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共11页)
一、衬托(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主要突出衬托的事物,而对比突出两者。
衬托,也叫映衬,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例子②: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③: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二、渲染:原属中国画技法是一种,为突出形象之用。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铺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加强艺术表现效果,深化主题。
1、渲染的方法有两种:
(1)反复: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如:《周总理,您在哪里》
(2)烘托: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对人物凄楚的心理和主题有渲染的作用。
2、渲染的特点:
(1)有中心,正面描写。即渲染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来展开。指文中主人公的感情或描绘的中心事物。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同省间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中心:音乐的高妙。
正面描写:极尽笔墨之能事,用绝妙的比喻,正面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铺叙渲染。诗中围绕音乐,以“急雨”“玉盘”等多角度渲染,把无形的声音写得如在近前。
(2)要着“色”,浓郁突出。
渲染就是在画幅需要强调之处,浓墨重彩。引入诗歌之后,“色”指景物中鲜明的颜色,事件描写中酣畅的笔墨,包括美妙的词语,精美的比喻等。
渲染的技巧,诗人李白最得奇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借深湛的潭水,写友谊的深挚;“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借笛声抒发相似的缠绵。
3、如何识别渲染并作简要阐述? (1)辨别渲染。
(2)分了哪几个层次来层层渲染的描写中心? (3)这样层层渲染的目的是什么?(是一种情) 例如:《江上看山》苏轼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黄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故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问题:本诗如何描写山之美景的?
辨别“渲染”:第一,描写中心时“江上看山的美景”,大多从正面落笔。第二,运用了比喻手法,从不同角度铺叙“美景”。所以运用了渲染手法。
分了几层渲染: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
渲染的目的:通过对美景的渲染,让诗人对美景叹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
三、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在戏剧创作中有称伏线。
1、特点
①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②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③伏与应不宜前后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2、作用
①单个句子的作用,可用\"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的句式回答。 ②伏笔手法的作用,可用个性+共性的格式回答。 3、解答注意:
①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②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③伏笔往往一笔代过,貌似闲笔。
四、铺垫:是一个汉语词语,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出自元朝杨暹的《刘行首》第一折。
1、作用
(1)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再如,王周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颗流星》开头写\"我\"和孩子在体育馆看戏熊,熊的出现,孩子异常激动,\"我\"奇怪,读者也好奇:孩子见了熟悉的熊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接着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惊,\"我\"对孩子的训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隐情: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读者这时才恍然大悟,为孩子纯朴天真的心灵由衷地激动。\"熊\"这个物件,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绝妙的铺垫。
(2)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出场就布置了铺垫过程。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感叹刘备手下空有关、张、赵云等\"百人敌\"的勇将,而独少运筹帷幄之谋臣、统帅。一句话击中了刘备的心病。接着他向刘备介绍了\"卧龙\"先生,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一块基石。接下去是徐庶出辅刘备,旗开得胜,击败了曹军,印证了水镜先生判断的正确。只可惜一仗之后徐庶就被曹操骗走,这才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情节。刘备这时才知道\"卧龙\"先生原来就是诸葛亮。刘备以前到处碰壁,现在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体会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点,于是接下去便是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诸葛亮出山,等气氛酝酿足了,诸葛亮才登场亮相。这种铺垫不仅刻画了人物的隐士风度,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2、与伏笔的区别:
(1)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用作铺垫的,语句较多,可以铺
陈,如情节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环境描写,它没有隐含性,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的铺垫。
(2)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照应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
(3)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3、使用\"伏笔\"与\"铺垫\"应注意以下几点:
有伏笔必有照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伏笔要埋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伏笔要有照应,但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会显得枯燥。
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铺垫的作用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铺垫的原则是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当然,有的时候\"伏笔\"和\"铺垫\"兼而用之,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的,\"伏笔\"即是\"铺垫\",\"铺垫\"也是\"伏笔\"。
五、对比: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1、作用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2、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反面对比; (2)反物对比。
(3)对比还有反差的意思,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