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常见症候要点
(一) 痞结型:腹痛阵作,痛无定处,叩之如鼓,伴有肠鸣音亢进,腹部可见肠型或蠕动
波或持续性 胀痛,腹稍胀,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腹软,无腹膜刺激征,舌苔白薄,脉弦细。
(二) 瘀结型:腹痛剧烈,痛有定处,腹胀明显,可见明显肠型,腹痛有定位的压痛,反
跳痛,轻度肌紧张。可扪及腹冶痛性包块,肠鸣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伴有胸闷,气促,呕吐,无大便无排气,发热,小便短赤,舌质红,甚或绛紫,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三) 疽结型:脘腹胀痛,痞满,腹如鼓,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
消失,呕吐剧烈,有呕血或自肛门排出血性液体,全身情况差,伴发热自汗,四肢厥冷,口干舌燥,苔黄腻或燥,脉细数无力。
二、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腹痛腹胀
1.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寒冷或空气干燥等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 2. 使患者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
3. 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 4. 遵医嘱放置胃肠减压引流管,并使其固定、通畅。
5.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和引流量。发现血性引流液时,应报告医师。 6. 肠梗阻为缓解前禁食水。
7. 胃肠减压抽出积聚在梗阻上端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内张力,有利于改善肠壁血循环,
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有效的胃肠减压对单纯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对于需要手术者也是一种良好的术前准备。 8. 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空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等。 (二) 排气排便停止
1.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寒冷或空气干燥等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 2. 密切观察有无排气、排便以及大便的性状。
3. 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多不再排便排气。高位梗阻与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则例外,可有
少量排便。
4. 中药灌肠: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肥皂水灌肠,促进肠蠕动。 (三) 呕吐
1.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寒冷或空气干燥等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 2. 密切观察呕吐发生的时间、次数以及呕吐物的量、色、气味、性状。 3. 遵医嘱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4. 早期呕吐为反射性,吐出物为食物或胃液,进食即吐。后期为反流性。呕吐频率与吐出
物随梗阻部位高低而有所不同。梗阻部位愈高,呕吐出现愈早、愈频繁,吐出物少、多为胃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梗阻时呕吐出现迟、次数少、吐出物多、可为粪性。结直肠梗阻很晚才出现呕吐。麻痹性肠梗阻呈溢出性呕吐。
资料仅供借鉴
5. 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空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等。 6. 遵医嘱使用止吐药物。
7. 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留置王不留行籽。
三、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 药物治疗
1. 中药汤剂宜温服;若用胃管注入,应在注入后夹管1—2小时,防止溢出。 2. 遵医嘱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 3. 腹痛加剧者,遵医嘱针刺或药物止痛。
4. 蛔虫、粪石引起的梗阻,遵医嘱口服或胃管注入植物油或液体石蜡。 (二) 特色技术 1. 中药灌肠 2. 耳穴埋豆 (三) 物理治疗
1. 适当运动:指导患者适当下床走动,避免剧烈运动。
2. 胃肠减压治疗:胃肠减压抽出积聚在梗阻上端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内张力,有利于改
善肠壁血循环,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有效的胃肠减压对单纯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对于需要手术者也是一种良好的术前准备; 四、
健康指导
(一) 生活起居指导
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指导患者戒烟戒酒。 2. 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3. 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分睡眠。 (二) 饮食指导
1. 少食刺激性强的辛辣食物,宜食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反复发生粘
连性肠梗阻的病人少食粗纤维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饭后忌剧烈活动。 2. 注意饮食及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品。 3. 痞结型:肠梗阻未缓解前禁食
4. 瘀结型:肠梗阻症状缓解后,遵医嘱进食流质、半流质等。鼓励多饮水、多进食蔬菜、
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5. 疽结型:忌食辛辣、油腻、刺激、热燥之品。 (三) 情志护理
1. 做好心理安慰与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及恐惧心理,使之配合治疗。
2. 责任护士应主动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和转归,鼓励病人积
极防治。
3. 鼓励患者与患者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疾病的经验,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排解烦恼及忧愁。保
持乐观开朗情绪。
五、 护理难点
患者对留置胃管的配合及依从性较差。 解决思路:
资料仅供借鉴
1.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了解胃肠减压的重要性。 2. 护士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六、 护理效果评价
附肠梗阻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资料仅供借鉴
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痞结型□ 瘀结型□ 疽结型□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1.体 位□ 腹痛/腹胀 2.中药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2.部位、性质、伴随症状□ □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一般□ 差 □ 3.其他护理措施 (请注明,下同) 1.体 位□ 排气/排便 2.有无排气排便□ □ 3.大便的性状□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一般□ 差 □ (请注明,下同) 1.耳穴埋豆□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1.呕吐发生的时间、次数以及呕吐物的呕吐 2.中药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量、色、气味、性状。 □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一般□ 差 □ 2.其他护理措施: (请注明,下同) 1. 其他: 好 □ 较好□ 2. □(请注明) 一般□ 差 □ 3.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资料仅供借鉴
依从 中医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护理技中药灌肠 术 健康指导 签名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 责任护士签名: / /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资料仅供借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