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她生得杏脸蜂腰,俊眼修眉,亭亭玉立,顾盼神飞,正从梅花小径中闪身出来。 ....②萧队长走到屋子当间儿,大伙都敛声屏气,李毛驴也停止了唠嗑。 ....
③李德裕救济百姓、与“歌仙”结亲等故事,虽有的是不经之谈,却极好地说明了他在....海南人民心中正直、勇敢、亲民的形象。
④初做母亲的她首次听到宝宝喊“妈妈……妈妈”的甜言蜜语时激动得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⑤最近有许多电视剧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人民公安同潜伏在大陆的反动分子的孽根祸胎进行艰苦斗争的故事。 ....
⑥在比赛的最后一分钟,对方后卫的乌龙球让自己的球队取得胜利,本来以为只能在这足坛豪门的主场带走1分的主教练转悲为喜,兴奋地跳了起来。 ....
A.①②③ C.①④⑥
B.②④⑥ D.②③⑤
A [①顾盼神飞:形容顾盼之间,神采飞扬。②敛声屏气:形容谨慎畏惧的样子。③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④甜言蜜语:指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的好听的话。⑤孽根祸胎:灾祸的根源,旧指坏的儿子。不合语境。⑥转悲为喜:转悲哀为喜悦。此处没有悲哀,故不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写作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大,甚至也可衡量出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程度。
B.针对一些特殊群体,特别是年龄较大、不便外出的老人,北京市推出了一套在家就可以锻炼的健身操。
C.杨绛先生一生钻研文学与翻译,精通多国语言,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堪称典范的中译本。
D.这座大桥的工程建设引起了国际桥梁界的高度关注,吸引了许多一流的专家和团队参与技术咨询和质量顾问。
B [A项,不合逻辑。“高低”与“多大”两面对一面,应将“有多大”改为“的大小”。C项,成分赘余。“被公认为”和“堪称”重复。D项,成分残缺。在“质量顾问”后加“的工作”。]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
B.某同学的作文得到一位作家的赞赏和指导,这位同学回信说:“承蒙您的错爱,我一..定继续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C.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
D.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D [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应改为“寒舍”。A项,容谅:宽容原谅。使用恰当。B项,错爱:谦辞,用于感谢对方对自己的爱护。使用恰当。C项,尊名:大名,对人名字的敬称。使用恰当。]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书中诗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⑥曾写下这样两句诗 A.⑥④①⑤③② C.①③⑤④②⑥
B.⑥③④②⑤① D.④①⑥③⑤②
A [通读所给文段和候排句可知,⑥与横线前的句子联系紧密,且能引出下文的诗句,故应为首句,据此可排除C、D两项。分析候排句可知,应是曹雪芹“十年辛苦”在前,读者“十年同路”在后,据此可排除B项。因此答案为A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
B.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C.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D.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C [句中没有本体、喻体,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把黑亮的头发比喻成漆。B项,把佩戴的珠玉比喻成日月,把衣服的图饰比喻成烟霞。D项,把“面”“色”分别比喻成“中秋之月”“春晓之花”。]
6.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不超过30个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
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做此题,需要熟读本段文字,体会其情节神韵,明确二人的特殊之处,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对偶句来描述。描述的内容必须是二人初会的“情景”。可以巧用原文词句。
[答案] (示例一)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示例二)灵犀相遇,抬眼大惊,便觉特眼熟;神韵交汇,放目一笑,即感旧相识。 7.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8.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鉴赏《红楼梦》中的诗词”。请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生动、得体的能力。 因为主题是“鉴赏《红楼梦》中的诗词”,所以主持人的开场白一定要与《红楼梦》中的诗词有关,并且语言要简洁,不
能太长。
[答案]
示例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
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让我们走进这座宝山,去欣赏它们的璀璨与绚丽吧!
示例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中的诗词文质兼美,今天我们将对它们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
9.以下是《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中的一段文字,请在下面横线上分别填写一个四字词语,展现这一幅诗意的画面及史湘云的性格。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生动。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卧具:青石为床、①________ 睡态:香梦沉酣、②________ 环境:红香满身、③________ 性格:④________、随性适意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生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其次要认真审读题干;再次要明确答题的角度分别是“卧具”“睡态”“环境”“性格”,根据角度的限定在文段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加以压缩,以符合题干四字格式的要求。
[答案] ①落花为枕 ②娇憨可爱(憨态可掬、睡语酒令) ③蜂围蝶绕 ④豪放旷达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品茶栊翠庵 曹雪芹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 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 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 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 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
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盒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淳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淳,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红楼梦》第五回妙玉判词) ②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摘自《红楼梦》第十八回)
10.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栊翠庵东禅堂,贾母和妙玉关于选茶和用水进行了一番问答,这段对话看似浅白无奇,却可见主客都是品茶的行家。
B.妙玉在招待黛玉宝钗时用“古玩奇珍”,而招待宝玉却用她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说明妙玉对宝玉到来心中不喜。
C.作者通过妙玉待客的茶具暗示了妙玉显赫的家世,通过妙玉给不同客人用不同茶具说明她虽隐身空门却通晓人情。
D.选文虽只是描绘一次品茶活动,却写活了不同身份人物的个性,读来也令人感到韵味无穷,妙趣横生,充满闲情雅趣。
B [B项,有洁癖的妙玉拿自己饮茶的茶具招待宝玉说明她对宝玉亲近,而非不喜欢。] 11.在“三玉一钗,吃梯己茶”这一场景中,作者生动地刻画出了妙玉对宝玉的微妙心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妙玉对宝玉充满好感,她渴望和宝玉接近,但又怕人非议,所以刻意掩饰,于是先是把自己平常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来饮茶,并通过品茶议茶时的高论来引起宝玉的注意。
12.《红楼梦》第五回中用《世难容》曲来暗示妙玉的性格和命运:“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但是也有人反对上述的观点,认为妙玉做作、虚伪、假清高。对以上两种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妙玉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赞同曲子观点。①从形象看: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气质高雅,但因为自幼在寺庙带发修行,所以对尘世的丑恶极为反感,形成了孤独清高的个性。②从环境看:寺庙清幽的环境和孤高的性格让她和世俗格格不入,花季芳龄却没有一个朋友,反而被
人嫉妒和嫌弃。
(示例二)赞同“假清高”观点。①从形象看:妙玉虽然自幼出家,但是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从她对贾母周到的招待和逢迎,可见她也是一个圆滑世故的人。②从情节看:她虽然身在空门,但是依然无法遏止青春的萌动,她对宝玉取笑,其实是对宝玉的好感,而且不顾自己的洁癖而把自己平常吃茶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所以,妙玉的孤高实际是假清高、虚伪和做作。(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层次清楚也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