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来源:知库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施梅英

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11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027-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保障。预习则是自主探索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对所学内容提前认识,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提高听课质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应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有效預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是教师必须考虑研究的问题。 1.教给预习方法,养成自主预习学习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我们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学好数学,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但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做课前预习,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预习时走马观花。因此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明确预习任务,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预习。一是教师应鼓励学生探索疑难点,可以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探索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鼓励学生动手画、圈知识要点,用符号记录课本中不懂的问题,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便于课堂上有重点、有目的地听、学、练,到达理解知识点,使似懂非懂的知识豁然开朗。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会读题或看图,在分析、比较中发现重、难点,做到预习要求明确、具有可操行性。 2.创设有趣情境,激发自主预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推动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在布置数学预习作业时要善于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征,以激趣为主,激发学生的预习动机,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预习。预习时可以布置一些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亲历体验新知;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辅助教学,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冲击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案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的面积》一课的预习,学生可能会参考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操作,会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必须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尽可能想出多种办法推导梯形面积。这一要求对部分学生是有预习难度的,在预习探究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详细分析,使他们找到灵感。学生观看后发现将梯形的上底和下底重合、对折、剪开,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来梯形的面积是一样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相等,高是原来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下底)×高÷2。这样不仅为预习有困难的孩子排除障碍,掌握了梯形面积的计算,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延伸。

3.体验预习成功,树立自主参与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不必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预习后的课堂教学,应该先和学生交流预习成果,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针对不同水平学生预习成果汇报都给予及时评价,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其尝试到预习成功的体验所带来的快乐。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从提高预习质量上人手,重视预习习惯的培养,要将数学问题与数学学习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