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的概念
“安全”这个概念,是大家经常讲到且非常熟悉的,但其真正的涵义,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安全是有慈善和人道主义属性的概念;有人认为安全象征的是一种不发生死亡、伤害、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的状况;有人认为安全是一种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的危险的程度和水平,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现代安全生产实践的“安全”应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预知危险,二是消除危险。两者必须兼备。因此,从广义上讲,安全工作就是预知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里存在的固有或潜在的危险,以及为消除这些危险所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和行动的总称。安全技术则是解决人类活动过程中安全问题的工程技术。
安全生产是社会主义制定下一件根本性的大事,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政策,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对于保障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实现企业的良好经营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保证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安全生产的沿革
安全生产伴随着生产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自古以来,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向自然界索取财富,而自然界也给人类以报复。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的财富越来越多,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各种类型的事故也相应发生,直接威胁人类安全和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社会生产实践教育了人类,使人类增强了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高了抵御和控制灾害的能力,出现了许多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规模中又不断地出现新的灾害,再次需要人们不断的认识和提高安全
生产能力,减少和消除灾害。这样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推动了生产和安全生产的逐步提高和发展。
人类对于防范意外事故的认识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活动中,虽然对安全生产问题有些认识,但当时的生产工具十分简单、生产规模非常小,所以安全问题还不是十分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特别是矿产资源和机械设备的大量使用,安全问题就更加突出。在18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带动了工业革命,使火车、轮船、纺织机械等有了动力。人们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缺乏对机器的控制驾驭能力,致使蒸汽锅炉不断发生爆炸事故,此时人们感到安全问题的严重性。19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由于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在化工、水运、煤矿、土建等工程中,常常发生一次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重大伤亡事故,造成重大损失,引起社会很大不安。其特点是安全生产已不再是企业及业主们自己的事,它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企业的能力和安全道德所限,政府必须进行干预和监督。因此,当时的工业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制定有关安全生产法令,依法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和事故处理,制定安全规范、强制推行安全技术,以保证生产的安全。例如1802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1864年又通过了《工厂及工作场所法》和《职业病条例》;法国在1806年就制定了《工厂法》,1841年颁发了《童工、未成年工保护法》;美国在1844年颁发了《工厂法》,1890年颁发了《工作时间限制法》;日本1911年通过了《工厂法》,1972年制定《劳动安全卫生法》。这些法规的制定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建立,消除危害人身的不安全因素,改善安全卫生条件,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以及国家监管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对安全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在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政权之后,安全生产的立法管理才逐步走上正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宣布“公私企业一般实行8小时至10小时工作制”,“保护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
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在以后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等法律中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都作了相应规定。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这部安全生产综合法的通过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安全生产法》中规定安全生产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生产经营单位,其外延比之于以往有关法律法规界定的企业有所延伸。 三、企业安全生产的意义
企业安全生产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总体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需要。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工人阶段的先锋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全生产,尽最大努力地保护广大劳动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不受损害。
二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强调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强国之道。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一切的社会活动都为了人的健康发展而展开,如果离开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这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也许有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安全技术和安全投入都严重匮乏,只能牺牲一些人的健康和生命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虽然这种观点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的,人的生存权是平等的,人是最宝贵的财富,保护人的生命,珍惜人的健康,这是现代人的基本意识流,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三是社会稳定的需要。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工业向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发展的结果,人类不适应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加上一些生产经营单位业主不重视安全管理,促使不安全、不卫生的状况更加严重。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事故多发和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还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现实生活中,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一场大
火、一次危险化学品爆炸泄漏、一次群体的职业病伤害,不仅仅是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都必定会导致家庭的不幸和健康,严重的会引起社会动荡,遗留下一系列的社会稳定问题。 四是企业效益的基础。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讲,确保安全生产一方面是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即减损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安全生产具有保护生产力和树立企业信誉的作用,其表现在:首先,职工的安全素质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劳动力的安全素质的提高,使劳动力的直接和间接的生产潜力得以保障和提高。第二,安全装置与设施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装置与设施的先进性代表了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它将大大地提高生产率,有力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第三,安全生产环境和条件能可以保护生产力作用的发挥,从而体现安全间接的生产力作用。确保安全生产是提高工效的保障,对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有着直接的作用。第四,安全管理水平也是企业的一种品牌,是企业的商业信誉。它常常是企业的市场准入资格、无形资产、贷款资信、市场竞争力、商业机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社会也已形成这样一种共识: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严重,伤亡事故经常发生,则该企业的其他管理也肯定问题成堆。
五是每一个劳动者的最基本的需要。因为,安全生产能够给个人带来如下的作用:首先是生命与健康的保护。只有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员工的事故伤亡才能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率才能下降。第二,家庭幸福的前提。事故给家庭造成极大的不幸,有效预防、创造安全条件,确保安全生产,是职工家庭幸福的前提。第三,生活质量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一个家庭甚或对于每一个人,安全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可以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身心安全与健康,给每一个家庭带来幸福和美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