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与《艺术当代》共同前行

来源:知库网
与《艺术当代》共同前行 Marching with Art C-hma 摘要:《艺术当代》创刊于2001年,始终坚持专 Abstract:Art China was established in 200 1,always sticking tO 址性强,学术标准高,媒体信服力强的办刊准则,拥 雄厚的遍及世界各地的作者资源和编委阵容,成为 }1国目前举足轻重的艺术期刊,并在海外获得了良好 I勺反响。主编徐可自2001年进入艺术媒体行业,与《艺 当代》共同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媒体的发展。 the publishing guideline:highly specialty,high standard of academy, strong persuasiVeness,also,it owns writer resources and editorial board throughout the world,which win itsellf a high reputation both home and abroad.Xu Ke,chief editor,together with Art China has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art media,since her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媒体 entering in the industry ofart media in 2001. Keywords:Contemporary art.Art media 、 ; 、 、  、兰 I请谈 谦虚甚至羞怯。漆澜有点知识分子的清高, 也不善于社交。并且,我们当时严格来说都 的倾向,这种倾向其实是一种交流障碍。张 谈您是如何与艺术媒体结缘的。 0 、  t√。 《艺术当代》 是传统主义者,甚至可以说有文化保守主义 晴老师、杨荔老师给予了很多帮助。《艺术 当代》Ag::IU名是范迪安院长建议起的。当时 许江、沈揆一、 ̄131]d:天、鲁虹、俞可、殷双喜、 杂志是2001年创办的,我也是那一年从哈 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调到上海书画出版社 来的,在此之前曾担任《艺术交流》、《振龙 美术》的编辑。当B1,-A9上海书画出版社是一 家主要从事传统绘画出版的出版社 但总编 王林、冯博一等许多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多鼓 励和支持。很多重要的海外约稿都通过沈揆 一卢辅圣先生很关注当代艺术,打算创办一本 当代艺术的期刊。一方面,是出于对当代艺 、郑胜天老师帮忙联络,沈揆一老师甚至 术的关注,同时,也试图通过办这样一本杂 志来拓宽上海书画出版社的文化视野。当时 搭建这个编辑部也比较特别,或许卢辅圣先 亲自为我们编译海外资讯和展览报道,当时 我们稿酬非常微薄,沈老师完全是无私地帮 助我们,现在想来太让人感动。 生有他特giJA9考虑,启用了两个当年刚刚进 社的新人,一个是我,一个是漆澜,他也曾 这些前辈的工作热情和严肃、认真的工 作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们。我们也逐渐越过观 念障碍,认真研究和借鉴他们自新潮美术以 来积累的文献经验,这其实也是一种传统。 一在高校任教,当时刚从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 业。 我们两人几乎都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尽 管我已经有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但所学专 业是古典文学及美学,转向当代艺术,这个 跨度确实让人有点“休克”的感觉:而漆澜, 他是美术科班出身,但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是 本期刊,能否为当代艺术所承认,能否切 中当代艺术的时效命题,能否真实的呈现当 下的艺术生态,能否在纷繁复杂的案例中选 取出典型——这是我们严肃的课题,也是媒 体人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画专业。我知道,他当时的排异反应也 比较强烈。我们在一起工作了一两年,才渐 从2001年创刊,我们就强调对新形态、 新媒材的推介和研究。这个倾向在当B1,-A9上 渐进入了工作状态。摸着石头过河,与我们 的作者们一起学习进步,通过差不多两年的 学习,渐渐知道了当代艺术的大致研究方向, 并初步掌握了一些观察和研究的方法。当然, 这也是自我崭新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观念的建 构过程。这个过程很多时候其实是针对既往 学习经验的反思甚至自反的过程。从古典到 海书画出版社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然, 也很难被人理解。况且,当时当代艺术并没 有市场,从2001年至2005年,这五年时 间非常艰难,我们甚至为能争取到一次展览 主办方的车旅费都不太容易。当时上海的艺 术机构也处于起步阶段,大家完全凭热情做 事情。对新媒体艺术的关注,我们是继《江 当代,我们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吃惊,真应 苏画刊》以后的另一阵地,一大批在这个领 域有成就的新生代艺术家都在《艺术当代》 发表过他们的早期作品或成名作品。 自2003年以来,我们一直非常关注中 该感谢《艺术当代》杂志这个平台 让自己 的文化性格得以重塑。16年来,特别感谢当 代艺术界同仁的支持,我们有幸与他们共同 进步,共同见证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和变迁, 与他们分享这个时代全新的艺术灵感和智慧 成果——这确实是一种荣幸! 国当代架上绘画,尤其关注具有东方书写性 的语言。“中国新绘画”这个概念也是我们 比较早提出的。2007年,在上海美术馆我 们举办了“超越图像中国新绘画”提名展, 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理论假 设。实际上,之后几年,这个概念已经逐渐 被人们接受,引起人们对东方书写语言的关  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媒体 ;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当代艺术发展 的见证者,有时甚至直接影响了当代艺术发 展的方向。在您的从业经历中,是否有发挥 “媒体人力量”的经历?比如以媒体人的身 注。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形态学和价值趣味 的开放性,试图在以往的“国画”和“油画” 之间假设一种全新的通约方式,同时,也是 对静态的图像复制、平面挪移的一种反驳。 份参与艺术事件,或推介艺术家,改变了艺 术家的事业轨迹7 :.在起步阶段,媒体人的意识是不太 自2002年以来,我们在70后、80后画家 中陆续推荐了不少人才,尤其像张小涛、韦 自觉的。当时我们出去参加活动或约稿,很 嘉、屠宏涛、贾霭力、李青、唐可等等,他 都是相对具有学术资历的作者,写作态度和 文风也都是比较严肃的,讲求文献性,这跟 网络话语差距较大——这反而是我们自觉追 为研究对象是变化的,那么研究的方法和观 念,以及表达的媒介都得与之发生变化。这 是新陈代谢的动态过程,在当代艺术领域, 所谓的“老牌的”媒体是不存在的,如果一 们从一出道,《艺术当代》就持续关注他们, 并在展览中进行推介展示,目前,他们已经 成为当代架上艺术的生力军。 :20世纪初,艺术网站兴起,以海 量的内容、强大a9 ̄,1效性、多元的视听感受 求的。时效性、学术性、严肃性,这三点我 们一直没有放弃。当然,《艺术当代》也鼓 励实验精神,甚至实验性的写作方式,对一 些写作比较有独到性的稿件,即使存在一些 缺点,也会放宽一些尺度而网开一面。当然, 这样的写作成功案例实际上并不多,大概是 个媒体还存在,它肯定不是“老牌的”,而 应该是不断“新生的”。今天自媒体日益发达, 我们都面临空前的挑战,但回头一想,只要 具有新陈代谢的文化观念,只要有足够深刻 的文化认知和鉴别能力,媒体的形态可以变 成为了艺术媒体中新兴的巨大力量。而近几 年的新媒体形式上的便捷、内容上的风趣易 ’I董,使艺术媒体逐渐多了一份风趣幽默、平 2003年,韩东为毛焰写的评论《其他及毛焰》 迁,但媒体的功能、责任以及品质内涵,不 就是一篇非常独到的评论,写作的文风与毛 焰的绘画气质很匹配,语言有诗性的想象力, 易近人的气质。《艺术当代》在2001年121JT!l, 当时正是艺术网站开始兴起的时期。在网络 会改变太多——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 去,与当代艺术界共同进步。 :有人认为艺术媒体是当代艺术的话 时代诞生的《艺术当代》,在栏目编排、内 容选择上是否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与传统 但同时又具有敏感的视觉经验,这样的文章 很难得。 老牌艺术媒体相比,相对年轻的《艺术当代》 是否更能承受新媒体带来的冲击? :可能受上海书画出版社传统文化性 《艺术当代》已经进入第17个年头,对 于杂志来说,已经不再“年轻”——作为编 辑我们也都快老了。当代艺术是一个发展变 化的过程,并不是一种以风格、趣味为标志 的群落划分,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变化。因 筒、扩音器,您如何看? ≯:我这只能这样说:在开始工作时, 是因为对这个领域好奇。逐渐,我们越来越 意识到,这个领域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一种 想象的、或假设的自由发展、展示空间。同 格的影响,《艺术当代》一直是比较严肃的, 受网络文化影响相对较小。我们的作者队伍 S ITopics一 事漆澜曾经这样说,“以前我{bB9学识和工 作经验是知识考古性的,针对过去;现在, 是新闻工作,还不仅仅是新闻工作,是在新 闻工作中去发现和推导未来。”我比较认可 他这样的说法,这或许比话筒、扩音器的想 法好一些。 当:您对目前《艺术当代》的栏目设置、 内容编排是否满意?是否考虑转型? 徐:目前我们常设的栏目有6个。“视点” 是严肃的理论研究栏目,这个栏目的文章都 是高品质的学术研究课题。16年来,我们 曾经发起过多次专题讨论,其中,很多命题 在国内都是首次发起。这些重要的学术选题 后来成为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这些文献非 常有价值,目前最明显的就是,不少高校研 :80、90年代,当时的艺术传播主 要依靠纸媒,且媒体数量较少,几大艺术媒 体能比较集中地记录当时艺术发展的情况, 甚至直接影响艺术发展的进程。如8O年代 究生的论文频繁的采用和转引这些文献,这 不容易!“个案”栏目是重要艺术案例推荐, 这个栏目要求较高,具有艺术语言成就的艺 术家才能进入这个栏目。16年来,这个栏 《美术》杂志对伤痕美术、乡土美术的报道, 虽与当B-,tA9政治因素不无关系,但在美术史 上足以作为标志性事件。今天的艺术媒体百 家争鸣,丰富多样,但这也意味某一家媒体 的声音有可能被淹没。您如何看待今天艺术 媒体发展的现状? :被淹没很正常,但是,这种“被淹 没”的状态也正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的对象。 声音可能会被淹没,因为众声喧哗、信 目已经成为英雄榜,推荐了百余位7O、80 后实验艺术及架上绘画的重要艺术家,很多 艺术家的首发就是在本刊。“现场”栏目负 责时效性的重要展览和活动报道。另外“生 态”、“资讯”、“书虫”三个栏目也各有明确 的定位和分工。六个栏目共同构建了立体的 报道和呈现视角。这样的栏目设计也是反复 摸索了好多年后确定下来的。目前运行效果 比较理想,栏目相对稳定,我们将工作重点 放在对报道对象的发现、选择和评介方面, 此外还会花更多精力与作者交流,在写作方 式、呈现方式上做一些改进。特别是对微信 平台的转发稿件,质量严格把关,为了照顾 网络阅读,也在内容和版面上做了一些区别 于平面发表的调整,目前收效还是明显的。 息普泛贬值——但我们很清楚,“知道”与“知 识”、“信息”与“文献”、“浏览”与“研究” 之间永远不可能划等号。当信息泛滥时,知 识的权威价值和中心价值被分化为多元,权 威性也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对象。人们在浅 尝即止、唾手可得的信恩环境中很容易获得 知性的自信与满足,这其实是消费文化景观 的假象,很具有欺骗性。这不是什么好事情, 相反,非常有害,它阻断了人们向真正理性、 深刻发展的可能性,低分化地将人'li]Bg ̄D性 淹没在廉价、普泛的信息海洋中,以至于窒 息。出于这样的现实,媒体的真正的责任是 什么呢?其实,不用说了吧,我想大家也该 清楚了。 ‘最后请您谈谈艺术媒体行业吸引您 的地方。 :作为编辑和记者,本人有幸在这 16年中分享了当代艺术界的智慧成果,这 些学术阅历已经逐渐积淀出与当代艺术发展 紧密相关的文献价值。回顾1 6年的学习、 工作历程,深感欣慰。文献性、学术性和时 在您看来,一家艺术媒体的生命力 在于准确的读者定位?严谨的学术态度?或 是其他的因素? :这两个因素都很重要。但稍微补充 一效性三条原则一直是《艺术当代》不改的初 衷。本人与《艺术当代》杂志相伴而行,同 步成长,见证了16年来中国当代艺术观念 和语言形态的嬗变,以及艺术生态的巨大变 化。同时也在工作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工作 伙伴,并成为知心朋友。这或许是做编辑最 点,作为支持实验精神的媒体,还有责任 去争取尽可能多的文化认可和支持,不能简 单地把读者看成读者,应该把他们看成可以 交流的同道。实际上,作为实验性的文化媒 体,编者、作者、读者,三位一体,自由创 f 落 色粉石墨毛毡 ’’。 x 11 2 。m .大的幸运——始终在第一时间了解甚至参与 当代艺术观念的变化与进步。 造的空间都是通过大家的共同想象而逐渐建 构出来的。而读者,是这个想象的文化空间 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并且,他们占这个群体 ,2016年第一届艺术媒体提名展《艺术当代》提名作品 的绝大多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