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来源:知库网
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作者:李凌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25期

李凌

(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武汉常青 430023)

摘 要:本文论述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民族音乐的地位,重点阐述了民族音乐对于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从教师团队建设、教学手段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等方面,提出了增强民族音乐教育可行性的举措。

关键词:民族音乐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9(a)-0177-01

1 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音乐教育者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我国的民族音乐融入到现代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中去。这对于提高及完善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极其关键。民族音乐教育应该如何完善已成为我们讨论的重点。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学以西方的教学模式为主,其中以欧洲音乐理论为基础的学习贯穿于学生音乐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却被忽视。在这样的音乐教学环境之下,造就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洋音乐家,使得西方音乐占领了音乐教育的首要位置。在音乐创作方面,我国近代主流音乐创作理论基本皆是基于苏俄音乐理论。使得人们潜意识中认为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一切阻碍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2 民族音乐在社会上的地位

音乐的社会地位,反映的是社会对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及教育程度,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反映。作为本土的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在人们的意识但中根深蒂固,是否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被人们广泛接受?能否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保持同步发展与创新?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地位显得格为重要。

我国民族音乐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及方面:

首先,国内外流行的歌曲基本上素材皆来源于民间。

其次,有一部分人对民族音乐情有独钟,自发地与身边有共同爱好的人组建乐团,例如:农村的二胡、笛子、花灯等民族音乐局部流行。他们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使得民族音乐得以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再者,中国音乐开始走入世界舞台。近年来,中央乐团到世界各地巡演,将中国的民族音乐推广至欧洲各国。例如,《梁祝》、《牧童短笛》等优秀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欢迎。

3 民族音乐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3.1 民族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兴衰主要取决于民族精神。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次包括团结友善、勇敢勤劳、爱好和平等。我国的民族音乐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在实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接受到民族音乐所蕴含的神韵的熏陶,从而强化其民族意识。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上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自然地给音乐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及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抵御艺术商品化及消极的文化现象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倾向,需要我们去思考。民族音乐对唤起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2 民族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我国的民族音乐包括古典音乐、各地的戏曲音乐等,民族音乐的不同形式表达出来的审美观和审美习惯各不相同。少数民族的音乐在节奏、表现形式方面皆有其独特的风格。遗憾的是当前的大部分青少年沉迷于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缺乏了解,审美观建立在一个相对狭小、不健全的范围之内,更有甚者为追星刻意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这些皆是缺乏自我意识的表现,对自身的身心发展不利。因此,对学生民族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观,对提高其思想意识,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3.3 民族音乐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祖国文化的理解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扬,起到重要的作用。著名民族音乐《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缩影,其以形象生动、富有交响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古代战争的历史画面,暗示出人们向往和平;《满江红》歌颂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认识民族音乐,可以从艺术的角度系统、全面、科学地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4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举措

4.1 教师的教学手段应该不断的创新

只有创新,方能激发出充满活力的生命力。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形式的创新,亦要加强内容的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学要贴近生活,反映出人们的需求及时代特点。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使得民族音乐流行起来,如此方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民族音乐。近年来,央视青年歌手比赛,把原生态的民族歌曲列入比赛的内容,目的便是通过选拔的方式,发掘文化遗产,在比赛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从而促进民族音乐的流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歌曲改编富有时代气息的歌词,根据地方民族音乐特点及自身所学知识创编音乐词汇。

4.2 民族音乐教学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充当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充当接收者。但学生缺乏相应的自主性,总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要想扭转这样的不良局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及实践能力。

首先,让学生多听、多看。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做多媒体课件,将声、光、图、色彩融为一体。如此,不仅能满足学生视觉、听觉的需要,并且还能丰富课堂内容,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层的理解,发挥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增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具体措施就是多练、多演出。让学生自主组织策划、安排演出,让他们参与到实践中去,整合所学到的知识,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所想,惟有如此学生方会心甘情愿地配合老师,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方能很好地促进民族音乐教育。

5 结语

教育改革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社会赋予教育者的历史使命。作为音乐教育者应很好的把民族音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抓住改革的契机,既要借鉴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更要发扬民族音乐,使民族音乐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李冰.浅析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科技创新导报,2009NO.25.

[2]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3:1.

[3]张秋萍.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10月.

[4]杨青.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音乐教育,2009,2.

[5]王春燕.关于加强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9月.

[6]赖世娟.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今日南国,2010年06月.

[7]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编.音乐教育的国际对话[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