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烦恼即菩提

来源:知库网


烦恼即菩提,这是佛教的一个说法,来自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禅宗大师慧能的语录。慧能说:普通人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面一个念头是烦恼,后面一个念头领悟了就是菩提。所谓的菩提是觉醒,领悟,智慧的意思。

这样一句话究竟如何理解呢?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其一,佛教认为,烦恼也罢,菩提也罢,来自同一个心;既然是同一个心,念头一转,所谓的悟,则烦恼可消。禅宗历史上充满这种突然开悟的带着几分玄妙的故事。其二,烦恼正是修练的好时候,借此,你可以看见自己习性,从而有转化的机会。

这句话中所蕴涵的辩证和机智,令其在民间流传甚广,你在GOOGLE上打进这句话一搜,就会发现它在许许多多论坛上被广泛地应用着,如果你说你很烦恼,则他人以此句话应之,或则起到安慰作用,或则显得机智,或则你有所开悟也不定。

我烦恼着,朋友对我说,烦恼即菩提,转念一悟就成菩提。我苦苦思索,还是烦恼,问朋友,我怎么还是烦恼啊?朋友接着说,你不悟,再悟悟看。我还是不行,再问朋友,于是朋友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这回我更烦了:我不但已经烦恼,现在还成了庸人了……

今天,当我观察与这句话有关的对话的时候,我发现并非只是当年的我一个人被陷到这句话里。于是,现在就有这样一篇文章:从心理学角度看“烦恼即菩提”这句话的意义。

首先,烦恼是什么意思?是悲伤?愤怒?恐惧?忧郁?焦虑?是看到别人买了新房子自己还住旧房?心理学讲究对你所说的现象做较精确的定义或描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是看到别人买了新房自己住旧房,这样一类的叙述,那么心理学家通常会接下来提问这样的问题:“你看到别人买了新房子,而自己还住旧房,这样一件事为什么会让你烦恼呢?”这样提问的意思不是说,你不该应此感到烦恼。(心理学家通常不会去规定什么是应该烦恼和什么是不应该烦恼的。)它的意思只是:当你看到一个现象时,并非一定,并非每个人,都会感到烦恼的,只是因为有另外一种中介东西的存在,你才烦恼的。这个中介的东西,通常就是我们的思想。十有八九这恰恰就是这个例子中引发烦恼的原因。于是你可以问自己:“当别人有新房,而自己没有,这对于你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你也许会说:“意味着我不如别人。”

“不如别人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就是,比较没面子。”

“恩,就是好象自尊上矮了一截的感觉?”

“有点……”

“这就是说,你的自尊需要是建基在你个人拥有物的多少,而这又是根据和他人的对比上,是吗?”

诸如以上的问答是一个简单化的例子,如果我们继续深入的进行下去,我们可能将会发现一些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烦恼的深层原因,从那里我们方可以寻找对治烦恼的根本办法。

现在让我回到前面说烦恼的另外几种说法。对有些人来说,悲伤,愤怒,恐惧,就是

烦恼。或者说,当这些人有这样情感的时候,他开始感到烦躁,烦热,一种被扰乱的感觉。不知道,当你看到这些词汇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到这个因为自己有悲伤等负面情绪而烦恼的人,在其内心做了哪些动作,从而导致烦恼呢?我的分析是:当他感觉到自己心中有悲伤愤怒恐惧一类情绪升起的时候,他下意识地有个想推去它们的感觉,但却推不掉,于是在推和推不掉的纠缠中,情绪转向烦热,扰乱。

心理学在发展其应对烦扰的方法中,发明了两个概念来区分不同烦恼的不同处理方法,其一叫原生情感,其二叫次生情感。原生情感指的是初始的,基本的内心情感反应,而次生情感则是对原生情感反应的随之的情感反应。比如,一个男性与他的女友争吵后,女友离他而去,他的原生情感反应是一种失望,继之,一种被伤害的感觉,但很快这种情感就被下意识地转为一种愤怒——一种次生的情感反应,到头来,原生的失望被伤害的感觉反而感觉不到了。再比如,一个女性,在被她的丈夫暴力虐待的时候,一开始感到一种原生的愤怒情感反应,但很快地就被她下意识地转为一种次生的悲伤情感反应,结果原生的愤怒反而察觉不到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烦扰是个复杂的现象。它可能成为菩提,也可能成为毒药,这取决于我们对它是否有智慧的辨析和理解。许多负面情感,如愤怒,悲伤,并不一定是毒药,有时候它们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打压它们反而会制造更多的烦扰。重要的是,情感时常传达一些重要的信息给我们,我们需要听明白它的意义。

今日大众报刊杂志上许多教人心理健康的文章充满了误导,它们经常开出一些1,2,3,4你该如何做的清单,似乎你象一台机器,输入一些指令,它就可以免除各种麻烦重新运转——继续挣钱和消费。然而,人的心灵其实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复杂神秘的设计,情绪调节的秘密存在于自我和心灵进行的永无完结的对话中。它不仅是帮助消解烦扰,而且是通向幸福的扎实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