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小店乡中心学校 金明学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这一理念,结合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小学语文的学习规律,初步探索出了“三疑三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操作流程。
一、“三疑三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基本操作流程及操作要领。 1、创景激趣,提出问题
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一方面能够恰当地导入正题;再一方面能够渲染课堂气氛;三为整节课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在润物细无声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学生自主地区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本环节操作要领: A、环境要适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学生大胆提问,没有心理障碍。
B 、时间要充分,是全体学生都有机会提问,不能只见树不见人。
C、范围要明确,是根据课题质疑还是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是课文内容理解方面还是课文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疑有所据。
D、问题有特色,因课而异,因人而异,避免模式化、程式化。 E、问题处理要灵活,不同的问题随即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解决,浅层次的问题当场解决,稍微有难度的问题回到学生中随时迂回解决,确有难度的问题随后设法解决;必须改变“批评斥责”、“置之不理”或“糊涂应付”等不良做法。
F、探究的问题有价值,必须与解读文本的重点及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
G、质疑过程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思考——发现——提问——筛选——梳理的思维过程。 2、自读自悟,探究问题
问题来自学生需再回到学生中取,引导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走进文本,凭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潜心于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寻找自己满意的答案。 本环节操作要领:
A、自学提示要明确,清楚的告诉学生: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求、自学时间。
B、语文活动要多样,如听、说、读、写、批注、想象、体验等,努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致力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C、探究的氛围要宽松,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语文活动中,焕发主体意识,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是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究式学习。 D、自学时间要充分,计提时间要按照中等水平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确定,应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3、多元导悟,解决问题
在个体自我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探究收获。教师审时度势,实施的引导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小组谈论、班级回报等多重对话。在有效的对话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的答案,提升对文本的认识,依次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自己昂扬个性的目的。 本环节操作要领:
A、选择好“多元”中的若干元。“多元”指多层次、多策略、多形式、多对象、多手段、多情景等,“多元”的恰当选择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省时高效。
B、利用好小组交流和班级讨论。个体自学后的班级交流,应让下等生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并要学生善于倾听,会评价,善于辩论班级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小组讨论,需做到“五有”:有任务、有分工、有时间、有反馈、有效果,切及形式主义。
C、把握好“导’。自探、讨论、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精要讲解:自探、讨论、交流后仍不能清晰的问题就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变换方法,使“知其然”很清晰,“知其所以然”有深度。
D、处理好问题的答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赏识个性化的理解,但不能有悖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实践应用,深化问题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新学内容进行梳理,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对所学新知的理解与把握,还把新知纳入到以有的认知结构中,
是问题进一步深化,在完善认知结构中,实现求异创新。 本环节操作要领:
A、根据学习目标和学情,引导学生俯视文本,从积累语言、获取知识、取得方法、陶冶情感、提升能力等方面惊醒树立和总结。 B、总结提升以学生为本,求是求真求深不求贪大求全,流于形式。
C、找准切入点,回归生活,把语文与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感觉到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 5、课外延伸,拓展问题 “艺无止境”“学无止境”,生活才是学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要满足于课堂上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挖掘问题。为此,应重视引导学生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延续到课尾,让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内容再次质疑,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说呢个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走向生活。 本环节操作要领:
A、要明确回顾的内容,避免回顾的盲目性。
B、要给足回顾与思考的时间,避免回顾的浮浅性。
C、要慎重处理学生的问题,与本节课目标的达成及文本的理解关系密切的问题,应完全解决和明白,如果学生再次提出,教师一定要巧妙地彻底地解疑,坚决不留”尾巴”与文本内容有关,但通过生生、师生对话能够解决 ,要随机解决:对那些关系不大但课堂上有解决不了的学生有感兴趣的又有意义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课外研究,确保课外探究的必要性。
D、要尊重学生,张扬的个性,允许奇思妙想,倡导个性化问题,确保课外探究的趣味性。 E、要给学生创设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确保课外探究的有效性和自主探究的持续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