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

来源:知库网
糖尿病临床2014年10月第8卷第l0期Diabetes World,Oct 2014,Vol 8,No.10 专家共识 【编者按】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心衰)的患病人数约2 9亿 每1O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 管疾病.这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超过1/3。然而,除内分泌科外的其他临床科室医生往往对患者血糖的重视 程度不够。为此,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心内科、内分泌科及肾内科领域的专家,结合国内外指 南及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 撰写了 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谈及该共识制定的意 义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马长生教授指出,该共识从实际临床需求入手,针对“冠心病”、 高血 压”、 心衰”三大患者人群的不同血糖管理需求.提供了权威的口服降糖药物临床管理指导,旨在更好地践行 糖 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 的综合管理。 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 共识 高颖杨光燃周迎生等 日IJ茜 血糖控制情况影响心血管疾病(CVD)患者 预后。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提示, 2008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20 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0年调查 的全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2013年国际 早期严格血糖控制对降低大血管并发症非常重要; 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明,更加严格的血 糖控制(如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使所有CVD 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第六版“糖尿病地图”公布,中 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9840万,居全球首位,而全 球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8.3%。 合并糖尿病患者有更进一步的心血管获益。对随机 对照研究 ̄IVADT、ACCORD、ADVANCE进行 的荟萃分析,也未发现口服降糖药强化治疗可降低 心血管事件风险。同时,强化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 糖事件发生率,低血糖可诱发合并CVD的糖尿病 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因此,重视低血糖 的危害、预防,对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尤为 重要。 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关系密切。2006年的“中 国心脏调查”发现,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 动脉综合征的住院患者中,约80%存在不同程度的 糖代谢异常,其中糖尿病占52.9%,糖尿病前期占 26.4%。中国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中,糖尿病患 病率为24.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 发症调查组报告l99l_2000年部分三甲医院住院的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者占34.2%,合并其他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心血管专科医师对心血管疾 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综合防治能力与水平,让工作 在一线的临床医师能够充分了解心血管疾病患者的 心血管疾病占l7.1%。荟萃分析表明,糖化血红 蛋白(HbAlc)在5%以上的患者,HbAlc每增加 l%,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1%。 糖尿病筛查流程和诊断标准、常用口服降糖药物选 择以及血糖控制目标值,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 医师分会组织心内科、内分泌科以及肾内科等领域 糖尿病临床2014年l0月第8卷第1O期Diabetes World,Oct 2014,Vol 8,No.10 专家,共同制订此共识。 糖粉75g,或国内常用的含1分子结晶水的葡萄糖 粉82.5g,溶于300ml水内)备用;2)第一次抽血 应在服糖前,前臂采血标本测定血糖。抽血时间 最好是上午7:00-9:00,为第二次抽血预留充足时 1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筛查流程及诊断 标准 1.1筛查对象 成年人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危险因素,可 间。随后,应在5分钟内顺利喝完备好的口服葡萄 糖溶液。第二次抽血应在服糖后2/5时整,前臂采 血标本测定血糖(从服糖第一151开始计时, ̄lJ2iJ, 被定义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进行糖尿病的筛查: (1)有糖调节受损史(定义见诊断标准); (2)年龄≥40岁; (3)超重(B M I≥2 4 kg/m )或肥胖 (BMI≥28kg/m )和/或向心性肥胖(男性腰围 ≥90cm,女性腰围≥85cm); (4)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 (5)高血压(血压≥140/90mmHg),或正 在接受降压治疗; (6)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0.9 1 m m ol/L(3 5 m g/d1)或甘油三酯 ≥2.26mmol/L(200mg/d1)],或正在接受调 脂治疗; (7)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8)其他:静坐生活方式;有巨大儿(出生 体重≥4kg)生产史,妊娠期糖尿病史;有一过性 类固醇诱导性糖尿病病史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 者;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的患者。 1.2筛查方法 1.2.1空腹静脉血浆血糖(FPG) FPG是评价糖代谢状态和血糖控制水平最常用 的指标,要求受试者至少空腹8iJ,时后,在次日上 午取血。仅通过FPG筛查糖尿病的优点是简便、易 行,但存在漏诊的可能性。如不能确诊,且病情允 许时可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1.2.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如果FPG无法确诊糖尿病,推荐采用OGTT 进行糖尿病筛查:依据FPG和负荷后2小时血糖 (2hPPG)水平进行诊断。 OGTT试验方法:1)空腹(至少8小时),在 次日上午检查前,配制口服葡萄糖溶液(无水葡萄 时整,为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 注意事项:1)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不喝茶及 咖啡,不吸烟,不做剧烈运动,安静休息,但也无 须绝对卧床;2)血标本采集后应尽早送检;3)试 验前3天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g; 4)试验前3~7天停用可能影响血糖水平的药物, 如避孕药、利尿剂或苯妥英钠等。 1.2.3糖化血红蛋白(HbAI c) HbA 1 c测定值可以反映近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 平,结果稳定、可靠、变异性小。不受进食时间、 应激状态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是糖尿病监 测和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应每3~6个 月监测一次。 2009年国际专家委员会和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 会(ADA)指南均提出,将HbAlc作为糖尿病的 诊断标准之一,诊断糖尿病的切点为≥6.5%,糖 尿病高危状态的切点介于5.7%~6.4%。目前美 国和欧洲已认可HbA1c在糖尿病诊断和监测中的 作用。由于HbA1c检测在我国尚未实现全国标准 化,并且部分医院HbAlc的检测方法未通过NGSP 标准体系的认证,故HbA1C目前在我国主要用于 血糖监测。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意见是,如 果HbAlc检测方法通过NGSP认证,可将HbAlc作 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之一,以6.5%做为糖尿病的 诊断切点。 考虑到我国目前存在的上述实际状况,以及中 国人群中HbAlc诊断糖尿病的切点需要进一步的 研究,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尚未推荐在我国采 用HbA1c诊断糖尿病。 1.3糖尿病和糖代谢异常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若有代谢紊乱症状(包括多饮、 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一次 糖尿病临床2014年10Jq第8卷第1O期Diabetes World,Oct 2014,Vol 8,No.10 FPG≥7.0mmol/L或2hPPG≥l 1.1mmol/L或随 用方法、疗效、安全.性、注意事项等主要信息。 2.1.1双胍类 常用药物为二甲双胍,起始剂量500mg/d, 随餐服用,逐渐加量,最大剂量2000mg/d。主要 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肝脏、肌肉胰 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二甲双胍可以使HbAlc下 机血糖≥l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无糖尿 病症状者,需两次血糖值达到上述诊断标准(表 1) 。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 受损(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即糖尿病 前期)。若FPG6.1~<7.0mmol/L,2hPPG<7.8 mmol/L诊断为IFG;FPG<7.0mmoi/L,2hPPG 降1%~2%,并可减轻体重。单独使用二甲双胍 极少发生低血糖。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 7.8~<l1.1mmol/L诊断为IGT(表1)。 表1血糖监测结果及胰岛素治疗方案调整 1.4筛查流程(图1) FPG:空腹I缸糖;2hPG:精负荷后2 h岫糖 图1心I札管疾病患者糖尿病筛鹰流程图 2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 物选择 2.1常用口服降糖药物 表2总结了各种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机理、使 绝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严重的副作用是乳酸性 酸中毒。因此,禁用于 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 性>1.5mg/dl(132.6 tool/1),女性>1.4mg/ dl(1 23.8 tool/1);或。肾小球滤过率<45ml/ min/1.73m_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 受大手术的患者。 2.1.2胰岛素促分泌剂 2.1.2.1磺脲类常用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 特、格列喹酮及格列美脲。多从小剂量开始应用, 而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剂量调整。主要通过 刺激胰岛D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 水平而降低血糖。磺脲类药物可以使HbAlcN低 1%~2%。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 糖,特别是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 会增加体重。轻度、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宜选 择格列喹酮。 2.1.2.2格列奈类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和那格 列奈。多从小剂量开始应用,而后根据血糖监测结 果进行剂量调整。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 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 问短的特点,可降低HbAlc0.3%~1.5%。常见副 作用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与磺脲类药物相比, 两者的发生频率较低、程度较轻。 2.1.3 a一糖苷酶抑制剂 常用药物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多从小 剂量开始应用,而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剂量调 整。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消化和吸收 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 物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一糖苷酶抑制剂可使 HbAlc下降0.5%~0.8%,不增加体重。单独使用 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合用 时需要注意低血糖的防治,纠正低血糖只能使用葡 糖尿病l临床2014年10月第8卷第l0期Diabetes World,Oct 2014,Vol 8,No.10 443 注:DPP4:二肽基肽酶_4;GI P 1:胰高血糖素样肽一l;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萄糖制剂。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有疝气 用,通过抑制DPP一4而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一l 或曾行胃肠道外科手术应禁用。 (GLP-1)在体内的失活,增加内源性GLP-1水 2.1.4噻唑烷二酮类 平。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 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每日早餐 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临床试验显示,DPP-4 前1次服用。主要通过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而 抑制剂可降低HbAlc 0.5%~1.0%。DPP一4抑制 降低血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lc下降 剂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不增加体 1%~1.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 重。 低血糖。但体重增加和水肿是其常见副作用。临床 研究发现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 2.2口服降糖药物用药原则 增加相关。有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Ⅱ级以上) 2.2.1一线药物治疗 的患者、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推荐: 2.5倍的患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 若无禁忌且能耐受,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 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 基础用药。UKPDS还显示二甲双胍可减少超重或 2.1.5二肽基肽酶一4(DPP-4)抑制剂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若存在 目前我国上市的药物有西格列汀、维格列汀、 禁忌或不能耐受,可考虑应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 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利格列汀。多每日一次服 糖苷酶抑制剂。 糖尿病临床2014年10jq第8卷第l0期Diabetes World,Oct 2014,Vol 8,No.10 如果HbA1c≥10.0%~l2.0%,或血糖> 16.7~19.4mmol/L,需应用胰岛素治疗。 2.2.2联合用药 若起始HbAlc≥9%,单药治疗很难使血糖达 标,需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若生活方式干预联 合一线口服降糖药物单药治疗3个月不能使血糖达 标,需考虑联合用药。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联合用药方案,如胰岛素 促分泌剂或 一糖苷酶抑制剂或DPP一4抑制剂或噻 唑烷二酮类药物。 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可优先选用格列奈类降 糖药、0【一糖苷酶抑制剂或DPP一4抑制剂。 若两种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3个月不能使患 者血糖达标,可考虑联合第三种口服降糖药物,或 者联合胰岛素或GLP—l受体激动剂治疗。 3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目标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已证实,严格的血糖控制 可降低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但对大血管并发 症的直接获益存在不同观点,有待进一步证实。 早期临床研究如UKPDS报道,严格血糖控制可 明显降低微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风险降低l6% (P-0.052);在延长观察阶段,心肌梗死和全因性 死亡的风险减少l3%。近年,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 的口服降糖药物强化血糖控制的随机对照研究,如 VADT、ACcORD、ADVANCE,均未发现口服 降糖药物强化降糖治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 对VADT、ACCORD和ADVANCE的心血管终点 事件的综合荟萃分析后,HbAlc每下降1%,非致 命性心梗相对风险降低15%,但未降低卒中或全因 死亡风险。 UKPDS研究中患者糖尿病史较短,血糖控制 尤其是早期控制更为重要;而VADT、ACCORD 和ADVANCE研究中患者病史相对较长。所以对 于糖尿病病程较短,无并发症的患者,强化血糖控 制可带来更多的血管并发症获益;而对于病史较 长,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强化血糖控制并不能带来 更多的心血管获益。糖尿病治疗的目的要兼顾心血 管获益和用药安全,合并CVD的糖尿病患者,一 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因而对 于这类人群应尽量在避免低血糖的情况下使血糖控 制达标。综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并充分平衡风险 和血管获益,结合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以及 CVD病史等,将血糖控制目标个体化。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可根据自我血糖监测 (SMBG)的结果和HbAlc水平综合判断。在治疗 之初或血糖未达标时,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HbAlc 的测定,血糖控制达标者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 HbAtc的测定。 1)已证实HbAlC<7.0%可减少糖尿病患者 微血管并发症,故推荐血糖控制目标:HbA1C <7.0%,FPG<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2hPG)<10mmol/L。 2)糖尿病病史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 发症的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可考虑将 HbAlc控制至6.5%以下。 3)有严重低血糖病史,或预期寿命较短,或 有显著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可放宽血糖 目标值:HbAlc<7.5%~8.0%。 4)慢性疾病终末期(如心功能NYHAⅢ一Ⅳ 级、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伴转移、中一 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的HbA1C可放宽至 <8.5% 4特殊情况说明 4.1心血管疾病 4.1.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若血糖>10.0mmol/L,可使用以胰岛素为基 础的治疗方案,使血糖水平控制在7.8~10mmol/ L,同时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 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l生血糖升高,对于既往 没有糖尿病病史(特别是HbAlc在正常范围者),不 能以此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 必要时行OGTT明确。 4.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以往接受PCI的患者使用对比剂之前需停用二 甲双胍的建议,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因此, 糖尿病临床2014年lOCi第8卷第10期Diabetes World,Oct 2014,VoI 8,No.10 使用对比剂前可不停用,但需密切监测肾功能,若 肾功能恶化,应立即停用二甲双胍。 4.1.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围手术期不推荐口服降糖药,应使用胰岛素治 疗。 4.1.4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伴有缺氧情况,禁用双胍类药 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需根据肾功能、血氧状态以及基础心功能等情况, 选择应用口服降糖药物,还应注意监测血清乳酸 水平和血气分析指标。心功能NYHAⅡ~Ⅳ级的 患者,应避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DPP一4抑 制剂在心功能NYHA 1I一11I级临床经验有限, Ⅲ一Ⅳ级无临床经验,故心力衰竭时应慎用或禁 用。目前缺乏其他药物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用药证 据。 4.2肾功能不全 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慢性肾脏病 (CKD),而CKD患者应基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特征和患者的肾功能水平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降 糖药物,并适当调整剂量,确保在有效降糖的同时 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瑞格列奈、利格列汀在肾功能不全时无需调整 剂量;二甲双胍在GFR 45~59ml/min/1.73m 时 应减量,GFR<45ml/min/1.73m 禁用; 一糖 苷酶抑制剂在GFR<30ml/min/1.73m 时禁用。 其他药物在 肾功能不全中的应用详见图2。 4.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 对于OSAHS伴发2型糖尿病的患者,常用降糖 药物均可选用,但应尽可能使用不增加体重的药 物。由于OSAHS易发生夜间缺氧,对于低氧血症严 重者慎用或禁用双胍类药物。 4.4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患者降糖目标应个体化,考虑个人功能 状态、共患或伴发疾病,尤其应考虑是否发生过 心血管疾病、低血糖、微血管并发症等。生活自 理的老人,HbA1c为7.0%~7.5%;生活无法自 注:-表示无需减置-I表示减量啪表示用药经验有限; GFR单位:mllin-1.1.73 n一 ;CKD:慢性肾脏病 图2不同肾功能分期患者口服降糖药物选择一览表 理者,以≤8.0%为宜;对于虚弱患者,可放宽至 ≤8.5%。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复杂、发生并发症或合并 症的风险高、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因此,对于老年 糖尿病患者而言,治疗方案需更有针对性、更符合 个体情况、更重视安全性。 4.5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低于3.9mmol/L(7Omg/ d1)时,定义为低血糖。 在口服降糖药物中,胰岛素促泌剂均可引起低 血糖,其中磺脲类药物尤为常见,格列奈类药物因 其药理作用时间短,相对较少见。 常见原因包括:药物剂量、剂型或给药时间, 甚至治疗方案需要调整,均可能与低血糖相关;过 强的身体运动使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和利 用增加,而消耗血糖;未正常进食,或隔夜禁食时 间偏长等,导致食物来源的外源性葡萄糖摄入减少 或延迟所致;因肾功能不全等疾病,使体内胰岛素 或胰岛索促泌剂清除能力下降,血中胰岛素或胰岛 素促泌剂浓度过高,血糖被过度降低。 二甲双胍、 一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 及DPP一4抑制剂单独使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 5结语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糖尿病是心血 糖尿病临床2014年1O月第8卷第l0期Diabetes World,Oct 2014,Vot 8,No.10 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主要死亡原因是心 血管疾病。血糖管理是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控的重要 内容之一。心血管专科医师应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 合并糖尿病患者常用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原则。 专家组成员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为序):董吁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郭艺芳(河北省人民 医院老年病一科);高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脏中心);何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 血管内科);洪天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姜红(中日友好医院 心脏内科)i蒋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李虹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心脏中心);李建军(中 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二十五B病区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李凌(郑卅l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 内科);李全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李新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李勇(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刘梅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卢永昕(华中科技大学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马长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同仁医院心脏中心);谌贻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肾内科);孙宁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唐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友谊医院干保中心老年心内科);汪道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吴平生(南方医科 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严晓伟(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杨光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 科);杨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血管内科);叶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杨萍(吉林大学中 日联谊医院心血管内科);叶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郑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 心);周迎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人 ̄11 45岁,最好都去做糖筛 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 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STF)最新指南草 南的更新,其强调的新重点是识别空腹血糖受损 案推荐,年龄≥45岁的成人及伴有糖尿病危险因素 (超重、肥胖、妊娠糖尿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特 (IFG)和糖耐量减低(IGT)患者。鉴于很多人 存在IFG及IGT,我们需要关注这部分人群并向其 提供适当干预。 定种族/民族如非洲裔美国人)的年轻人均应进行 血糖异常及2型糖尿病筛查(包括HbA l c、空腹血 鉴于目前并无充分证据支持对IFG及IGT患者 进行药物干预的获益大于风险,而生活方式干预的 糖及OGTT)。对低危人群每三年进行一次血糖筛 查,对相对高危者以及既往出现过异常值者每年进 行一次筛查。 指南编写委员会委员兼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 山分校的Michael P.Pignone指出,该草案是对 有效性已被大量证据所证实,新指南主张对糖尿病 高危人群行生活方式干预而非药物治疗。因此,新 指南旨在让医生更加重视生活方式干预,并呼吁让 生活方式干预计划更具可行性。 2008年针对高血压患者的USPSTF糖尿病筛查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