误的汇报而杀错了人,他认为“失死则死”,于是毅然选择了以生命来罪的方式。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虽然有其迂腐的一面,但是他以生命为代价,履行了“失刑则刑,失死则死”的法律规定,用生命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绚丽篇章。同时他的严于责己、勇于担当的品格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非所闻也( ) (2)辞不受令( ) ..
(3)故使为理( ) (4)罪当死(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2)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3. 在面临君命与法律相抵触时,离为什么要选择违抗君命来维护法律的尊严?
郭氏之墟
昔①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②国故城郭氏之墟③。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④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⑤。”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选自向《新序》)
【注释】①昔:从前。②亡:灭亡。③墟:荒废的城址。④易为:为什么。⑤善善而恶恶: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
【阅读提示】
大家一定还记得《出师表》中诸亮对后主禅的嘱托“亲贤臣,远小人”,先主备也曾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而选文中“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则是“知易行难”的另一体现。明辨简单的是非的能力,大多数人还是有的,但是即使是最简单的道德、生活要求,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布衣百姓之修身齐家,国君之治国平天下,都是如此。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尊重好人就要任用好人,厌恶坏人就得铲除坏人,否则就会有失败的危险。
【自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 ) (2)是为郭氏之墟也( ) ..
(3)其人为谁( ) (4)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
(2)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3. 郭氏的城池之所以成为废墟是因为什么?(引用原文语句回答)
4. 管仲说齐桓公“亦一郭氏也”的原因是什么?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①,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②,今欲调丁壮③,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④,经太行③,接轩辕⑥,下武关⑦,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⑧,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⑨,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①临朝:指帝王到朝廷上处理政务。②支备:支付军备费用。支,供给,支付。③丁壮:即壮丁,指壮年的男子。④即墨:战国齐邑,在今省平度市。⑤太行(háng):即太行山。⑥轩辕:山名。⑦武关:地名。⑧踣(bó):跌倒。⑨应候:顺应时令。
【阅读提示】
齐王只看到筑大城防御敌国的好处,却没有想到筑城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所以艾子借雪中饥民的故事讽谏齐王,不要只看到将来的好处而不顾眼前,把人民都折磨死。那样,所谓将来的好处便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
选文采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双层结构法”,使全文形散神聚,鲜明地突出了选文的
主题。
【自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自东海起( ) (2)虽有少劳( ) ..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4)臣怪之( ) ..
2. 下列各句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望天而歌
A.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B.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 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的句子。
(1)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2)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4. 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贺学诗
长吉①细瘦,通眉②,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敬之、权璩、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
程限为意③。恒从小奚奴④,骑距驴⑤,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⑥如此,过亦不复省⑦。王、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选自商隐《长吉小传》)
【注释】①长吉:即贺,字长吉。②通眉:双眉相连。③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
意: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为意。④小奚奴:小奴仆。⑤距驴:一种像驴子的动物,此处指驴。⑥率:全,都。⑦复省:再看。
【阅读提示】
选文写的是贺年轻时学诗的故事。文章紧扣“奇”字行文。“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作者抓住贺外貌最典型的几处特征,只用了区区十四个字,贺的清奇之气就跃然纸上了。然后写贺的交游情况,重点写他创作诗歌的方式和过程。“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从中可知他所作都是自己所见所感,为情造文,“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也是他及时捕捉灵感的方法。他坚持及时修改整理,“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贺都是呕心沥血为之,可见贺诗歌创作之“奇”。
【自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最先为昌黎愈所知( ) (2)每旦日出与诸公游( ) ...
(3)及暮归( ) (4)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
(2)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3.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贺“才而奇”的一项是( )
A. 所与游者,王参元、敬之、权璩、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
B. 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C.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D.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4. 贺学诗的故事,对我们学习写作有什么可供借鉴之处?
成人以德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①。及王公知,咏擢第,释褐②为评事,知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③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④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选自《东轩笔录》)
【注释】①王公化基:王化基,字永图,北宋真定(今正定)人,曾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工部侍郎、参知政事、礼部尚书。②释褐:唐宋进士及第后,不是立即授官,还要经过吏部的“释褐试”,考试合格才能授以官职。③课:对官吏的定期考核。④吏干:政事。
【阅读提示】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今社会中,当官的喜欢别人奉承、下级巴结上级是常有的事,正因为如此,往往会滋生不正之风。
选文写鞠咏想得到王化基的关照,写信、作诗给自己的上级,虽然这很正常,但多少带有巴结之嫌。王化基“略不加礼”,反而“课其职事甚急”。这一方面表现了王化基公正无私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王化基对下级的爱护。从培养干部的角度看,“成人以德”的王化基堪为领导干部的楷模。
【自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知仁和县( ) (2)以平昔奖进( ) ...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2)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3. 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4. 选文最后一句“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有什么表达效果?
琦大度
公①在大名②日,有人送玉盏③二只,云:“耕者入坏冢④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⑤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一日召漕使⑥,且将用之酌劝。俄为一吏误触倒,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且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有时数⑦存焉。”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选自《青琐高议》)
【注释】①公:琦,字稚圭,北宋大臣,官至宰相,封国公。②大名:古地名,在今大名县东,宋朝时在此设大名府。③玉盏:玉制酒杯。④冢:坟墓。⑤世宝:传世之宝。⑥漕使:官名,宋代设诸道转运使,管催征税赋、出纳钱粮、上供京师及漕(水)运等事。⑦时数:命运,一定的时限。
【阅读提示】
加强道德修养,除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以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待别人,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做好工作。所以,宽容大度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体现。我们可以从选文中感受到这种令人感动的胸怀和情操。
选文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对公喜欢玉盏的描写,“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法,文章写公喜欢玉盏的程度越深,那么“盏俱碎”“公神色不动”就更体现出公的宽容大度;二是侧面描写,文章写了宾客的反应,“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对公的宽容大度起侧面烘托的作用。
【自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以百金答之( ) (2)置玉盏于上( ) ..
(3)盏俱碎( ) (4)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
(2)顾吏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皆叹服公宽厚不已。
3. 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琦非常爱惜玉盏?(引用原文语句回答)
4.“坐客皆愕然”,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当时宾客们的心理。
火虎不分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冶①,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妇善搏虎,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②、文锦十纯③,命贾人为行人④,求妇于晋。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⑤,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妇,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妇死弗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冶:烧制器,引申指砖瓦。②玉二珏(jué):白玉一双。③纯(tún):通“屯”,匹。④行人:使者。⑤虚左:空出左边的尊位。
【阅读提示】
东瓯国多火灾,商人想为国人做点好事,他的动机应该说是好的,只是错把打虎能手当成救火能人,以至酿成大祸,最后被当作替罪羊,实属可悲。
妇由于在家乡失业,急于谋求出路,不分青红皂白就背井离乡,不远千里来到东瓯,稀里糊涂地葬身火海,确实可怜。
东瓯君为引进人才,肯花费重金,礼贤下士,这很让人称道,但作为负责引进人才的主管,他只想做出政绩,不问真假,盲目地引进人才,出事后还将罪责归于商人,以此欺世,实在可耻。
【自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国人咸苦之( ) (2)海隅之贾人适晋( ) ..
(3)闻晋国有妇善搏虎( ) (4)火迫于宫肆( ) ..
2. 下列句子中的“于”与“求妇于晋”中的“于” 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B.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楼记》)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国无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
(2)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妇死弗悟。
4. 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离自刑
1. (1)听说(2)推辞(3)所以(4)按照罪行
2. (1)官职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别。(这是)下级官吏有过错,并不是您的过错。
(2)于是(他)不接受晋文公的命令,自刎而死。
3.因为在离看来,法律是高于君命的。
【译文】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信了下级错误的汇报而杀错了人,于是他拘禁自己判了死罪。晋文公说:“官职有贵践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别。(这是)下级官吏有过错,并不是您的过错。”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并不让位给下级官吏;享受很多的俸禄,并不和下属平分好处。如今我错误地听信了下级汇报而杀错了人,却把罪责转嫁到下级官吏身上,是我从没有听说过的。”(他)推辞着不接受晋文公的命令。晋文公说:“您如果认为自己是有罪的,那么我也有罪吗?”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如果错误判刑,就判自己的刑,如果错误地判人死罪,就要判自己死罪。您因为我能够审察不明显的细节和判决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法官。现在我错误地听信下级的汇报而杀错了人,按照罪行应当处死。”于是(他)不接令晋文公的命今。自刎而死。
郭氏之墟
1. (1)过去的(2)这(3)那(4)赏赐
2. (1)(他)就询问当地的居民说:“这是什么地方的废墟?”
(2)尊重好人却不能去任用他,讨厌坏人又不能铲除他,因此成了废墟。
3.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
4.齐桓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问之人是一位贤者,管仲是在提醒齐桓公任人唯贤。
【译文】从前,齐桓公到野外郊游,看见已经灭亡的国家曾经的城市上有郭氏家族荒废的城址。(他)就询问当地的居民说:“这是什么地方的废墟?”当地的居民说:“这是郭氏的
城池的度墟啊。”齐桓公说:“郭氏的城池为什么会变成废墟呢?”当地的居民说:“是因为郭氏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齐担公说:“尊重好人而讨厌坏人,是人善良的举动,它之所以成为废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地的居民说:“尊重好人却不能去任用他,讨厌坏人又不能铲除他,因此成了废墟。”齐桓公返回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管仲,管仲说:“那个人是谁?”齐担公说:“不知道啊。”管仲说:“您也是一个郭氏啊。”于是齐桓公找来那个当地的居民并且赏赐了他.
齐王筑城
1. (1)从(2)劳累,劳苦(3)隐患,祸患(4)对……感到奇怪
2. B(B句中的“而”表示修饰,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A句中的“而”表示并列;C句中的“而”表示承接;D句中的“而”表示转折)
3. (1)(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会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
(2)(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修筑长城,(等到长城筑完,)百姓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4.示例:办事情,想问题,不仅要考虑长远利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译文】齐王一天上朝,回头对侍臣们说:“我们的国家处于几个强国之间,年年苦于要支付大量军备费用,现在我想抽调一批壮丁,修筑一座规模很大的长城,从东海筑起,连通即
墨,途经太行山,连接轩辕山,直下武关,曲折蜿蜒四千里,即可与各国隔绝,使国不能窥伺我国的西方,楚国不能偷袭我国的南方,国和国不能牵制我国的左右,这难道不是
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现在让老百性去修筑长城,虽然会有些劳累,但日后就不会再有远征和遗受侵犯的祸患,可以永久安乐了。(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会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艾子回答说:“今天早晨下雪,我赶来上朝,看见路旁有一个百姓,裸露着身子,冻倒在地上,望着老天唱哀歌。我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什么缘故。(他)回答说:‘这场大雪顺应了时令,正高兴明年人们能吃到减价的麦子,可是我在今年就要被冻死了。’(这件事)正像今天所说的修筑长城,(等到长城筑完,)百姓还不知道享受永久安乐的是些什么人呢。”
贺学诗
1. (1)被(2)早晨(3)等到(4)才
2. (1)(长吉)每天早晨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
(2)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纸条,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
3. B(A项描写的是贺的交友情况;C项表明贺坚持及时修改整理他的创作灵感;D项表
明“子明家所余四卷”的原因)
4.示例:①勤于观察生活;②及时捕捉灵感;③坚持及时修改整理;④为文用心,能苦吟。
【译文】长吉体形纤瘦,双眉相连,手指纤长,能苦吟诗句和快速书写。(他)最先被愈所赏识。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敬之、权璩、植等人关系最为密切。(
长吉)每天早晨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为意。他后面常常跟随着一个小书童,骑着驴,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就立刻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出囊中的纸条,看见他写了很多,便说:“这个孩子是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啊!”说完就点亮灯,送饭给长吉吃。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纸条,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除了大醉及吊丧的日子,每天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敬之等人时常过来从囊中取出作品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之间,所到之处偶有诗作,随意丢弃,所以放在子明家的仅是所剩的四卷罢了。
成人以德
1. (1)主持,掌管(2)平时(3)希望(4)骄傲
2. (1)等到(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务。
(2)鞠咏得知这件事后,才认为王化基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3.王化基担心鞠咏恃才傲物。
4.一方面表现鞠咏善解人意,另一方面表现王化基的苦心得到应有的回报。
【译文】鞠咏考中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做了知州,鞠
咏也通过释褐试,被朝廷授官为评事,掌管仁和县。赴任前夕,(鞠咏)先致信王化基,还附诗一首来感(王化基)平时对他的奖掖,(并表达了)自己现今也是做了官的人,能够用文字与王化基交往同乐的意愿。王化基没有回复。等到(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务。鞠味大失所望,于是不再希望得到王化基的礼遇,专心于治理政事。后来,王化基被召入朝廷担任参知政事,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举荐鞠咏。有人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他)回答说:“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我)所担忧的是他恃才傲物,所以我故意压抑他,来成就他的道德修养。”鞠味得知这件事后,才认为王化咏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琦大度
1. (1)答(2)放(3)全,都(4)敬佩,佩服
2. (1)(公)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要专门摆放一桌子,铺上精美的绸缎,然后在桌子上放上玉杯。
(2)(公)又回头看着那个差役说:“你是失手碰倒的,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啊?”在座的客人们都对公的宽容大度赞叹不已。
3.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
4.示例:这下可不得了,那个差役居然把公最心爱的玉杯打碎了,他必定会受到很重
的惩罚。
【译文】公在大名府时,有人送(他)两只玉杯,说:“这是耕地的人在坍塌的坟墓中得
来的,里外都没有丝毫的瑕疵,可以说是传世之宝啊。”公拿出百金答了献宝的人,(他)格外珍惜(玉杯)。(公)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要专门摆放一桌子,铺上精美的绸缎,然后在桌子上放上玉杯。有一天,(公)招待漕使,正要用玉杯来斟酒劝客。忽然桌子被一个差役失手碰倒在地上,两只玉杯都跌碎了。在座的客人们都愣住了,而那个差役吓得跪在地上等待处罚。公神色不变,笑着对在座的客人们说:“世间一切东西的存亡兴废,都有一定的命数时限。”(公)又回头看着那个差役说:“你是失手碰倒的,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啊?”在座的客人们都对公的宽容大度赞叹不已。
火虎不分
1. (1)以……为苦(2)到……去(3)善于,擅长(4)逼近
2.C(C项与例句中的“于”的意思均为到;A项中的“于”的意思为向;B项中的“于”的意思为向;D项中的“于”的意思为在)
3. (1)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就用茅草覆盖在屋顶上,因此火灾很多。
(2)于是那个商人由于说假话而获罪,而妇到死也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
4.示例:办事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马虎从事,似是而非,必然闹出笑话,甚至酿成大祸。
【译文】东瓯国的人把“火”说成“虎”,他们称“火”和“虎”没有区别。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就用茅草履盖在屋顶上,因此火灾很多,人们都为这事伤脑筋。海边的商人来到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叫妇的人善于与老虎搏斗,妇所在的村寨就不会有老虎,回国就
将这件事跟东瓯君说了。东瓯君大喜,用十辆四匹马拉的车、白玉一双、绣有图案的锦缎十匹,
命令那个商人作为使者,到晋国去请妇。妇到了东瓯,东瓯君乘坐马车,空出左边的尊位,来到城门外迎接他,和他共坐一辆车进城,让妇住在国家的迎宾馆,在国中把他奉为上宾。第二天,市场着火,人们跑来报告妇,妇挽袖子露胳膊跟着人们出来,找老虎却找不到。大火逼近宫殿,人们推着妇往火里去,结果他被烧死了。于是那个商人由于说假话而获罪,而妇到死也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