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 基础教育 浅谈禳宗对心理治疗昀启示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段青青 [摘要]西方心理治疗踏进古老东方中国大门伊始,就存在着一个本土化的问题,在我国有“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说 法。可见中国佛教就是重心理。把影响最大并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宗派之首禅宗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应该能演绎出一种具有中国特 色的心理疗法。 [关键词]禅宗 心理治疗 启示 心理咨询及治疗这个“泊来品”自身就带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和 西方人社会化特点。借鉴西方心理咨询及治疗理论、模式和经验,可少 走弯路,但在引进他们的同时,必须适应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社 会化特点。日本人能从其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创建自己的心理治疗方 法(理论基础是日本禅宗的森田疗法),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呢?佛教认为 切皆苦,并把引起苦的原因称为集,消除苦的方法称为道,最后的解 脱称为灭。苦、集、灭、道合称四圣谛。相同的,心理障碍是令人痛苦的, 我们可以把苦理解为心理障碍的原因,道是心理治疗的方法,灭即为心 理障碍消除后的健康状态。可见,佛教与心理治疗是有关联的,研究二 者具有现实意义。 南宗佛教思想对心理治疗的启示 中国佛学有四大宗派,即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其中禅宗 是在唐代建立起来的。禅宗五祖弘忍死后,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或称之 为南能(慧能)、北秀(神秀)。 1.佛性说与心理治疗 南宗慧能佛教思想的中心是佛性说。他认为佛性是人人本来所具 有的,佛即在自性中,求佛不能到外边去求,只有自己心中去求。因此成 佛只有靠自己的觉悟,所谓靠“自性自度”。在成佛问题上,慧能充分肯 定了自我能动性的作用。在心理治疗中,各种治疗都具有激起和维持病 人的获助期望、唤起病人的情绪,提供新的学习经验、增强病人的“主宰 感”或自我效能感、提供机会使病人能够内化并维持治疗收获的功能。 这些都是要让病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的。比如人本治疗。 罗杰斯认为,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病人去解决他的心理障碍,因为心理障 碍是个人的事,是非常个人化的,他人的帮助就如隔靴搔痒。若想给病 人以有效地帮助,只有两个办法。其中一种就是只给病人提供有用的信 息,让病人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病人做决定或乱出主意,这就是 能动性。佛和菩萨救人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制造一些情景,让当事人 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修行获得解脱,这种方法与人本主义的“非指导性” 原则是相同的。 2.顿悟成佛说与心理治疗 南宗另一个重要的佛教思想是顿悟成佛说,主张无须长期修习,只 要一旦领悟即突然觉悟便可成佛。“迷来经累劫,悟则霎那间。”“前念迷 即凡,后念悟即佛”。在心理治疗中,要为病人提供顿悟的机会与指导, 让他们突然间就能豁然开朗。比如强迫症病人,他们多数具有完美主义 的性格特征,凡事追求十全十美,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做事小心谨慎,生 怕出差错而承担责任,这就是我执的表现。因为执着于“我”,所以过分 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花很大的力气进行自我调节,在自我的小 天地里兜圈子,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病程迁延的强迫症常伴有多种继 发症状,这些继发症状原先是病人用来对抗强迫症状的,后来都变成了 新的强迫症状。于是病人不得不再想办法去对抗这些症状。再到后来, 这些方法又变成了强迫症状。如此循环,没有止境。如果病人能够突然 悟到,这样下去是没有结果的,早点放弃这种“内心冲突”和对抗,把注 意力转向外界,面对现实,病也就好了。 二、北宗禅法对心理治疗的启示 北宗禅法的基本要点是“观心”、“摄心”、“住心看净”;“息想”、“息 灭妄念”(拂尘)。通过“观心”达到所谓“除三毒”、“净六根”的修行目的。 人的心理本能和正常情欲称为“无名之心”(“妄心”、“染心”),是造成一 切苦恼和罪恶的本源。“无明之心”又以“贪、嗔、痴”为本源,它们被称为 “三毒”;这三者又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表现出来,称他们 为“六贼”。因六根与外界有所好恶,有所取舍,发生恶的行为。一切事物 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永恒的实体没有独立自主的“我”。人要是能够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动真情,不会患得患失,不会有痛苦、 烦恼和不安。由于大多数人不认识这一点,才会产生种种痛苦。所以说, 一一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无明”,那么,无明是怎样导致痛苦的?无明就 是认识不到一切皆苦,以为世间万物都是实有的,事物都是持久不变 的、主观意志是可以控制外界事物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 的(诸行无常),主观意志是不起作用的(诸法无我)。这样一来,认识就 与事实发生了矛盾,人的认识时刻受到事实的冲击和挑战,使人陷入精 神痛苦。一般认为,从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可直接推论出“一切皆苦”。 其实,从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到一切皆苦,中间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 人们有意无意地认定或希望有常、有我。因为希望有常,所以无常便是 苦;因为希望有我,所以无我便是苦。如果本来就知道并欣然接受“诸行 无常”事实,无常就不会成为苦;如果本来就知道并欣然接受“诸法无 我”的事实,无我就不会成为苦。这就是说因为有了“无明”,诸行无常和 诸法无我才会导致一切皆苦。如果没有无明和妄念,自性本觉,无常和 无我就不会引起痛苦,反而使人解脱,因为无常和无我意味着“一切皆 空”,而“空”就是解脱,这是“观心”才能领悟到的。由此衍生出的可解释 抑郁症的发生。面对无常和无我,达到涅椠(解脱)境界的人总是随遇而 安、随缘而行。随遇而安、随缘而行,是无所求的表现,这与“习得的失 助”没有什么区别,而习得失助常被用来解释抑郁症的发生。 现代心理医学认为.当个体遇到危险时通常会采取攻击或逃跑,如 果攻击和逃跑都无济于事时,就会进入失望失助状态,又称为放弃被放 弃综合症,这就是习得的失助和抑郁症。与此相似,当个体面对心爱的 事物时,会采取主动追求或求助,追求意味着有信心、有希望,求助意味 着相信自己能够得到帮助,如果追求和失助都失败了,就会感到失望和 绝望。一般说来,抑郁性神经症病人没有彻底失望和放弃,所以还在做 无谓的努力,积极寻求治疗。有的人经过努力,终于把病治好了。有的人 经过长期的努力还是不好,最后彻底失望并放弃治疗,结果,病反而好 了。内源性抑郁病人似乎已经彻底失望和放弃了,所以容易自杀。其实, 自杀是一种为解脱所做的努力,说明病人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失望或放 弃,事实上,如果完全失望了就不会再挣扎,如果完全放弃了就能随遇 而安,一切顺其自然,达到禅宗大师的人生境界。这说明,抑郁症与解脱 只有一步之差,但这一步较难跨越,稍有不当,可能会酿成自杀的恶果。 假设正常人对生活充满希望,而抑郁症病人深感无望和无助,那么,焦 虑症病人正好处于二者之间,既有希望又感无望,内心充满矛盾和冲 突。所以,治疗焦虑症必须让病人“观心”,体悟到一切皆苦,彻底放弃希 望和幻想,从焦虑进入抑郁,置于死地而后生,从而获得解脱。 三、禅宗之禅定与心理治疗 禅宗以“禅”为宗,它与禅定的关系自然是非常密切的。禅定就是定 、学,简称‘定’。严格的说,禅和定是有区别的。禅是专心致志只想一件 事,定是专心致志什么都不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从思想意识集中一处人手,到心境专~ 的定力自然成熟,身心处于宁静安逸状态,最终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 拿得起,放得下,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禅定可调息、调神、调心,是通过调 整呼吸和身体姿势以达到调整意识的自我控制方法。用于心理治疗的 目的是培养注意力一类的操练,它借助更主动的控制产生一些心理过 程,培养一些特殊的心理品质,如明了、领悟、专注、镇定和关爱,最终追 求到最佳的意识和心理健康状态。它可治疗多种心理的、身心的和社会 性的失调。反应性心理失调包括焦虑、恐怖症、肌肉紧张、失眠和轻度抑 郁等。 四、禅诗与心理治疗 促进病情恢复的工娱治疗中,可向病人介绍一些有禅理的诗篇。因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 人,但闻人于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 寂,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那微弱的光撒在碧绿的苔藓上,显得 多么冷清!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 (下转第259页) ...——258...—— 科技信息 基础教育 浅谈巾学课堂教学巾硇师生互动 山东省莱芜市第二中学 卢静 [摘要]师生互动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而导致双方行为上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调节情 感因素,提高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要求课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指导方法 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中学 师生互动 根据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对“互动”概念的定义和 基本涵义,结合课堂教学的特点,我们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理解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而导致双方行为上相互影响和相互作 用的过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包括个体之 间、群体之间、个群之间等)的交互动作或反应过程。课堂课上的师生互 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利用一定的言语和非言语等表达手段,将教学 变、新的前提是“疑”。“疑”即学生的质疑,这种习惯要靠教师去培养。所 以,教师要合理地把握学习内容,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在学生学习的 思维活动展开时,教师要适时地用互动为学生注射一剂良药,激活学生 的思维。使师生教与学同步,引起师生思维的共鸣,这就是教学相长的 道理。 、 2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系统能动的主体要素,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 内容、情感、意志、动作等信息(即教学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这一过程 促使互动双方达到沟通和相互作用的效果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可以理 解为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的相 互作用和影响,既包括行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也包括语言与情感方面 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教师的活动指向学生的发展,同时,学生不仅仅是 个被影响与改变的对象,也是自身改造的主题,但学生的发展本身又 是不成熟和潜在的,这使得活动结果的获得既不是教师可以单独完成 的,也不是学生能够单独达到的,在根本上还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 相互配合。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 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显然, 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1良好的师生互动对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1.1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就是一种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 建构。然而,传统课堂课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为手 段。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过于成人化方法,呆板而缺乏活力 的课堂运行机制,就会抹杀学生的兴趣,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 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抑制学生创新潜力。 1.2师生互动,调节情感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从一个学习目标的维度 被提了出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学习情感,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得 不够,有时在教学目标中提一提,也不去达成,所以导致学生厌恶课堂 课。再者情感教学不要走极端,不要形式化,要讲客观,要结合学科的特 点。你战胜我,我战胜你,是课堂中经常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讲情感, 而不鼓励学生去拼搏去战胜对手;也不要因为进行情感教学,当学生面 对运动中的困难和痛苦时,而不激励学生去战胜困难和痛苦。因此说只 有当教师理解了学生,把握住学生学习情感脉搏的时候,教师情感化的 教学行为才能产生互动的效果,才能说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敞开心扉和所有的学生交往,尤其是课堂 后进生更应多关心、多帮助、多交往,使他们信任你、喜欢你、尊敬你。进 而喜欢你的课,打消他们厌恶课堂课的情绪,做一个良师益友。 1.3师生互动,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进行的学习有肢体的参与,也有思维和情感的参与。想练结 合,过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提,但对练的落实比较重视,调动学生的思 维不够。因而,导致学生的参与浮在浅层上。 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包括思维的发展,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形成。课堂课的核心是进行练习,有思维的参与。指挥站是人的大脑, 而学习与掌握的程度,既受学习时间、练习次数、学习兴趣的影响,同时 也受思维的影响。疑则思,思则变,变则新。课堂求思、求变、求新,而思、 一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焦点。传统教学论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现代教学论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代教学论则强凋两 者的有机结合。“师生互动观”的提出,是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 结合起来的纽带,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 观念的影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为出发点,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与交流合作。 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起着组织者的作用,这就要 求课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专项素质、实践素质、理论素质、良 好的综合素质以及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课堂教师有了以上几方面的 专业素质和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就一定能成功地应用师生互动, 最终达到学校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课堂上师生互动,不仅需要教师与 学生之间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交流,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未知的知 识研究与探索、出谋划策,要以肢体语言、正确示范诱导、启发学生,让 学生经过亲身实践悟出答案,同时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也能在 与学生合作交流中得到启发与帮助,两者之间互相联结、互相贯通 共 创共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相互影响,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共同目 的。 为了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也应做到教育性原 则、科学性原则、健身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现代课堂项目 和传统课堂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方法也要正 确,其中包括有语言法、直观法和纠正错误动作法等。课堂教学中的练 习方法要恰当,才能达到互动的目的。 3结语 师生互动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而导致双方行为上相 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调节情感因素,提高学 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要求课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正确 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指导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 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兵.试论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及其影响[I].新疆大学学 报(哲社版),19930):56—58 [2]袁维新.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I].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 23-26 [3]沈通俊教学中互动教学法浅析[T].成都大学学报,2005.24(1): 77-79 [4]程晓樵.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策略评论[I].2001 4.4—7 (上接第258页)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现在到了黄昏,它叉照 来了。然而这次复照,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这青苔返照 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了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的生生灭灭,无有 长往。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静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 毕竟是佛教的一个流派,具有宗教文化的唯物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而 且并没有改变佛教的基本精髓。这一点是我们在研究禅宗与心理治疗 时必须加以注意的。 参考文献 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体表的清净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 所提倡的。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之后体悟到自己 心灵深处的奥妙的一种新境界,它与我国原有的老庄哲学存在着一定 程度的内在联系。禅宗强调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粘不著, 不尘不染,心念不起,还特别强调破除“法执”、“我执“。说世界万有固属 虚幻,说一切皆空,亦是妄见,只有不空不有,亦空亦有,才是中道义。禅 宗玉心理治疗的碰撞必要产生火花,我们还可以不断的挖掘。但是禅宗 [1]刘毓.论中国人社会化与心理咨询本土化[1].南京师范大学学 报,2002(6). [2]郭永玉.静修与心理健康[J]武汉大学学报,2002(12). [3]徐朝旭.论宗教心法及其余西方冥想观的异同[M].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6(3):56—60. [4]黄国胜.佛教与心理治疗[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11. [5]《文史知识》编辑部.佛教与中国文化[M].中华书局,1995.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