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质与互动式教学模式

来源:知库网
2010年lO月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 ̄in Manager College April 2010 第5期(总第31期) No.5(Sum No.31)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质与互动式教学模式 孙雨生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191) 摘要:书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古代教育深刻变革的产物。分析我国的古代书 院教育,汲取古人创办书院教育之精华,可使我们在学术研究、教学改革中得到借鉴。 关键词:古代书院特质;教育组织;互动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B5 1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77(2010)05—50—02 的培养曾起到过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书院以培养人才为目 一、书院“别于”官学与私学,是一种“独特”的教 育组织形式 的,以研讨学术为根本,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并由此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治学风格。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古代教育 和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 之地,随时间的推进遂演化为教育组织形式。具有教育组织 性质的书院起源于民间的聚书读书,后来发展成为授徒讲 学。由于唐末五代数十年间战乱不止,学校废弃,读书士人无 1.书院办学自主招生、自设课程、自定学规,面向底层社 会开放,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生员入学可以不受身份、名 额、年龄、经济状况和地域等限制,招生范围广泛地涉及底层 社会的平民子弟。在这些人群中,既包括乡党的子弟,也包括 奈只得隐居山林,读书讲学成为当时的一种躲避社会战乱的 社会现象,于是私学暗兴,书院教育便应运而生。自宋代以 后,官学、私学和书院一直保持着三分天下有其一之局面。 在对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综合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虽不 是官学,却有一定的官学成分;是私学,却又不完全同于私学 的一种教育形式,这一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就是书院。书院与 各级官学既有互补的关系,又有异趣相峙的抗衡关系。在千 以家族为主的子弟,更值得提到的是有些书院还明确规定吸 收贫寒子弟入学,并在经济上给予资助,充分体现了书院“有 教无类”的优良传统和平民化教育的特色,推进了我国封建 社会后期的学术文化的发展。 2.书院教学实行门户开放的办法,打破了官学关门教学 的做法。一直以士宦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官学使教育成为少数 人垄断的权力,将教育严格地限制并且服务于上层社会。历 代朝廷为了保证教育上享有的特权,对入学生员都作了严格 的身份规定,非官员子弟皆被排除在官学之外。唐代对中央 余年书院发展历程中,多次出现官学盛书院衰、书院兴官学 败的交替互补的现实。在办学传统方面,书院传承了历代官 学系统中具有的积极有益的因素,同时它又直接继承和发展 了传统的私学教育。书院和官学从总体上比较,官学的课程 和教学比较冗繁呆板,过于程式化;书院的课程和教学比较 简约灵活,师生有较多的主动性和自由度。书院既不是官学, 不同层次的官学生员分别做出了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员 子弟方面人学的规定,使官学成了让社会底层的平民子弟可 望而不可及的地方。书院教育向什么人开放是区别于官学的 一个显著标志。门户开放便迎来了百争家鸣的结果,体现了 也不是一般的私学,它们之间在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主要 学术创新的特色。 表现在它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了传统的官学和私学,故将其称 之为我国古代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 二、书院“别于”其它教育机构。具有“独特”的办 学特点 古代书院真正形成办学特点和独特的教学治学风格是 在南宋时期。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及人才 收稿日期:2010—06—18 3.“讲会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封闭的学术交流 制度。尊重学术自由,扬弃学派之别是书院在弘扬学术研究 上的一个创举。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不同的学 术精神乃为书院学术的主旋律。书院作为我国古代一种重要 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不仅仅是教育场所,也是当时的学术 中心。书院的主要活动是讲学,师生正是利用书院的讲学制 作者简介:孙雨生,男,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50 2010年10月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Journ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 April 2010 第5期(总第31期) No.5(Sum No.31) 度切磋交流,进行学术研究,从而造就了众多的人才,促进了 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朱熹为A鹿洞书院订立的《白 鹿洞揭示》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教育目标。书院教育实施“五 教”方针,讲学的内容多是讲学者自己的专长,四方学士均可 前来听讲。主持人自讲或邀请名师讲学,这也孕育了后来的 “讲会”制度。从朱熹那个时代就对外敞开了学术交流这扇紧 闭的门户,听讲者可以不受学派和地域的限制,不同学派的 学者聚集一堂,使得书院成为学术争鸣和交流的特有的讲 台,体现了有利于学术交流的特色,真正达到了在学术争鸣 中推动学术文化发展的目的。 4.书院教学凸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特点。“理学”是南 宋以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理学和书院的有机结合,使 两者之间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独特”的理学思想体系将理 学研究的成果变成书院讲授的内容。究明义理,求得德行道 艺之实。理学家高度重视书院教育,明确提出“书院之建,为 明道也”。理学家创办书院、主持讲事,大多理学学派也是在 书院形成的,在这里举行理学学术活动,其目的是因为他们 需要一个专门研究和传播理学的学术基地。在书院,理学家 们能够无拘无束、自由演讲,因此,书院无疑成为弘“道”明 “道”基地。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是书院的一个突出特 点,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学又是学 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理学思 潮使书院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重大问题上呈 现出历史性的转折,也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书院教育,使其 明显有别于官学。 三、从“质疑问难、讨论争辩”到“互动式”教学模 式 鉴于书院教育之“别于”官学与其自身“独特”的办学特 色,所以形成了书院“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教学模式。 1.古代书院“质疑问难、讨论争辩”的参考价值。书院教 学重视质疑问难、讨论争辩,讨论争辩贯穿着书院教学的全 过程。由于书院教育体制灵活、学术自由、师生关系和谐等优 势,对于主讲者与听讲者来说,都能无拘无束地自由发挥、交 流切磋,学生可以潜心专研学问。因为学生是择师慕名而来, 他们对老师的学问和人格十分仰慕,加之人院后得到老师的 亲心教导及人格感召,因此对老师倍加尊崇。反之,老师教导 学生并不单单在传授知识这一个方面,更重以身作则的人格 感召力,因此,对学生十分地爱护和关怀。据说当时朱熹“随 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 侧至到,闻者感动。”书院有着自身的品格和学术追求,特有 的教学方法即自学与读书,重视学生自学专研的原则。朱熹 的“敛身正坐”、“缓视微呤”、“虚心口函咏”、“切己体察”皆为 指导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教训,可以说书院是一个播 撒文化与思想的载体。“质疑问难、讨论争辩”对于我们今天 的教学极其富有参考价值。因为师生间质疑问难的形式是一 种极好的学习交流形式,是挖掘学生内在潜能,调动学生自 身的能动性、自主性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我们提倡的“互动 式”的教学模式。 2.“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内涵。所谓“互动式”教学 模式,其内涵是对传统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灌输式 教学模式的改制,是在开放教学的环境下将整个教学活动视 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层面的相 互交流的活动过程。它强调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 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共同 体,通过质疑问难、讨论争辩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 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形式,借此可以提出问题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独占课堂的 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思维创 新。在现代教学中提倡互动式教学,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出 现也是师生间信息交流、多向互动反馈的过程。我国古代书 院就提倡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并重,特别重视学生自己读书 和自我修养;读书和行为修养并重,学问道义于适应科举要 求兼顾。在学习程序和读书方法上,重视循序渐进、精读与博 览结合,因而比较灵活、实用。由教师“传道”到“明道”完成了 将传授、灌输知识的授业过程转换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的 互动过程,即由单向的“教给学生读书”到双向的“教会学生 读书”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为主体, 建造民主、平等、友情、和谐、互爱、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 种宽松、愉悦、心情舒畅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通过师生交 流、生生交流,达到相互交往、相互研讨并能引导学生自我发 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去, 并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 认知理论不断地提升自我。“互动式”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个 体的认知发展,激发学生学术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 力、实验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 的作用。口 参考文献: 【1】徐梓编:元代书院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任继愈、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商务印书馆,1998. [3]南轩先生文集・岳麓书院记. f4.陈元晖、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上海教育出版 社,1981. 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