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演替”一节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三第五章的内容。学生在初中科学中已经初步学习过群落的内容,能理解“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群落”,在学生已对群落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教材依次介绍了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演替以及群落演替,核心问题是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不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过程,当演替进行到与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相平衡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学生较难理解,它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要提高本节课教学的有效性,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及结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
举例说出顶极群落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现式学习与小组式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拥护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木还草”的政策方针。
2 设计思路
群落属于宏观生物学的内容,宏观生物学需要掌握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对于每一个细节问题,并不一定能分析得很细。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本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教学,分析了“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裸岩上的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的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及区别。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关注大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3 教学流程
3.1课前准备:自制课件
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群落演替”。通过课件展示草原生物群落,激活学生脑海中关于“群落”的原有知识,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明白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群落,得出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发生演替。
在介绍“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时,本人拍摄了相关照片,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情景来分析“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过程。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本人充分考虑“就地取材”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体会发生在身边的群落演替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引起学生对周围环境问题的关注,帮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知识并能利用相关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 3.2探究新知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引导 在进入今天要探讨的主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群落。各种各样的群落在地球上形成后,是不是一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根据图示信息,复习提问,加深举例说出什么是群学生对群落概念的理落。观看各种各样群解。由群落过渡到群落的图片。 落演替。 导入新课 成不变了呢? 播放冰岛火山爆发的视频并组织学生讨论:1 .冰岛火山爆发后附近原有的生物是否还存在?2. 这一地区将来有可能恢复原来的群落吗? 展示弃耕农田上演替过程的图片 演替的概念 创设学习情景,激 观看视频,讨论。 发学生兴趣。 结合案例,让学生大致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 观看图片,思考。 引导学生总结出群落演替的概念,并强调演替过程中发生的取代是部分取代,不是完全取代。 组织学生自学“实例2. 湖泊演替为森林”的内容后,说出湖泊演替为森林的过程。 自学、思考。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PPT展示弃耕农田上的观看PPT,在教师培养学生比较、演替与湖泊演替过程,师生引导下,说出原生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共同归纳群落演替的类型,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力。 演替的类型 比较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设疑: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结合图片,与学生共同讨论出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群落演替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那么群落演替是不是永恒延续的呢? 别,并能对具体实例属于哪种类型的演替作出准确判断。 边讨论边观看图引导学生利用刚片,在教师引导下,学的知识,层层深入逐步分析讨论问题。 地分析解决问题。 回答教师提问并通过设问,引导演替的结果 思考,群落演替的结学生分析出群落演替果是什么。 的结果:形成顶极群落。 同学们,探讨进行到这里,关于“群落演替”,你有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根据探讨过程中课堂教学要解决所学到的关于群落演问题,但更要发现问替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在“解决问题-发题。 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中,让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更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在探讨刚开始的时候, 我们分析了由于火山爆发 这一自然原因所引起的群 人类活动对落演替过程。现在,让我们 群落演替的影响 一起来探讨“人类活动对群 落演替产生的影响”。 关于沙尘暴形成的原观看、倾听、一 人类活动对因,同学们都总结得很好,起回答问题。 群落演替的影响 我们具体来观看一下相关图片。 展示金华遭遇沙尘暴袭击的图片。 思考: 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引起学生对身边自然环境的关注。 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生物学和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拥护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等政策方针 面对以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我们该怎么做? 积极动脑、建言献策 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做到与自然和谐发展。 调查酸雨对磐安地区生物群落的影响。 课后作业 按要求搜集有关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资料,实地调查后,写出小论文。 及撰写小论文的能 力。
4.教学反思
《群落演替》一节内容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学教学指导意见中的要求是:说出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能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发展要求为举例说出顶极群落的概念。
本节课一开始向学生展示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群落,通过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影响会发生变化,从而引出主题:群落演替。播放最近发生在冰岛的火山爆发视频,这一点与时事相结合,具有时效性,可是不能让学生观看到火山爆发后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冰岛地区群落将发生的变化,而只能结合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前、以及爆发后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火山爆发后所引起的群落演替。这一设计,表面上看起来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但实际上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任何一节课,导课是非常重要的,用视频吸引学生兴趣固然可取,不过我还在研究更好的适合不同知识的不同导课方法。
在“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设计中,我采用展示自拍图片的方法,图片中的情景学生都是“似曾相识”的,呈现在课堂中明显更能激起其兴趣。我们平时要多关注身边的课程
资源,将其恰当地融入课堂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浙科版教材中,图示了“从湖泊演替为森林”所经历的五个演替阶段,图示中裸底阶段有小鱼等小动物,学生难以理解,应给予解释:是其它地方迁入的,由于没有其它生物,这些小动物死亡后将作为有机质沉淀在湖泊底部。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底将不断被垫高。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等各个阶段的具体植物类型在学习资料中给予介绍,并辅以学生平时接触到过的芦苇(挺水植物)的图片,加深对“从湖底开始的湖泊演替”的理解。通过“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与“从湖底开始的湖泊演替”的比较,引出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这一环节设计得不错,与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得出相关知识,并请学生举例说明两种不同类型的群落演替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展示图片“2010年3月21日,金华江北老城区上空”黄沙弥漫的情景,结合地理学上沙尘暴的知识,请学生畅所欲言“沙尘暴”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人类行为给草原、森林等群落带来的影响,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是,在学习了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以及学生明白了群落演替的过程后,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带着疑问听课——解决问题——再生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现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既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又能获得成功的幸福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