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事2010年第24卷第11期 1105 我州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质量分析 徐振东,杨德泉,彭 敏(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药品检验所,吉首416000) 摘要: 目的分析2008年湘西自治州《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填写质量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 取随机抽样方法中的抽签法,以湘西自治州94家基层上报单位2008年度上报的所有类型的《药品不良反 应/事件报告表》为样本总量,抽取16 的报告表作为样本,进行质量评价与分析。结果报告表分数在 80分以上的为72份,占总数的59.5 。其中扣分点主要集中在患者的基本情况、不良反应情况、怀疑药 品使用情况、关联性评价等项目。结论湘西自治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总体质量一般,有表现集中的质 量问题,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质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R99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777(2010)11—1105—04 Quality Analysis Report of”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 Reporting Form”in Western Hun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Xu Zhendong,Yang Dequan and Peng Min(Hunan Province Xiangxi Institute for Drug Control,Jishou 416000) ABSTRACT:0bjective To analyze the quality filling in the’’adverse drug reaction/incident report form” on 2008 in Western Hunan Autonomous Prefecture,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Methods A random sample of the ballot law was used,to be 94 re.port units in Xiangxi on 2008 to report all typ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 Reporting Form”for the total sample,taking 16 of the reporting forms as samples for quality evaluation and analysis.Results Reports on the table scores 80 points or more were 72 reports, accounting for 59.5 .Marking the main point of which focused o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patient, adverse reactions,suspected drug use,relevance,evaluation and other projects.Conclusio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Xiangxi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s is genera1.There are a lot of focus on quality issues arise, they should be carried out targeted training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ports. KEY WORDS: ADRs/Event Report Form;quality;analysis 《药品管理法》_1]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 测管理办法》l2]明确规定,药品不良反应(ADR) 计每万人为3份。其中新的、严重的ADR报表45 份,占报告比例的5.9 9/6,每万人约0.17份。本 文通过对湘西自治州2008年度上报的ADR报告 监测工作是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一项 法定义务。《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是上市药 表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以期发现集中存在的质量问 题,从而为提高报告质量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品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信息资料,其填报规范与否、 质量高低,直接影响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资料的可 靠性及可利用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质量评价 是指对提交的ADR报告表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有 效性进行评价。2008年,湘西自治州上报ADR报 1.1资料来源 本文通过样本估计总体。总体样本选取湘西自 治州94家基层上报单位自2008—01—01至2008—12— 3l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所有类型的 表的基层单位共94家,上报ADR报表761份,合 作者简介:徐振东,副主任药师;Tel:(0743)8711574 1106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一一下载存档, 再按各上报单位名称建立档案。 1.2抽样方法 1.2.1抽样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中的抽签法[3],将每个基 层上报单位的ADR报告表编号,随机抽取每个基 层上报单位报告总数的16 作为调查样本。共抽 取121份报告表进行质量评价。 1.2.2质量评价 将所抽取的报告表分别编号存档,再应用 Microsoft Excel表格建立每家单位的报告质量评 分记录表格。评分标准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中心设计的报表质量核查记录和《湖南省ADR报 告表审核质量评分表》进行,记录每项的扣分原因 并进行分析。 2结果 2.1得分情况 总分100分,按得分高低统计,见表l。 表1报表质量总分情况 分数在80分以上的报表数为72份,占总数的 59.5O ,可见ADR报告表的总体质量一般。 2.2评分标准 根据《湖南省ADR报告表审核质量评分表》 逐项评分,5大项目(患者基本情况、不良反应情 况、怀疑药品使用情况、ADR关联性评价、报表 总体情况)扣分情况见表2。 表2报表各项扣分情况 中国药事2010年第24卷第11期 从表2中可以看出,扣分点主要集中在前4个 项目上。其中患者基本情况扣分例数最多,达305 例,每份报表平均扣分2.4小项;其次是不良反应 情况,达249例,每份报表平均扣分2.1小项;药 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和怀疑药品使用情况的扣分 小项分别为1.53和0.95(很多报表同时存在几项 扣分,所以有些项目的扣分例数大于抽样调查的 ADR报告份数)。下面根据主要扣分点的失分原因 进行具体分析。 2.2.1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基本情况”一项扣分有305例,具体扣 分原因根据出现频率的高低依次排列,见表3。 表3 “患者基本情况”扣分例数 扣分项目 扣分例数 家族药品不良反应史 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史 联系方式 病例号/门诊号 原患疾病 2.2.2不良反应情况 (1)不良反应名称。“不良反应名称”一项扣 分报表12份,其中绝大部分与wH0药品不良反 应术语集不相符合,从而影响报表的正确评价。 (2)不良反应时间变化。“不良反应时问变化” 包括ADR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好转时间3个子 项,扣分达165例,有相当部分报表对3个时间都 没有描述。具体扣分原因根据出现频率的高低依次 排列,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时间变化”扣分例数 扣分项目 扣分例数 缺少ADR好转时间 缺少ADR持续时问 缺少ADR发生时间 (3)不良反应过程描述以及处理情况。“不良 反应过程描述以及处理情况”扣分51例,具体扣 分原因根据出现频率的高低依次排列,见表5。 表5 “不良反应过程描述以及处理情况”扣分例数 扣分项目 扣分例数 病情动态变化(症状、体征、相关检查) 治疗措施、治疗后效果 最初一次记录(症状、体征、相关检查) (4)不良反应结果。“不良反应结果”扣分报 中国药事2010年第24卷第11期 表2O例,全部为应填“痊愈”选项而填写了“好 转”选项。 1107 (3)总体印象分。满分为5分,其中4分以上 的报表64份,占总数的52.89Yoo;3分以上的报表 数共有119份,占总数的98.35 。 3讨论 (5)对原患疾病的影响。扣分报表1份,应选 “病程延长”而选择了“不明显”。 2.2.3怀疑药品使用情况 “怀疑药品使用情况”一项扣分115例,具体 3.1患者的基本情况 此项缺陷最多的是家族药品不良反应史及既往 扣分原因根据出现的频率高低依次排列,见表6。 表6 “怀疑药品使用情况”扣分例数 扣分项目 扣分例数 商品名 生产厂家 通用名 批号 剂型 用量 用法 从表6看出,商品名不详或错误为主要扣分 点,其次为生产厂家,也有不少报表存在通用名及 批号错误的情况。 2.2.4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 (1)药品不良反应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项扣分132例,具体扣分原因根据出现频率的高 低依次排列?见表7。 表7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扣分例数 扣分项目 扣分例数 (2)评价意见。“评价意见”指原表工作站的 评价意见,扣分报表53份,具体扣分原因根据其 出现频率的高低依次排列,表8。 表8 “评价意见”扣分例数 扣分原因 扣分例数 很可能 待评价 可能 肯定 无法评价 2.2.5报表总体情况 (])报表严重程度分类。扣分报表5份。 (2)是否存在编辑性错误。扣分报表15份。 药品不良反应史,分别为106例和96例。这两项 资料对ADR报表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由于 难以核实,故大多数报表都填写“不详”;也有不 少报表缺少联系方式和病历号/门诊号,从而给核 实及追溯病例情况造成困难;有的填写原患疾病与 标准不符,如高血压冠心病(应为高血压、冠心 病)、消化道出血(应为胃肠道出血)等。 3.2不良反应情况 不良反应情况包括“不良反应名称”、“不良反 应时问变化”、“不良反应过程描述以及处理情况” 等几个子项,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最核心的内容, 直接影响对ADR报表的正确评价,但也是最容易 出现缺陷的项目。 药品不良反应过程的描述应体现“3个时问3 个项目和2个尽可能”。3个时间是:要交待清楚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好转时间。 3个项目是:要交待清楚最初一次记录、病情的动 态变化以及治疗措施和治疗后的效果,并记录每个 阶段的相关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2个尽可能 是:一是对不良反应/事件的表现要尽可能明确、 具体地加以描述。如为过敏性皮疹,要填写皮疹的 类型、性质、部位、面积大小等;如为心律失常, 要填写属何种心律失常;如为上消化道出血,有呕 血者需估计呕血量等;严重病例应注意生命体征指 标(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的记录。二是与可 疑不良反应/事件有关的辅助检查结果,要尽可能 明确填写。 3.3怀疑药品使用情况 因填写“商品名”而扣分的有44例。常见的 是把通用名写成商品名。因“生产厂家”填写不规 范扣分的有34例,常见的是随意简化,如山西太 原(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海口奇力(海口奇 力制药有限公司)等。因“通用名”而扣分的22 例,错误的原因有:通用名写成商品名,如芬必得 (布洛芬缓释胶囊);错别字,如福星普利钠(福辛 普利钠)、头胞氨苄胶囊(头孢氨苄胶囊)、引朵美 辛(吲哚美辛)等;随意简化药物通用名,如左氧 (左氧氟沙星)、氧哌嗪(哌拉西林)等。批号错误 1108 中国药事2010年第24卷第l1期 不少漏报。另外,有的报告者把新的或严重的 ADR报告按一般报表上报,造成新的或严重的 ADR报表数量偏低。从质量上来看,我州ADR 报告的总体质量一般,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质 量问题。如对ADR发生的时间变化、过程描述及 扣分9例,主要是因为不了解药品的批号与批准文 号的区别,误填了批准文号。 此外,还有剂型、用量及用法的错误,一般是 因为误选或默认其下拉框的选项造成误选。 3.4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 “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包括“不良反应 处理情况记录不完整,过于简单;患者基本情况缺 项较多,影响ADR报表的评价;报表的关联性评 价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建 分析”及“评价意见”2个项目。药品与患者之间 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关联性复杂,涉及很多因素。评 价的正确与否,不仅与药品不良反应时间变化及过 程描述密切相关,而且要求报告者认真查阅药物的 有关资料,详细询问病人的用药史,防止遗漏可疑 药品,在进行评价时注意各种关联中的逻辑关系, 才能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 “不良反应分析”扣分达132例,主要因报告 者不了解5项分析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与药品不良反 应描述之间的内在联系,随意选择,造成误选较 多。特别是“反应/事件是否可用并用药的作用、 患者病情的进展、其他治疗的影响来解释”,此项 般应选“否”,但很多报告者不清楚其意思,选 为“是”或“不明”,造成自相矛盾;第2项“反 应是否符合已知的不良反应”,有的报告者选 “是”,但没有相关文献资料佐证,有的选“否”, 但报表却没有选“新的”,有的一概选择“不明”; 其他选项都有误选,使报表自相矛盾,逻辑混乱。 “评价意见”项目与“不良反应分析”一样, 也应符合逻辑性。有22例应选“可能”或“肯定” 的,报告者却选为“很可能”;有18例应选“很可 能”或“可能”的,报告者选为“待评价”。 3.5报告总体情况 “报告总体情况”包括“报表严重程度分类”、 “是否有编辑性错误”、“总体印象分”等项目。 “报告严重程度分类”有5份扣分报表。2例 “严重”应填“新的、严重”;2例“一般”应为 “严重”;一例“一般”应为“新的、一般”。 “是否存在编辑性错误”有l5份扣分报表,共 23处错误,主要是错别字或误输入引起。 4结语 从这次ADR报表的质量评价情况来看,我州 ADR报告的数量达到了每万人3份,但新的或严 重的ADR报告表较少,每万人只有0.17份。新 的或严重的ADR一般在医疗机构发生较多,但有 议:一是保持基层ADR监测机构及人员的相对稳 定,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对其职责、任务进行明确, 使其工作有章可循,有考核标准;二是经常对基层 ADR监测人员进行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等方面的 培训;三是应配备和经常查阅ADR方面的文献, 如工具书《临床用药须知》 ]、《新编药物学》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及 新编临床用药参考》 ] 等电脑软件,并及时了解ADR的最新信息,掌握 ADR监测的趋势 。 总之,ADR监测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我们应力求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的填 报上注重完整性、规范性、有效性,才能发挥其在 上市药品安全性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Eli 药品管理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2001. [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国家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局令第7号,2004. [3] 熊国强.医学科研设计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9-2O. [4]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Is].2005. [5]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DB/OI ].[2009—11—23].http:// ckrd.cnki.net/grid20/Navi/Navi.aspx?NaviID=1. 中国药学会,北京金叶天翔科技有限公司.新编l临床用药参 考[EB/OI ].[2009—11—23].http://baike.baidu.tom/ view/1254604.htm?fr=alao 1—1. 姚宝莹.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到药物警戒[J].首都医药, 2010,(7):19—20. 王风.鞍山市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中国医 药指南,2O10,8(19):114 116. 崔晟,李林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不容忽视[J].中国当 代医药,2009,16(20):¨4—116. 胡正伟.试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与监管思路[J]. 齐鲁药事,200,8,27(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