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3 29(5) ・旅游资源・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13.05.030 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与开发研究 朱尖 ,姜维公 (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摘要: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是对线形或带状的特殊文化资源集合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新形式。我国境内拥有着丰富的线性文化 遗产资源,准确评价线文化性遗产资源的旅游价值,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线性文化遗产资源 的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并对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进行了评价,得出其旅游价值为79.88,属于相对较高的级别,发展潜力 较大,具有开发价值。从强化中心点、规划旅游区、构建遗产网络和深化区域合作方面对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了 设想。 关键词: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2.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13)05—0553—04 Study on Evaluating Tourism Value of Ancient Course of Yellow River Line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ZHU Jian l-.JIANG Wei—gong2 (1.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Institute of History,Change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Abstract: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was an effective line of the new form of protection of heritage which was linear or ribbon special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China had many linear culturla heritage resources.An accurate evaluation of linear heritage tourism value had an important signiif— cance for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heritage.This paper attempted to establish a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value for linear cultural heritage and evaluated the ancient course of Yellow River lineal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value.it obtained its tourism value of 79.88.It be— longed to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development potentia1.Then,the authors conceived the ancient course of Yellow River lineal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which were by 4 aspects,namely strengthen the center point,planning tourist area,to build the network of heritage and deepen reg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ancient course of Yellow River;linear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value evaluation 1 前言 间和文化因素,强调线状各个遗产节点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和 2O世纪6O年代,Philip Lewis便提出了环境廊道(Environ— 价值以及至今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_4 J。线 ment corridor)的概念,用以指代连接区域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 性文化遗产着眼于线性区域,主题鲜明,注重整体文化意义,自 的线路…。Charles Little在《美国的绿色通道》一文中提出了“绿 然与文化保护相结合,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相结合,时间与空间 色通道”的概念,并加以分类界定。其中在其界定的第二种类 有一定的连续性,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具体的动态文化 型特征(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集中区的 景观_5 J。线性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大特点:①在地理空间上, 开敞空间)接近于线性文化遗产特征l2J。Seams进一步提出了 尺度可大可小,但多为中等尺度;②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于特定 “遗产廊道”的概念,指具有特殊文化资源聚集的线性景观,一 的历史时期或开始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而至今仍处于不断 般带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积极发展的旅游业、古建筑遗迹的合 演进过程之中;③在文化层级上,其内部包含的遗产元素类型 理利用以及娱乐和环境的改善l3 J。自此,具有线状特征的文化 多、丰度大、级别高l6 J。 和遗产逐步进入学界和业界的视野,出现了文化线路(Cultural 随着国外学界对遗产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关于“线 Routes)、遗产廊道(Heritage Cana1)、廊道遗产(Corirdor Heritage)、 状遗产”旅游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进展。例如,吕龙等建立了 文化廊道(Cultural Corridor)等概念。 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古运河江苏段为例进行 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了线性文化遗产(Lin— 了实证研究_7 J。乔大山等对漓江遗产廊道进行了相关研究,探 eal Cultural Heritages)概念,意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 寻了桂林遗产保护的新方法_8】。俞孔坚等以发生学视角对大 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中,出于人类的 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及相关要素进行了研究l9 J。陶犁指出, 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线性文化遗产强调空间、时 “文化廊道”的旅游开发可在地域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旅游 开发思路和模式l10]。李飞等提出了廊道遗产概念,并对廊道 收稿日期:2013—03—26;修订日期:2013—04—05 基金项目:长春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 遗产相关理论、价值、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进行了研 [2010]政o4号) 究lll' ]。这些相关研究都强调时空和文化因素,与线性文化遗 第一作者简介:朱尖(1986一),男,安徽省萧县人,硕士研究生,主 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促成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研究的新 要从事遗产旅游和旅游文化研究。 热点。 ・ 553 ・ ・旅游资源・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3 29(5) 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 文明。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有过数次变迁,形成了多条黄河 故道。本文研究的黄河故道主要是指黄河南泛中最为典型、最 具代表性的河道,系公元1194—1855年黄河夺淮过程形成的) W =1。为了评价层次总排序结果的一致性,也需要进行检 I=l 验。参照③对层次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CI=∑W;(cI);。式 i=l 中,(ci)j为与wi对应的k一1层次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RI=∑Wi(RI)。,其中(RI).为与wi对应的k一1层次中判断矩 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CR ,当CR< ̄0・1时,便认为层次总 沿线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环境境资源极为丰富,被国内外旅游 界专家赞叹为“古老的水上长城”和“迟到的发现”,是极其典型 的线性文化遗产。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线性文化遗产研究定量评价方 法,对黄河故道开发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进行了评价,并提 出相应的开发策略,以期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起到 排序的计算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进行调整。 表1 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一定的借鉴作用。 2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 2.1 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13,141,基于资料的可获得性、系统性 和综合性,遵循层次合理、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原则构建了线性 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此外,价值评价时还要保证 能获得相关的基础资料,尽可能把定性和经验性的分析结果进 行量化处理。根据以上的原则,本文所构建的文化遗产价值评 价体系主要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资源条件、区域条件和旅游 保障;依据3个一级指标细分出9个二级指标,在9个二级指标 的基础上,划分了35个评估因子(表1)。 本文采用了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AHP法l15,16]对各评价指 标权重进行确定。步骤为:①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这一 步需要通过对专家反复提问并回答评价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由 专家打分为每一个评价因子赋值,得出同一层次因子相对于上 层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即A=(a ) 。式中,aii为 因子a;和ai相对于A的重要性比例标度。②层次单排序。根 据判断矩阵计算针对上一层指标,本指标层与之有联系的各指 标之间重要性次序的权值。相对准则A,a ,a2,…,a9共9个元 素(不超过9个)的相对权重为w , ,…,w。,写成向量形式为 W=(W ,W ,…,Wq)。。 ,确定向量w问题、需求判断矩阵最大特 征根和特征向量,即求解AW=kmaxW。式中,A为判断矩阵,  ̄maxW为最大特征根,w为与之对应的最大特征向量。③判断 矩阵一致性检验。为了避免判断矩阵过于偏离一致性,需要进 行一致性的检验,评价体系里的每一个矩阵的特征根都需要进 行一致性检验。一是计算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 CI:—hmax-1_。式中, 为判断矩阵的阶数。二是计算相应平均 II一1 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照值。三是计算一致性比率c.R. r T (Consistency Ratio),cR=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 n1 一致性是可接受的;当CRy>0.1时,应对判断矩阵做适当修正。 ④指标合成权重确定。指标合成权重确定就是利用同一层次 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相对上层而言本层所有指标重 要性的权值,即层次总排序。假设第k一1层的m个因子相对 于总目标层的权重为w ~,而第k层n个因子对k一1层因子 的权重为q ,则第k层因子相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为:W =∑ j=I q w I1(i=1,2,…,n),可求得各指标权重值,并且满足: ・554・ 注:在参考文献[7,l3,14]基础上修改而成。 2.2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 黄河故道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保持着优良的生态环境, 存在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源,在时间长流中不曾褪去本色,是值 得所有人前往鉴赏与体验的“母亲河”圣地,但由于缺乏对外沟 通而藏在深闺。黄河故道被国内外旅游界专家赞叹为“古老的 水上长城”和“迟到的发现”。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 同时也具有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通过表2可见,黄河故道沿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3 29(5) ・旅游资源・ 线的6座地级城市中有4座是历史文化名城,其沿线的文化遗 产数量极为可观(从4A级和3A级旅游景区中可看到)。此外, 这6座地级城市全部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也彰显了黄河 故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在此,笔者只 列举了国家级高规格的旅游资源,沿线区域的非国家级旅游资 地区相对较好外)。但从整体上看,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的 旅游价值已达到79_88,属于相对较高的级别,发展潜力大,具 有开发价值。 3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战略构想 源和乡村、民俗等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 表2黄河故道地区国家级旅游资源情况 开封包公祠、开封铁塔公园、开封中国翰园碑林、开封 龙亭、开封大相国寺、开封府、商丘芒砀山文物旅游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6处 商丘古文化旅游区、萧县皇藏峪、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 念塔园林、徐州云龙湖、连云港花果山、连云港连岛、连 云港孔望山、连云港渔湾、淮安周恩来故居 级旅游景区 处 ; 《幂 l 枥舢灌 注:通过检索相关网站信息编制而成。 2.3 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估 根据上文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估体系,对黄河故道线 性文化遗产进行打分(0—10)赋值,步骤为:①属于历史文化名 城和国家级以上的垄断旅游资源可按标准直接赋值(最高值或 接近最高值)。②由于总数据极难统计(B1 、B 、B C。2、CI3、Cl4 等指标),本文只选取线性遗产沿线城市的统计数据。为了得 到相对准确的结果,把各城市数据相加得出值并上浮一定比 例,估计出总数据。③无法量化的指标则通过德尔菲法处理。 通过专家对各指标进行打分,并用计算机处理各指标得分。由 于量化后的指标单位不统一,必须要进行无量纲化。④黄河故 道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值结果计算,采用加权求和多指标综 合评价模型求出,把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和分值代人公式:E= 三 。式中,E为线性文化遗产价值综合评估结果, ̄Oi为第i I=1 个评价指标的权重,P,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值,n为评价 指标的数目。通过综合计算,最终得出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 的价值评价结果(表3)。 表3 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综合评价结果 从表3可见,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的资源要素价值权重 值最高,说明该线性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相对较大。 此外,通过权重值也可看到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整体质量相 对较好,内部状况完好,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 缺陷,即黄河故道之所流经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苏北 经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价值极高, 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基于此,笔者认为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 开发要以点为中心,以点连线,带式开发,充分利用苏、鲁、豫、 皖4省交界这一地缘优势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此外,联系 该区域的京杭大运河、苏北捍海塘等线性文化遗产构建线性文 化遗产网络;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实现区域内客源互换、资源共 享、开放市场、产品开发、共同营销、管理协调、基础交通设施共 建、信息交流、人员交流培训等ll ,这对跨区域线性遗产开发 保护将大有裨益。 3.1强化中心点 强化中心点是指确定线性文化遗产线性区域内相对较大 的城市,能作为强化中心点的城市要具备以下条件:交通便利、 基础设施齐备、旅游人口容量较大,具有较强的旅游承载能力。 对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而言,笔者借助在这一地区拥有的优 越的交通条件来确定强化中心。基于此,笔者设定了“卅”字形 (图1)的三纵一横轴线3条纵轴线线路图,分别为京九铁路 (A)、京沪铁路(B)和新开发的沿海通道(C)与陇海铁路(D)连 成的东西横轴线。很明显,中心点自西向东应设3处,即商丘、 徐州和连云港,这3处是铁路线的交汇处,是该地区相对较大 的城市,城市发展较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强、容量大,各种条件 优越,具备中心点的要求。 图1“卅”字形路线图 图2黄河故道地区旅游带分布图 3.2规划具有显著特点的旅游带并整合延伸 根据黄河故道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考虑到本地区旅 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交通条件,在本区构建旅游黄河故道地区 旅游资源开发带(图2),本文依据黄河故道地区所辖区域的地 ・ 555 ・ ・旅游资源・ 理位置、行政区划、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和资源的组合特征,结合 资源开发现状、交通状况、旅游支持能力以及市场现状,将黄河 故道旅游区划分为四大功能旅游带,并对其进行整合延伸(表 4)。 表4四大功能旅游带与整合延伸 3.3构建线性文化遗产网络 顾名思义,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是指由遗产线路组建的遗产 网络,它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等各种相关类型的遗产内容,可形成一个新的遗产保 护与管理体系,对改善和提高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有重要 的意义l1 。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可借助于徐州都 市圈协同发展、共生共赢。徐卅I都市圈横跨苏鲁豫皖4省,与 黄河故道大区域极为吻合,其都市圈规划的重点是“培育、发 展、协调”。即突出对产业、劳动力、政策环境等发展要素的有 序培育、择优培育和重点培育,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 深化对城镇布局、交通网络、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旅游资 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的协调。根据2001-2020年的《徐州 都市圈规划》不难看出,徐州都市圈的建设有助于整合区域资 源,优化布局。此外,未来的徐州都市圈将是一个巨大的经济 产业带,大区域市场。在该都市圈范围内除黄河故道外还有京 杭大运河鲁苏段、苏北捍海塘、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始端和京沪 铁路,这些线路大都是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 3.4深化区域旅游合作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下,世界范围内各种形式的区 域经济合作体不断涌现,而区域旅游合作也呈现出了迅猛发展 的态势_】 。区域旅游合作是~项涉及面广、关联层次多的复 杂系统工程_加J,是区域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 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黄河故道线性文化 遗产来说,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突破:①各利 益相关者主动合作,形成合作运营机制。首先,加强政府间对 话与交流,编制统一的区域旅游规划,构建统一的区域旅游市 ・ 556 ・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net 2013 29(5) 场,建立共同的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组织召开旅游协调合作会 议;其次,企业间要整合营销共同拓展客源市场,构建跨区域的 旅游企业网络,组建跨区域旅游协会;第三,各旅游民间团体与 旅游相关组织也应加强合作。②可借鉴黄河经济协作区旅游 合作经验。《黄河经济协作区旅游合作(日照)宣言》明确提出 了“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场互动”的合作原则;目 标是加强联合,统一规划,构建“有省无界、有区无障、市场一 体、产品多样、品牌共铸、资源共享、合作互赢”的新型旅游联合 体_2 。黄河故道线性文化遗产与黄河经济协作区,极为相似 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借鉴的成功性很高。 参考文献: [1]Fabos G.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Uses and Po- tentials ofGreenwayslJ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13):1 —13. [2]Little E.Greenways for AmericanlM J.Sahimore Mn Johns Hopkins Universi— ty,1990. 1 3 J Seams R M.The Evolution of Green Way as an Adaptive Urban Llandscape [J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65—80. [4]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南方文物, 2006,(3):2—5. [5]韩宾娜.文化线路的启示与古都旅游[A].林正秋.中国古都文化与 现代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中国古都协会,2005:92—94. [6]王金伟,韩宾娜,李勇,等.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及其发展潜力研究[J]. 旅游论坛,2008,(2):213—217. [7]吕龙,黄震方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以古运河江苏段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95—100. [8]乔大山,冯兵,翟慧敏,等.桂林遗产保护规划新方法初探——构建 漓江遗产廊道[J].旅游学刊,2007,(11):28—31. [9]俞孔坚,奚雪松.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J].地理科学 进展,2010,(8):975—986. [1O]陶犁.“文化廊道”及旅游开发:一种新的线性遗产区域旅游开发思 路[J].思想战线,2012,(2):99—103. [11]李飞,宋金平.廊道遗产:概念、理论源流与价值判断[J].人文地理, 2010,(2):74—77(104). [12]李飞.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 科学,2009,(6):96—100. [13]王金伟,韩宾娜.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实证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120—126. [14]杜忠潮,柳银花.基于信息熵的线性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综合性评价 以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1,(3):519— 524. [15]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6—232. [16]顾江.文化遗产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0—161. [17]吴军.中国区域旅游合作时空演化特征分析[J].旅游学刊,2007, (8):35—41. [18]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等.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 人文地理,2009,(3):11—16,116. [19]李树民.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旅游学刊,2005, (3):10. [20]Brent Loveloek,Stephen Boyd.Impediments to a Cross—boMer Collabora— tive Model of Destination Management in the Catlins l J j.Tourism Geogra・ phies,2006,8(2):143—161. [21]汪宇明,何小东.回顾与展望: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进展与空间格 局[J].旅游论坛,2008,(4):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