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舞蹈训练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意义

来源:知库网
舞蹈训练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意义

摘要 舞蹈训练学提出以后,改变了传统舞蹈训练以经验套路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它的理论应用对舞蹈训练和教育结果起着重要作用和显著效果。 关键词 舞蹈训练学 系统理论 教学实践

近几年随着国民文化素质不断提升,艺术教育的普遍推广大力发展起来起来,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舞蹈艺术,更是万花丛中绽放独特的风采。从业余到专业各类活动和比赛层出不穷,从孩童到暮年舞者的积极参与与热爱无不让人感受到舞蹈这门艺术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是如此的强大,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一定是满怀欣喜和动力的,同时又深深感到压力,我们必须思索和探讨,如何在多层面的舞蹈教学中进行合理有效的训练,于是在舞蹈课程中科学应用舞蹈训练学的理论知识成为教学实践重要前提和技术性手段。

舞蹈训练学是“专门研究和指导舞蹈训练的科学理论”,运用科学合理训练的原理和方法对舞蹈训练进行系统指导,使教学成绩提高而有成效。这门学科理论含纳多方面的知识概念和技术规律如:舞蹈训练学的概念,舞蹈专业能力的内在关联,身体机能与训练的特点及分类,以及包括少儿和女子等不同特征对象的研究等内容。对于不同类型舞蹈教育活动都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帮助我们科学理性的的组织教学计划,同时大大提高教学成果,舞蹈理论本身是由实践积累不断磨练产生的,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依然需要选择、尝试和总结,这也是舞蹈训练学本身的特点和原则。

一、 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质量提升,需要科学训练的理论支撑

随着院校教育中舞蹈学科不断发展壮大,门类区分也更细化和专业,愈发需要在专业训练方法上系统独立,进行开发研究,这样有利于掌握舞种的精髓和文化,更好的体现课程设置的目标及意义,如目前“中国古典舞”分为三种:以戏曲舞蹈、传统文化元素形成的的“古典舞”;以汉代砖画形象、汉文化底蕴中提取的形态模本形成的汉唐舞;三是以敦煌石窟的壁画形象,神话传说文化取出形神仪态,形成的敦煌舞。这三种舞虽然都在中国古典舞范畴的涵盖下,但其舞蹈动作的状态发生、文化背景及美学特征却是迥然不同,所以它们的教材内容是完全独立的,为了使身体的功能性和表现性更接近于教材,它们的舞蹈基础训练更是各成体系。教师在课程推进中利用训练原理和规律针对学生力量能力、柔韧能力和速度能力等方面制定选取不同体系、不同流派训练教材,在了解动作所需的原则及要求的基础上确定训练方式,通过训练手段和强度设定来开发身体技能、塑造舞者身体形态,完成表演能力、技术技巧能力以及心智能力等方面的塑造,最终提高学生整体表现能力,达到专业要求,这是舞蹈训练为表演服务的典型形式。 许多专业舞蹈院校正因为注重舞蹈训练学的发展,方法理念较为先进所以教学成果丰硕,成绩显著。反之保留以往大而化之的状态,则会系统脱节成效不大。综合类院校往往因为舞蹈种类的相似性而忽略了训练的科学分类,容易导致学生能力具备却不够精准的后果。教师虽然相当注重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针对基础训练课反而要求不够细致,常常遵从以往经验,出现舞种不同基训内容却大抵相同的情况,其实这是非常不利于教学的。

专业舞蹈课程设置一般包括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训练,现代舞,东方舞等。这些风格气质各异、身体技术难度有别、文化背景差异及审美标准不同的众多舞种,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期时段内,最大成效提高学生的训练成

果,就需要了解人体的自然规律和生理运动法则,把握好学生身体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寻找到合理的系统性规律,那么必须利用舞蹈训练学的理论方法、加强训练研究,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舞蹈教育者所需努力的方向。 二、面对不同教学群体更需合理训练

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舞蹈课程学习,因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舞蹈训练课并未突显较大问题,从而导致多数只是训练学概念未能明确提出,但实际操作中已经导入,其发展呈隐性状态。不同于专业表演要求,包括舞蹈教育在内,各类非舞蹈专业课程的学生,对舞蹈训练的科学系统性需求反而更加迫切和重要,事实上这却常常被忽略,不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首先会失去舞蹈训练课的效果及作用,其次适得其反,容易学生造成或大或小的身体伤害,使其对舞蹈训练产生误解。排斥,甚至远离舞蹈艺术。

目前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以及幼师专业的艺术教育和学前教育都设有舞蹈训练课,内容往往只是延续专业的“常规训练”,不过稍微做一些删除简化而已,却忽视了受教对象的自身情况。我们常常看到学生痛苦的压腿踢腿,压肩拉腰,整个过程毫无享受、美感可言。这些柔韧、力量的负荷训练既占用时间又无法起到实际效果,其实舞蹈训练学系统中对灵敏、协调能力的训练,对舞蹈者心智锻炼,气质的培养以及表意性动作的身体感知训练,这些练习非常符合非专业教学对象的接受范围;只要我们调整训练的侧重方向,在量和度上做到合理分配,尊重科学训练的规律,就能够更准确的实现舞蹈教学的目标。所以训练学理论的素材提供给教师准确的参考方向和内容,预先防止了教学脱节,也为课程素材的建立提供范围及拓展空间,节省大量的科研时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预防了运动伤害。我们知道当身体机能素质不够时,完成动作时往往容易一味强求违反自然运动规律,从而造成身体不适甚至伤害,这些不良后果其实是经常发生但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把舞蹈训练学的理论真正转化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由此看出,教师对舞蹈科学训练的正确认知、重视程度决定了训练结果的质量优劣,这样是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针对舞蹈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舞蹈训练学概念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在训练中体会训练理论的应用原理,将对今后开展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社会舞蹈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

当前我国的舞蹈教育处于热烈而蓬勃发展的阶段,从学前教育的启蒙舞蹈,到小学、中学的艺术素质培养,舞蹈无一不是主要课程,同时社会培训机构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开设各种舞蹈培训,老年舞团就是近年来颇为靓丽的艺术景象。随着生机勃发的舞蹈大环境到来,人们对培训课程的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人群不同,年龄不同,艺术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教学更需要知识专业而全面的教师进行组织。

面对各年龄阶层的舞蹈学员,不仅需要选择教材内容,训练性动作的难易程度和训练负荷都需要借助舞蹈训练学相关内容进行安排,确保整体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止由于非专业学习引发问题。例如老年舞者,他们对舞蹈文化和动作形成其实已经有相当的理解,可以说舞蹈心理是非常良好的,只是由于年龄和身体限制一些动作难以完成,作为教员一定要考虑这些因素,遵循舞蹈训练学所指出的的舞蹈训练的特点与原则,来安排学习训练内容。这里体现了“一般性与专门性”、“适应性和劣变性”原则。相反为了发掘培养未来的舞蹈人才,少儿舞蹈教师也很容易忽略舞蹈训练的方法和原则。如果没有掌握好“适宜负荷原则”,那么会在练习时间、动作难度、力度等调节因素上失去科学合理安排,反而引起少儿

超负荷学习的不适应感,也容易造成劣变。还有需特别注意“审美效应”和“科学规范”原则。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少儿舞蹈作品中舞蹈动作技术类很多,翻、跳貌似很厉害,而表意性动作少之又少,失去的舞蹈本身意义,似乎只是一堆技术技巧展示,更不符合少儿舞蹈的心智开发,破坏舞蹈的表达;有时因为过度强调技巧的完成,往往加强力量和控制的训练,这样会使得肌肉体积增大,线条和体形产生变化,导致形体不够优美,往往影响发展。所以一切舞蹈基本能力都需要协调系统的发展。

舞蹈表演是依靠表演者的肢体语言传达艺术情感,塑造艺术形象的,对身体系统进行专业严格的训练是为了创造舞蹈艺术提供前提。科学有效的舞蹈基本训练一直是基础课程,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不断探寻着,虽然这门学科独立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实际存在却伴随着舞蹈艺术发生的同时而出现,不管有没有明确意识到,其在教学中一直进行着。如今舞蹈训练学理论与舞蹈教学实践结合,舞蹈训练一定会朝着科学系统的方向良性发展起来,也是我们舞蹈工作者将继续研究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参考 杨鸥 《舞蹈训练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年 【2】杨鸥 《舞蹈科学训练原理》 北京舞蹈学院教材 2006年 【3】平心 《舞蹈心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