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儿科护理学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知库网
教学◆教法◆创新

教学

儿科护理学教学影响因素分析

李金娟,俞惠婷*,江

艳,陈清华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5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理教学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取分组对照的形式,对

2015级中职护理3班和2016级中职护理2班护生的儿科护理成绩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两个班级儿科护理

成绩差距较大,平均分及各阶段成绩分布差异明显。结论:儿科护理教学成效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多考虑专业教学特点,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技并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以提高教学成效。术,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教学;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17-0182-02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为达到培养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目标所设课程中的重要职业能力课,同时在护士的职

[1]

以往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儿科护理的培育要求,需要针对儿科业资格考试中占有很大比例。伴随着当前医学教学改革的提出,

[2]

护理学教学现状进行调整,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适应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生育医疗保健服务”,从侧面反映了医护人员的短缺,尤其是儿科护士。为了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儿科护理学习中的成效,在不影响其他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数据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51.3%,说明目前中职学历层次护士在医疗机构中仍然占据了较大比例。因此,我们以中职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取样法,选

共计107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按班级进行分组。其中2015级护理择我校2015级中职护理3班与2016级中职护理2班两个班级,

3班56名学生为对照组,2016级护理2班51名学生为试验组,两组学生平均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班级人员构成比较

班级2015级护理3班2016级护理2班注:P*<0.05;P**<0.00

总数5651

女生数5548

男生数13

平均年龄18.09±1.1517.47±0.86

中考平均成绩350.65±38.22338.97±36.85

t3.314

P0.02*

(二)方法

两组学生均采用由叶新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护理》作为教材,授课教师、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相同。对照组开课时间为第三学期,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训课16学时。试验组开课时间为第四学期,总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训课12课时。两组学生开课基本情况详见表2。

表2两组班级课时数对比

班级2015级护理3班2016级护理2班

总课时数6456

理论课时数

4844

实训课时数

1612

理论课时比例

75%79%

实训课时比例

25%21%

在教学方法上,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先由教师教授理论知识,继而指导相应实训操作,辅以书面形式的课后作业及实训报告。试验组在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辅以信息化教学手段,搭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实时讨论、答疑,课后在线练习、作业、辅导平台。具体分为以下三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制作相应课件、教案、相关教学视频、课前自测题上传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前自测题,以检测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及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蓝墨云教学平台系统提供的后台数据进行针对性教学,并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利用系统随机抽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也可利用系统就未理解的知识进行现场提问、求解,实现互动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课后巩固。教师以各年护考知识和临床应用为导向制作课后习题,并上传蓝墨云教学平台。学生须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任务,系统关闭后,学生可直接登录系统查考习题完成质量,并获取参考答案。此阶段,学生可以自主查漏补缺。在遇到不能理解的题目时,可以通过系统工具,以在线交流或者留言的方式向教授寻求帮助,打破了传统解疑答难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师生的互动效率,有利于学生及时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三)教学效果评价

考试参考护考题目类型,采用A1、A2、A3、A4题型相结合的方式,以护考考纲、考点及临床应用为依据进行命题,满分100分。(四)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独立t检验比较两组学生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简介:李金娟(1988—),女,汉族,四川广安人,助教,就职于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通讯作者:俞惠婷(1992—),女,汉族,浙江绍兴人,助教,就职于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182-

教学◆教法◆创新

教学

二、结果(一)两组学生考试成绩的比较

试验组学生成绩为79.59±11.26分,对照组学生成绩为73.59±10.63分,试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平均成绩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两组班级期末平均成绩比较

班级2015级护理3班2016级护理2班

注:P*<0.05;P**<0.00

平均成绩73.59±10.6379.59±11.26

t-2.835

P0.05*

(二)两组学生考试分数分布比较

我们将成绩作以下分级:90分及以上者为A等,80至89分者为B等,70至79分者为C等,60至69分者为D等,59分及以下

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详见表4。者为E等。两组学生考试分数分布差距明显,

表4两组班级成绩分布比较(%)

班级2015级护理3班2016级护理2班

A等1.7921.57

B等33.9235.30

C等32.1429.41

D等17.869.8

E等14.293.92

(三)两组学生报考全日制专科护理专业人数比较

两组学生报考全日制专科护理专业人数差异,详见表5。

表5两组学生报考全日制专科护理专业人数比较

班级2015级护理3班2016级护理2班

总人数5651

报名人数

4750

报考比例84%98%

三、讨论(一)儿科护理学教学成效现状分析观察组儿科护理期末平均分成绩(73.59±10.63)明显低于试验组(79.59±11.26),两组成绩分布比较,观察组90分以上和59分以下人数比例与试验组数据相差较大。以上结果的呈现可能与中职学生年龄偏小、文化基础差、学校课程设置变化、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有关。

(二)儿科护理学教学成效的影响因素分析1.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就业市场对卫生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首先是学

以前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来学校就读,现在是除少数主动放弃读高中而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外,多数是未考上校教育对象的变化。

[3]

高中的初中生,他们的知识基础普遍较差。依据学校2015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儿科护理被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并未接触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未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思维,学生专业知识基础较差。随后我校修改了2016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部分内容,其中将儿科护理调整在第四学期开设,相较于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而言,2016级护理专业学生占据明显优势,且专业知识也更为牢固,专业学习思维也更为成熟。

2.合理的信息化手段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医学教学内容复杂,课堂教学的资源非常有限,将医学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先进的医学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有限地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渠道,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4]。通过在课堂中引入信息化教学,借助蓝墨云班课能够实现学生课堂

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新的途径,增强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沟通。根据本研与网络的实时互动,

在2016级护理专业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虽然缩减了课时数,但是学生的成绩反而有所提高,说明信息化手段的合理应究结果显示:

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3.高度的职业认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基于相关文献研究表明,高度的职业认同有利于建立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职业认同(ProfessionalIdentity)

[5]

是职业人的自我概念,是对社会赋予的职业角色的承认,发自内心地接受该职业,并对其作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职业态度的

[6]

居主导地位,具有导向性、决定性作用。在研究中,我们以学生是否愿意以应届中专毕业生身份报教育是促进护生职业认同的核心,

考全日制专科护理专业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职业认同感的指标之一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15级护理3班中,报名人数为47人,占全班总人数的84%。而2016级护理2班中,报名人数为50人,占全班总人数的98%。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围绕职业认同主题,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可使护生获得知识、增长才干的同时,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发现自身能力与实践活动要求的差距;可培养学生正确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促其职业社会化,包括调整职业需要和职业动机,内化职业意

[7]

识、职业态度,从而提高其职业发展水平,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认同,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小结

课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的不断探索。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存在的具体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孙晶波,王迎《.儿科护理》课程教学设计[J].赤子,2015(5):240.[2]陆玉荣,李宁涛.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实施以情优教手段的实践[J].大家健康,2017,11(5):291.[3]吴丽艳,赵军丽,吴以楠.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分析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8):297-298.

[4]范新蕾.网络信息化教学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无限互联科技,2016(16):87-88.[5]NiemiEK.Nationalassessment.fsixthgrademathematicsachievementin2000:achievement,attitudesandlinkswithbackground[R].Helsinki:NationnalBoardofEducation,2001.actors[6][7]郝玉芳.提升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编辑马燕萍

-1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