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

来源:知库网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

文章目录*一、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基本信息1. 定义2. 专科分类3. 检查分类4. 适用性别5. 是否空腹*二、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正常值2. 临床意义*三、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1. 检查过程2. 注意事项*四、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相关疾病和症状1. 相关疾病2. 相关症状*五、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不适宜人群和不良反应1. 不适宜人群2. 不良反应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基本信息

1、定义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是一种能够引发甲型肝炎病毒抗体产生的物质,检测出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可证实甲型肝炎病毒在体内的存在。

甲型肝炎抗原是一总能诱发体内产生甲肝抗体的物质。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为一直径为27~32nm的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圆球形颗粒,无包膜,核心为单链正股RNA。HAV属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hepatovirus)或嗜肝RNA病毒属(heparnavirus)。HAV主要通过手-口途径传播,潜伏期15~50天,平均28天。病毒常在患者血清ALT升高前的5~6天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发病2~3周后,随血清中特异抗体的产生,血清和粪便的传染性就逐渐消失。HAV的实验室诊断可进行抗原检测。

2、专科分类 传染病检查

3、检查分类 肝功能检查

4、适用性别 男女均适用

第 1 页

5、是否空腹 空腹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1、正常值 阴性。

2、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本检查主要用于甲型肝炎的辅助诊断。 阳性:见于甲型肝炎潜伏期和发病后几天之内。此时,血及粪便均有传染性。粪便为主要传染源,其甲型肝炎病毒的检出可始于发病前1-2周,发病时达高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达高峰前排毒中止。一般50%的急性甲型肝炎病人住院后1周可于粪便中检出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意义大于临床。特别在幼托机构发现甲型肝炎后,收集同一人群粪便送检能及早发现潜伏期及亚临床感染的个体从而尽早隔离,切断传染源,对控制甲型肝炎流行有重要意义。甲型肝炎病毒及其RNA检测可用于食品检疫、追踪传染源,如对流行区河海口水源及贝壳类食品检疫可及早确定传染源。

需要检测的人群: 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和发热者,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者。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

1、检查过程 甲型肝炎患者一般不进行病原学分离检查,微生物学检查以测定病毒抗原或抗体为主。

2、注意事项 检查前:不随便乱吃东西,特别是含又酒精和油腻的东西。

检查时:放松身心。

第 2 页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相关疾病和症状

1、相关疾病 甲型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老年人病毒性肝炎,内伤发热,经行发热,恶寒发热,恶心和呕吐

2、相关症状 术后发热,产后发热,烧伤后恶心与呕吐,妊娠呕吐,逐渐加重的右侧腹痛,伴厌食恶心,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伴关节肿痛,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并伴触痛,发热伴出血,发热伴咳嗽、咯痰、胸痛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不适宜人群和不良反应

1、不适宜人群 无检查适应症者不宜做此项检查。

2、不良反应 皮下出血:由于按压时间不足5分钟或是抽血技术不过关等原因可导致皮下出血。

感染的风险:如果使用了不洁针头穿刺就有可能有感染的风险。

第 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