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音知识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而产生的,所以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4.声音的特征a.响度:声音强弱的程度,响度与声波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dB~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超过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超过90dB会影响听力;b.音调: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即发声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与声音的频率f有关;注意区别物理学中,用声音的“高”“低”表示音调,即声源振动的快慢。而响度一般用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来表示。音调与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物体越长、越粗、越松,音调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声波称为次声波,超过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c.音色:随着发声体的不同而不同。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5.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6.乐声和噪声(1)乐声:由于物体规则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2)噪声:由于物体不规则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注意】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由于发声体不规则振动所产生的声音,但从环境学角度来说,只要是影响了我们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我们都称为噪声。7.噪音的控制:(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108米/秒,这是目前宇宙中的极限速度。2.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电灯,蜡烛等。3.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太阳光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地球上时近似认为是平行光,而蜡烛,电灯之类点光源发出的光为放射状光线。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应注意的问题:关于反射定律的中考题型,考作图题的概率比较大。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是入射光(因不能写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线和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定律适用于任何反射,为先有入射光线才有反射光线的)面,包括曲面,但是初中阶段只讨论平镜面反射。2.光的反射定律注意事项:(1)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证明三线共面;通过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可以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对称,并且对称还意味着分居法线两侧。(2)反射定律是用来确定反射光线位置的,对应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而言,反射光线是唯一的。(3)如果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入射角为0o,反射角为0o,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重合。四、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平面镜成像遵守光的反射定律。3.成像规律:等大:像与物大小相等,与镜面的大小或物体离镜面的距离无关。等距: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垂直: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注意:作图的时候物用实线表示,虚像用虚线表示,实像用实线表示。4.平面镜成像实验注意事项:①实验中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②试验中平面镜要和桌面垂直,否则怎么移动B都不能和A的像完全重合;③试验中如果用的玻璃板太厚就会看到两个像,这是由于玻璃板的两个面上都发生反射形成的;④实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⑤用一张白纸(光屏)放到玻璃板后面,白纸(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证明成的像是虚像。五、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特别的,当光垂直入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2.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作用是入射线
反射线
入射线
反射线
不同的。当光从光疏介质斜射到光入射角要大于折射密介质的时候,当光从光密介质斜射到光疏介角;质的时候,入射角要小于折射角。记忆方法:对空气、水和玻璃,空气中的角>水中的角>玻璃中的这里的角可以指入射角或折射角,角。i
空气
i
玻璃
i
i
玻璃
r折射线
空气
r折射线
r 1.透镜的种类:a.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有2个焦点。b.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有2个虚焦点。2.凸透镜成像规律如果用f表示凸透镜的焦距,u表示物距,v表示像距,则有如下重要不等式关系: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应注意的问题:(1)二倍焦距处为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转折点;(2)焦点处是成实像与成但焦点处是虚像的转折点,不成像点;(3)物离焦点越近,像越大,像距也越大。(4)利用凸透镜成像特点解题时主要用“不等式法”。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是:带刻度的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和火柴,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首先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实验时先在带刻度的光具座上固定凸透镜,然后调整蜡烛的位置,最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为止,并观察像的性质,同时在光具座刻度上读出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并和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作比较得出结论。七、光的色散 1.白光的色散:一束白光穿过棱镜后,白光会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的现象。白光就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一种复色光。2.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八、机械运动 1.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一个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3.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4.速度: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仅限初中提法)5.匀速直线运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直线运动;运动规律:v s 。t6.打点计时器实验:如果打在纸带上的点相邻间距都相等,说明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且对于同一打点计时器,点距越大,说明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实验室打点时间间隔0.02秒(50赫兹)。甲乙7.物体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v甲v乙思考:怎样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九、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图示)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万有引力)而受到的力。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对于密度均匀,厚度也均匀的规则物体来说,物体的重心即为数学意义上的几何中心。重力的大小G=mg,g=9.8牛顿/千克。5.摩擦力(1)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a.两物体间的压力;b.接触面的粗糙程度;c.接触面材料的性质。(2)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3)在相同压力的情况下,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必须满足条件:同体、6.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简称“平衡力”等值、反向、共线。7.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思想:用一个力来替代两个力的作用,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这是一种等效替。代法的思想,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方法。(2)合成原则:同向相加,方向不变;反向相减,方向和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同向二力合成反向二力合成8.惯性:一切物体具有保持原先运动状态的性质。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