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一、2008高考卷面失误分析
2008年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阐述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并将这一要求分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能力层级分别为BcE。各省市的高考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等方面的能力。w.w.w.k.s.5.u.c.o.m 综合全国2008年高考学生答卷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失误 1.忽视语境,缺乏分析推断 考生不能准确辨析,究其原因,主要是语境意识不强,不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该词的意思;综合分析能力差,不能从词性、结构、搭配等方面来综合推测;另外,也暴露出部分考生对实词的义项掌握不全面,遇到这些词语时,随意猜测一个了事,不会结合具体语境仔细辨析后再确定。
[例]2008年全国I卷第8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考生不能分析句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看不出名词\"檄\"后带了宾语\"刚\"(文章主人公廖刚),即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应作\"传檄,用檄文征召\"来理解,因此无法判断A项是不正确的一项。正确答案:A。
2.基础不牢,不会以旧推新
考生对虚词的基本用法,掌握不准确,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用法。另外,对书本上的含有这些虚词的重要句子也不熟悉,不能用已知推未知。 [例]2008年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奏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B项中的第一个\"以\",连接的是句子\"母夫人老\".为连词,作\"因为\"讲;第二个\"以\"则带宾语\"之\",为介词,作\"因\"讲。一些考生由于对\"以\"的这些基本用法掌握不好,以致做错。对书本上的包含这些用法的重要句子及相关虚词不熟悉.不能用已知推未知。不少学生对于像\"不如因而厚遇之\"其势弱于秦\"等句子及其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非常陌生,还误以为这些句子是课外内容。课本没有学好,要做对题目,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正确答案:C。 3.审题不细,混淆概念内涵 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语料或错选。另外,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过多思考;但有时比较隐晦,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更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例]2008年北京卷: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5)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率
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
③是吏民对韩延寿理政方法的反映;⑤是诸生代门卒的原因;⑥是骑吏父亲的做法,都与韩延寿理政特点无关。③⑤⑥都只是韩延寿理政特点的间接反映,它们都不符合题于中\"直接反映\"的要求。正确答案:C。 4.阅读粗略,辨析不够细致
不少考生不会在仔细阅读原文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仔细比较辨析,看不出选项对原文内容的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等,结果选错。 【例】2008年全国Ⅱ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豪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考生误选C较多,而看不出B项错误。主要原因是读得太粗略,辨析不到位,以致看不出原文只说高祖对太祖说\"汝每事咨之\",并未写太祖\"遇事咨询昙首\"。这里命题者把文中本来是这个意思,故意说成是另一个意思,曲解文意,混淆是非,从而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二、 2009备考方法指点 1.代入分析,巧解实词虚词题 把文言实词的释义代人原文,联系上下文看理解是否恰当。这是推断文言实词句中词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2008年江苏卷第6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解析这里的\"度\"作\"考虑\"解释是否正确呢?我们把这句话放到文中来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此处的\"或\"是指有些将领。这句话是说:有些将领惶恐不安,失去了平时的风度威严。上文的\"惶惧\"和下文的\"意气\"都暗示这里的\"度\"不是动词\"考虑\",而是名词\"风度…'仪容\"之类的意思。正确答案:D。
[例]2008年天津卷第12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解析对于两个\"所以\"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把课文中学过熟知的后一句中\"所以\"的意思--\"……的原因\"代入前一句中,发现前句意思无法讲通,这说明两个\"所以\"的意思和用法是不一样的。如果能讲通,则说明用法和意义是相同的。正确答案:A。 2.事到理合,解答筛选信息题
在辨别、筛选过程中,突出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努力做到\"事到理合\"。所谓\"事到\"就是要搞清文含\"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理合\"就是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依据。 【例】2007全国Ⅱ卷第9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A.天子宁有种邪 重荣箕踞慢骂
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 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而充无厌之欲
D.重荣怒,执拽剌 此晋万世耻也
解析A项的上句符合要求,A项的下旬是重荣对契丹使臣的谩骂,并非责骂高祖,属张冠李戴。c项的上句是说重荣引诱吐浑白氏入塞,不是\"怀异志\",属内涵不清。正确答案:B。
3.据文正意,解答分析综合题 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选文内容出发来思考题目,即从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
【例]2008年四川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源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缇。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
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漠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解析 各个选项对应到原文,作仔细比较,不难发现c项中的\"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在原文中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本来没有这个意思,命题者却想当然地解说成这个意思,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无根据的干扰信息,以假乱真。正确答案:C。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 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子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根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4.增换调删,做好文言翻译题 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增--增补文中省略成分、换--用它词替换现已不用词语、调--调整文言倒装句、删--删除只有作用而无义的词等工作,即可文通字顺。
【例]2008年全国Ⅱ卷第11题翻译: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解析\"罪人斯戮\"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斯戮罪人\",译为\"严惩了罪人\"。答案: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强化训练见学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