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解决对策分析
作者简介:王璐璐(1990—),女,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及生活的幸福指数,学校与家长已然注意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本文从家庭、学校、学生自身三个维度分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深入的研究提供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达到相对良好状态的一种表现,在心理健康的状态下人们的工作更有效率,生活更加愉悦,各方面的发展也能够达到相对充分的程度。中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世界、人生、社会有一定的认知,但没有形成科学的、成熟的观念,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由于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能够影响其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上的正常行为举止与情绪状态,当问题较为严重时,可能会引发学生的人格障碍及心理缺陷,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学生启蒙教育的场所,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对家庭因素进行剖析,不难梳理出家庭的生活环境、家长的基本素养、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要素。家庭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指父母双方的关系如何,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或者离异将会对学生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孩子产生扭曲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害怕面对人际交往,不能够很好的端正学习态度。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特别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的基本素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没有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判断能力之前,孩子主要依赖于对家长的模仿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如果家长的基本素养较低,道德品质低下,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良好素养的养成,而孩子心理健康的保持很大程度上是由基本素养状况决定的。家长的基本素养直接影响了其对孩子教养的方式,较为良好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与孩子缺少沟通与交流或总是给予批评与负面教育则会导致孩子自卑、叛逆情绪的产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校因素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教育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而校园内的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及课业压力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教师是代表国家行使教育权的专业人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正因如此,学生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尊重,拥有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1]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让学生具有
较好的情绪体验,某种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则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沮丧,对教师具有偏激与狭隘的认知,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通常研究的中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重点。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中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得到满足,避免孤独、无助等情绪的产生,保证健康心理的前提下更加专注于学业的完成。学校给予学生过多的课业任务会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而来自于外在教师与家长的高要求极容易让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中学生难以负荷。 (三)自身因素
在中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中,对于自身兴趣与爱好的忽略是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重要方面。在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导教育方式的背景下,中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家长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中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而忽略了其在兴趣爱好上的情感注入与精力分配。广泛的兴趣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成长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良好的情感陶冶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中学生把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如果学业成绩不理想,教师与家长冷眼以对,加之兴趣爱好方面的情感匮乏,则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困扰,导致某些心理问题。因此,中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的情感陶冶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兴趣爱好的缺乏会导
致中学生情感难以得到满足,孤僻、忧郁、冷漠等不良心理状态随之而来。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发挥家庭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1.优化家庭环境
保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优化其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中学生在校踏实完成学业的重要支撑与前提,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给予其巨大的帮助,让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来自于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家长要努力维护家庭之间的关系,与孩子建立“朋友式”的交流方式,与其平等对话,通过家庭的力量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积极引导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促进其优质人格的建立,使其拥有较高的品德素养与心理素质。 2.提高家长的基本素养
努力提高家长的素养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依赖于家长的基本素养状况,受过高水平教育或者自身素养较高的家长能够合理选择教育孩子的方式,而非采用命令、呵斥甚至打骂等方式管教孩子,而素养高的家长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上也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学生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素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价值,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探讨及自身的努力学习,提高基本素养,避免让孩子背负来自于家庭方面的压力,规避其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二)发挥学校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1.改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为了重视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中学教育中,如何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开辟有效途径减缓学生心理压力,是关系到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关键。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2]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强化其辅导、纾解学生心理的功效,而非流于形式。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安排,学校也要加大力度,真正发挥课程的重要价值,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调控内在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要坚持适度原则,合理的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增加学生学习任务的情况发生,认真对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加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对于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其与学生的相处中处于主动地位,带动着学生更好的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业,这也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深入与学生接触,认真听取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交流的模式,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要更具耐心与包容性,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在保障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努力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三)发挥自身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除了教师与家长要加强对中学生兴趣的培养,鼓励其多参与社会活动,转移一定的学习注意力之外,中学生也要加强自身的情感陶冶,主动的与外界沟通与交流,在多个领域找到归属感与自豪感,当面对学业或人际关系问题时不至于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由此可见,中学生自身的调节能力对其心理健康有着重大的帮助,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广泛的兴趣、开朗的性格做支撑。(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红.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2]郁伟芬,史新广.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