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2011 级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学号:********** 姓名:*** 2011 年12 月23 日
中国模式的特征及其世界影响
摘要:目前,对于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及其经验有两种概
括:一是官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二是学界的“中国模式”理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在理论上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涵义、在实践上全面推进体制转轨与制度创新、构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鲜明中国特色内在统一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还介绍了“中国模式”在世界范围的影响,深化了对“中国模式”的理解。
关键词:“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转轨,公民社会主义
引言:对于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的成就及其经验,主要有两种概括: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二是学界提出的“中国模式”理论。目前,这两种概括不仅都是较为权威、较为流行的观点,而且二者还有融合的迹象。那么,这两种概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今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是什么? 对此应高度重视并进行科学的研究。 一、“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
我国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经验”,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据此,一些中外学者认为一个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崭新的经济社会模式——“中国模式”已经诞生[1]。根据学者们的概括,“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 中国发展模式,包括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模式。雷默认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高速增长的发展途径。这种发展途径定义为: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务实灵活和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出口导向、投资拉动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中国奇迹”。30 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大大减少了贫困。据世界银行统计,在过去30 多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
67% 应归功于中国。中国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开放、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招商引资方面,成绩显著。中国经济增长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快速增长,同时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的出口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
2. 中国改革模式。许多学者认为,30 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改革道路,形成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改革地位方面,中国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在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前提下推进改革。二是在改革次序方面,中国推行了渐进性改革方式,确立了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先农村、后城市改革,先体制外、后体制内改革。三是在改革内容方面,中国大胆、快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十分慎重地对待政治体制改革;在经济改革中,中国选择了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双轨制的改革战略,十分审慎地进行体制内的存量改革。
3. 中国制度模式。一些学者认为,在社会制度上,“中国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苏联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模式,而是有着自身鲜明的制度特色。在经济上,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程度比西方国家要强大得多;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上,中国坚持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总体来看,许多论者认为“中国模式”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提出,中国成功的公式是: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民族传统+ 国家调控的市场+ 现代化技术和管理。
有学者认为,所谓“中国模式”,是指“重大的经济改革和较小规模的政治改革”的有机结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摸索和积累的方式,从易到难进行改革,并吸取中外一切优秀的思想和经验”的改革和发展模式。还有学者指出,“中国模式”有四个主要内容: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中性政府+ 彻底的财政分权+ 从基层开始慢慢发展的新民主化道路+务实主义的路线与政策。
二、“中国模式”发展的正确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社会主义模式
从总体上说,我们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与发展要求,构建以商品生产与市场经济生产方式为基础、以公民为主体的崭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公民社会主义”模式。“公民社会主义”模式的经济特征是:市场化的社会主义生产形式、自主化的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股份化的公有制形式、公司化的企业制度、科学化的管理制度、要素化的分配制度(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公民社会主义”模式的政治特征是: 以公民为主体、以公民权利为核心、以民主法治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以公民产权为基础、以自主经营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民营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以公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民权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公民本位的社会主义“民本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民治社会”。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从传统行政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转变为公民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扬弃和自我发展[2]。只有进行制度创新,构建“公民社会主义”模式,才能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制度基础、创造必要条件。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在30 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党切实贯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努力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使人民群众日益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主体与权利主体,在经济、政治与社会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3]。一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富裕起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二是提出尊重与保障公民权利,发展民主,走向法治。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在经济权利与自由方面,赋予公民广泛的经济权利与自由,包括投资自由、经营自由、就业自由与消费自由,承认公民的产权主体、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横向的社会经济联合,建立各种经济联
合体。在政治权利与自由方面,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尊重和保障人权,在此基础上广泛发展公民的社会自治,努力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扩大民主、保障人权与实现法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果。三是注重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 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30 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我们党在领导经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效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公正,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之,我们党在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努力贯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努力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在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我们党根据“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想,克服照抄马克思某些具体结论、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倾向,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出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观点,不断地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式。一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二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克服教条主义观点,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一方面,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不断调整与
完善所有制结构,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而且可以多样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三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国情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实现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突破单一按劳分配的格局,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突破否定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传统观点,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贯彻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四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4]。30 多年来,党和国家努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不断扩大社会民主,保证人民管理社会;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的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从总体上看,经过30 多年的奋力开拓与努力探索,我们党已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既不同于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社会主义模式———公民社会主义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三、“中国模式”对西方及世界的影响
与西方国家一些学者局限于“民主—专制”、“西方—非西方”的两极对立思维模式不同,中国发展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沿着协调的发展轨道,秉承着包容的价值理念,为当今国际社会提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另一种图景。中国注重立足本国国情,以人为本,注重民生,较好地处理了社会民主、个人自由、国家稳定和政治效率的关系,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探索出一条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政治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很好地体现了发展目的的人民性、发展价值的包容性和发展方式的兼容性,日益彰显出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优势。中国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超越了西方单一的“西化—民主化—私有化— 自由化”的政治框架,有效地吸纳了经济转型和社会调整的张力,有效地防范了一些国家出现的民族分裂和地区分离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邓小平同志所
说的“四个坚持”,也就是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是中国成功的“政治密码”[5]。国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正在开辟出一条通往发展的新道路,这条道路是建立在创新、积聚非对抗性力量、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和注重个人权利和责任平衡基础之上的。国际上对中国经验冠以“中国道路”、“北京共识”、“中国治理模式”等,不仅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模式的总结,也是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和治理模式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姚洋.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J].绿叶,2008,6:59-61.
[2] 于金富.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80-83. [3] 于文烈.市场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模式[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4] 张宇.市场社会主义反思[M].北京出版社,1999.
[5] 张树华.中国道路的政治优势与思想价值[J].红旗文稿,2011,1: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