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第一学期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
石景山区北辛安小学
武艳平
一: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本节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在“导读”中,教师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开展教学活动。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名著导读内容为依托,在教师地的指导下介绍名著的主要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品味主要人物特点,体会本课主题。
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游记》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识记一些与《西游记》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理解教材中导读内容,把握要点;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的积极人生观;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
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难点:
树立“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的积极人生观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2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原著,查找资料并做读书笔记,摘录与“西游”有关的俗语。
2、征集与“西游”有关的热点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序幕。听《敢问路在何方》展示篇首词,略作欣赏。
敢问路在何方,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又出发------
2、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掌故,在其书房\"射阳(竹移)\"中,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此书一问世,就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
历史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
3
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 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
3、整体感知:
(1) 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2) 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
明确:奇、妙 、好等
3、作家作品背景简介:
4
二、赏析章回内容,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1、你最喜欢《西游记》的哪个章回?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章回的主要内容。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
2、出示唐僧师徒的剧照,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结合具体的事例回答。
孙悟空:武艺高强,有神通。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聪明机智。他很有人情味。
总结: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猪八戒:他能吃苦。勇敢、单纯。好色、贪吃、懒惰。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
总结:猪八戒身上的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他的“丑”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在艺术上才“美”起来。
唐僧:正派、有同情心。好坏不分,软弱。
5
总结:唐僧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
沙僧: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3、教师总结:这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性格最为鲜明,充分体现了个性美。那么你从中有何体会呢?我们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成语和歇后语同《西游记》中的人物及故事有关,你能说几个吗?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儿。
猪八戒摔耙子——倒打一耙。
唐僧取经——一心一意。
唐三藏取经——好事多磨。
唐僧的书——一本正(真)经。
孙猴子碰着如来佛——跳不出手心。
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
沙和尚挑行李——义不容辞。
6
唐僧的二徒弟——无(悟)能。
三、体会《西游记》的景物描写。
从以下这三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石崖高万丈,山大接青霄。根连地厚,峰插天高。两边杂树数千颗,前后藤缠百余里。花映草梢风有影,水流云窦月无根。倒木横担深涧,枯藤结挂光峰。石桥下,流滚滚清泉;台座上,长明明白粉。远观一似三岛天堂,近看有如蓬莱胜境。香松紫竹绕山溪,鸦鹊猿猴穿峻岭。洞门外,有一来一往的走兽成行;树林里,有或出或入的飞禽作队。青青香草秀,艳艳野花开。
(2)众鸟高栖万簌沉,诗人下榻罢哦吟。银河光显天弥亮,野径荒凉草更深。砧杵叮咚敲别院,关山杳窎动乡心。寒蛩声朗知人意,呖呖床头破梦魂。
(3)倚山通路,傍岸临溪。处处柴扉掩,家家竹院关。沙头宿鹭梦魂清,柳外啼鹃喉舌冷。短笛无声,寒砧不韵。红蓼枝摇月,黄芦叶斗风。陌头村犬吠疏篱,渡口老渔眠钓艇。灯火稀,人烟静,半空皎月如悬镜。忽闻一阵白灊香,却是西风隔岸送。
四、了解作者在写作中的修辞手法:
1.引用:全文第一句“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2.拟人:描写孙悟空刚出世“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7
3.夸张:描写水帘洞的一首诗“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4.比喻:通篇都有
5、倒叙、正叙、穿插等等。
五、名著的启示:
1、阅读《西游记》后,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作品意义--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
2、教师总结: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六、教师讲述《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
(一)《西游记》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开拓了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创作的新领域。
(二)神话人物的塑造突出的特色是把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和某些真实动物的特性结合起来,既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又有着神奇色彩。
8
(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结合起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和憎。
艺术特征:
《西游记》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了作家与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幻想色彩;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显然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才假想出来的.《西游记》 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
七、对《西游记》的评价:
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鲁迅
八、教给学生欣赏名著的方法:
小结:名著欣赏的方法: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抓住小说三要素; 4积累语文知识。
九、作业:
1、课后准备《西游记》的故事会
9
2、阅读《猴王出世》
在《西游记》片尾曲声中结束。
板书提要:
名著《三国演义》导读
怎样阅读名著?
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
积累语文知识。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