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余华《活着》的生存哲学

来源:知库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9月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2006 第15卷第5期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la science edition1 Vo1.15 No.5 论余华《活着》的生存哲学 夏冰 (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余华的《活着》展示了一份活着的执著与精神重量;从一个对立的角度,发现现代人的生存 状态,人与自然、与自我的脱落。《活着》是对人的生命过程的一种艺术阐释,也是一种帮 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 关键词:价值;生命过程;现实;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06)05-0102-03 On the Eexistence Philosophy in Yu Hua’S Novel Being Alive XIA Bing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s,Anhui University,Hefei,230039,Anhui) Abstract: Yu Hua’S Being A live displays on the will power and spiritual weight of life,but also discovers roodera people’S existence state——the estrangemt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people and themselves.Being A live is an artistic explanation about human life course,and a hard try to help human to deal wiht hteir existent predicament. Key words:value;course of life;reali ̄;existent predicament 余华80年代的作品以暴力与残杀为特征,用冷 气死,不久母亲也不治身亡,十几年后,儿子有庆抽 酷的笔调构建了一个充斥血腥的世界,如《一九八 血过量失去生命,女儿难产身亡,妻子积劳成疾故 六年》、《河边的错误》等。90年代,早期先锋小说近 去,女婿意外致死,最后年幼的孙儿苦根多吃了豆子 乎偏执的颠覆与否定似乎有所缓和,余华的写作不 胀死……死亡作为一个永恒绝对的存在,是人们不 再是完全彻底的劫杀,而在作品中注入了一股温隋、 愿面对而又无法跨越的终结!它如同一柄达摩克利 一抹光亮。从《在细雨中呼喊》到《活着》,更加丰富 斯之剑高悬于我们的头顶,人们活得战战兢兢,它可 与深沉的生命体验赋予了作家一份珍贵的宽容和悲 以在任何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刻落下,顿时人的一切 悯。《活着》虽然处处显示了命运的残酷,但里面却 挣扎与努力归于无意义。命运如此无常!人处于历史 有一股“暖流”,正是这股“暖流”让生活变得真实 与宇宙的中介位置,也是边缘位置,不可避免地要受 与平衡,也是人们生存下去的理由。福贵——这个黄 到双重的摆弄。人们不知道自己在巨大的历史洪流 昏落日般的老人,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份关于生命 中被冲向何处,因为任何微小的浪头都可能把身陷 的执著精神,《活着》这本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并 其中的人们随意玩弄!生命在死亡面前如此脆弱,在 引起巨大反响的小说,确实是触摸到了现代人的灵 命运的摆布下极其渺小。生死之间,人自身的力量微 魂,至少给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我们提供了一份精神 不足道,人在变幻莫测的命运下难以立足。 家园式的从容与镇定。 然而,生命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正因为如此, 一、生存困境里的人 处于生命过程里的人,才不至于沦为握在命运之神 《活着》这部小说朴实而单纯,其实就是关于死 手中的工具。死亡,这个结果的存在,恰恰凸现了 亡的平静叙述。主人公福贵输光家产后,父亲被活活 “生”作为一个过程的内涵!活着就意味着永不放 收稿日期:2006—01—20 作者简介:夏冰(1985一),女,汉族,安徽无为人,安徽大学中文系硕士生。 ・10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打骂妻子,对孩子不闻不问,人性之光 弃!这是对命运,对绝望,甚至是对死亡的嘲弄。从这 贵吃喝嫖赌,其生命作为一个过程来说,是毫无价值可 个意义上讲,小说中的这位承受了无数苦难而“安 萎靡丧失,然”活下来的老人确确实实是一位英雄!一系列死 言的。而苦难来临的过程却成为福贵人性之光复苏 体贴,有感情, 亡的打击,足以让福贵痛苦一生、陷入绝望甚至疯狂 的过程!命运夹缝里的福贵变得勤劳、无奈却掷地有声! 的境地。可作者冷静克制的叙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在生活最底层逼仄而顽强地活着,并为他叹息、伤心、 却是一种平淡如水的生命情感!当福贵牵着那头老 读者也因此接受了这样的福贵, 牛一步步踏在田间时,他可以如此坦然、平静地面对 流泪。苦难早已成为福贵生命的一部分,那么苦难来 遥远而清新的过往,并以亲手埋葬了所有的亲人而 在面对强大的 感到安慰!这绝不是麻木,因为当与自己有着血的联 临之后怎样?作为“弱者”的个体,是怎样“应对”?是抗拒,还是死 系的鲜活生命一个个相继消失于荒冢,深重的悲哀 “外界”困境时,处于边缘的人们有太多的无 .已然溶入血液,泪水只是一种徒然,活着成为唯一的 亡?历史和自然面前,死亡在这里显得太过容易,《活着》里的 理由。这是一种退回到生存本位状态的忍耐与张力。 奈与不能,活着,无关乎宏大历史的变迁,战争、革命、政治在 福贵一无所有,仅以生命来抗拒生活所给予的全 毫不退缩,这种抗拒不叫“死 “活着”面前如一道风景,随时间流逝。也许个体的 部。他始终站在那里,相反,它是“活着”!尽管人生还有太多绚烂 生命在巨大而神秘的宇宙自然面前显得卑微,也许 亡”,处于历史边缘状态的小人物活得如此庸常甚至凄 夺目、名叫“价值”的光环,如名誉,财富等,但如果 惨,可对于福贵式的人们,活着便是一切,谁说这不 在岁月里拨开所有的迷雾直达生命的本原,那么 是处于历史边缘人的真实与自在呢?这是一个死亡 “活着”因为死亡和苦难的存在而有了最真实意义 却绝不是悲剧的经典,混乱在“活着”中趋向平和, 上的价值。况且,“他只是他,在那个年代,他只能 喧哗在“活着”中走向沉寂。活着,这本身就是一种 以苦难的方式活着,他不这样‘活着’,又能怎样 高尚!或者,如余华自己所说:“作为一个词语,‘活 呢?”【, 船)福贵活着,一生的苦难恰恰成为他的依 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 归,被永远铭记。死于斯,生于斯,无尽而深重的灾 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 难不仅刻在福贵的心里,也刻在这片广阔的大地 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 上。承受与忍耐之后,催死的苦难转化为催生的力 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㈣ 量,绝望最深处正是希望的契机所在,这就是为什 二、活着的精神重量 么站在落日的余辉里的福贵——这个在地狱里翻 “当福贵抽去人的社会属性而将其还原为赤裸 滚了一辈子的人的身上,竟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 裸的自身自然时,不小心将人的价值性也过滤了,而 魔力。“当我望着到处都充满绿色的土地时,我就会 只剩下了人的生物性”, ∞这是夏中义在《苦难中 进一步明白庄稼为何长得如此旺盛。”【 如)这踏实 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一文中的论述,我们不禁要 而宽广的土地深处那永恒不灭的生命的野性与张 发出这样的疑问:若福贵活着没有任何价值,那么伴 力,不仅仅昭示了人们这么多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随福贵一生的苦难岂不是一场毫无意义的闹剧?若 更显示了那一抹属于将来的热情与光亮。残忍的生 福贵的“活着”仅仅是生物学水平的苟延残喘,那么 命之重更多的是希望明天,谁又能够怀疑历经苦难 福贵的一生也就不会如此地艰难,正因为他不曾放 而后活着所包含的价值呢? 弃,不曾绝望,才有苦难的不断来袭,才有生命尽头 那么福贵为什么能够活下来?经历了家境的变 那一人一牛在夕阳里所散发出的光芒。也许那田地 迁,战争的纷乱,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他被社会所 里的一人一牛显得有些孤单,但却从不感到寂寞,因 玩弄,被历史所放逐,人的本性促使福贵更多地走向 为在生命生存角度,福贵的“活着”绝不无聊! 了宇宙、自然的一边。孰料命运之手也毫不留情地将 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构成了《活着》,而这位最 死神一次又一次地带到福贵面前,福贵痛过,也哭 后只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老人,却一生以平和的 过,他不断地感到绝望,而希望也从不曾停止。这是 承受,近乎逆来顺受的态度来体味地狱般的苦难。当 因为《活着》里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动荡不安,人与 福贵背着他儿子的尸体,没有抱怨,他所能做的只有 自身的关系始终是和谐的,不放弃生活就是生存的 掩埋和那淡似水又深入骨的哀伤。接着是相伴几十 永不绝望!苦难在歌声里飘远,生活依然向前,福贵 年的妻子,是凤霞,是二喜,是苦根……福贵默默地 正是始终保有自我,生命才没有在苦难的伤痛里停 埋葬自己的亲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苦难,关于死 滞。“福贵的一生就这样具有了普遍性……其实就 亡的故事,还有一种没有叫喊,轻却又难以放下的精 是一切生存者的寓言——从天堂到地面,再到地狱 神的重量。若能够用宽广深厚的悲悯情怀看待一切 般的深渊”【 .,也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再到老死, 善恶,那还有什么不能被救赎的?小说的一开始,福 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富有到贫穷,再到被完全剥夺的 ・1o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过程”,[510' 竭所有这一切完成之后,作者也就达到了 整的生命过程。福贵的身上显然是自然与非理性的 他的目的:消解人生的种种外在价值,透过价值的多 东西更多一些,超然、知命,这样的充满理性的词用 元和不确定而直达本源——人自身,把人的本质归 在福贵身上,显得生硬又站不住脚,苦难的频频来 还给人。《活着》也因此抽去了具体的时问和历史的 袭,他只是凭本能去反应和反抗,不为任何事而左 背景,从而具有了接近“永恒的形式”的意味。 右,土地成为这位老人最终的依靠。他出生、成长、受 所以,故事的结尾,福贵只身一人,与其说他与 难、活命都在这土地上,并以死后能够长埋于此而心 那头老牛,或者说与“活着”本身相依为命,不如说 安!福贵身上所凝结的正是作家心灵所要依归的,从 他从不曾失去自己,不曾在被剥夺到一无所有时也 采风开始到故事的结束,这样的依归几乎要成为一 交出自己的灵魂。1993年,余华在《活着・前言》里 种信仰,被作者顶礼膜拜。这是余华在充满理性的都 由衷地写下这样一句话:“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 市里对自然和真挚情感的呼唤,也是在理智的路上 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 对温隋与人性的一次回望,这并不平坦的追寻之路 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 不知是否有这样 正是从黑暗处延伸出来通向光亮的所在。繁杂的现 一层意思:社会历史的变迁里,人心成为最难能可 代社会里的这样一股反拨的潮水,对大步向前的我 贵,也是最后可保有的东西,人若能始终处理好与自 们也是一个关于心灵、关于人性的启示! 身的关系,那么外界的任何苦难都不能将其击倒,这 福贵的活着,并不算是一个完美的范本,但却从 伤痕累累然却决不麻木的心灵本身就是一种高尚! 一个角度映照出现代人的迷失,余华作为一个作家, 在这里,作者和福贵已然重合了。 ’ 确确实实为现代人展示了一条路。当代,商品、科技 三、《活着》与现实 日益割裂着人与自然的联结,社会、文明与病毒纠结 实际上,1990年前后余华的写作是一脉相承 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洪潮不断向前。个体意识如 的,字里行间流的是一样的血气。余华从未放弃他的 此渺小,现代人在生与死的阴影中放任自己随波逐 主题或他的哲学,如果说他1990年以前的作品是一 流,保有的更多是生命的异化物。人被抛入尘界,的 种颠覆、消解与反叛,那么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确是孤立无援,不可避免地承受生命的种种体验,种 就是另一种更入骨的刺痛,由外向内,由颠覆历史到 种不能承受的轻与重,但人们却在这样的体验中放 描写人陛,余华笔下的现实向更深与更高处迈了一 弃了自我,而人与自我的疏离注定了灵魂的漂泊无 大步。余华说:“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 依,生活节奏的加快只会带来更多的焦虑和恐惧。福 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 从文本到现实,那一层 贵失去了所有,却保有了自身,从而在情感的两极间 “关系”到底是怎样的?福贵的经历让读者一次次地 保持某种从容的平衡。所以,《活着》并不引人脱离 经受着心灵的震撼,有人说,把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现实,而是让人去面对现实。它以死亡的形式告诉了 讲得如此朴素和真切,源于作者那近乎残忍的控制 我们如何生存在这世上,从个体人手,却在人类的层 力和冷静。但一个世纪以来,有多少福贵们如磐石般 面展开生命过程的描述,从生存困境的角度来理解 沉重的活着,在无尽的伤痛里沿着生活的路慢慢往 人性与历史。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肯定地说,《活着》 前。对此,作者只能沉默,只能冷静地叙述,没有任何 是一部别样的“为人生”的小说,是作者对生命过程 可以煽情的地方。 的一种艺术的阐释,也是为了解决人的生存困境的 而余华的冷静绝不等于理性,恰恰是理性与非 一种努力与尝试。 理陛在内心的拉锯,造成了余华与现实的紧张。透过 《活着》的文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余华的“乡土情 参考文献: 结”和对乡土文化的神往,且不说这个故事就是在 【l】余华话着・韩文版序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乡土”中生成,而故事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 【2]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 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 余华小说母题演化[J1.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9): 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 170—181. 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4】 这是一个 【3]王达敏.超越原意阐释与意蕴不确定性——《活 滞留城市却与这城市格格不入,未能忘情于乡村的 着》批评之批评[J].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2003, 作家。这样一股浓烈的情感沉淀于作者的内心,所以 (8):l44—148. 《活着》不可能是以理性为主导的。也正因如此,其 [4]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笔下的人物才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我始终 【5】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中国现当代文 为内心的需要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 所 学作品研究,2002,(11):171—175. 以余华是用自己的心去真实地看这个世界,看人是 【8]余华.活着・中文版嗣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人是怎样走去的,那就是一个完 责任编辑:吴惠敏 ・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