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水准测量的误差:仪器误差,测量误差,外界条件的影响。 34.测量水平角:要求文字、公式、画图都得明白其原理。测量水平角:测回法(观测单角)P38 表3-1,方向观测法(多个)P40 表3-2
35.测量水平角的步骤:对中,目的使仪器的中心与测站点位于同一铅垂线上。整平,目的使竖轴垂直与水平度盘水平。瞄准。 36.在方向观测法中出现了:两倍照准差2c 2c=盘左读数-(盘右读数±180度),平均读数=0.5(盘左读数+盘右读数±180度)
37.测量竖直角:要求文字、公式、画图都得明白其原理。P41
38.测量竖直角:注意先将望远镜上扬一下,看看度盘是否大于90度,若是大于90度,则以后的测量工作盘左读数就是度盘读数-90度,盘右就是270度-读数,若是小于90度,则反之。 39.竖盘指标差:X=0.5(R+L-360度),R、L分别是盘左盘右读数。 40.水平角的误差:仪器误差,对轴误差与目标偏心(目标点与立仪器点长度越长,误差越大),观测误差,外界条件的影响。 41.直线定线:把多根标杆标定在已知直线上的工作。 42.测量距离的相对误差:(D往-D返)/D平均,方法:平量法,斜量法。 43.直线定向: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角度 44.真子午线方向(非平行),磁子午线方向(非平行),坐标纵轴方向(平行)。P67
45.方位角定义:有标准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方向量到某直线的夹角。真方位角就是北方向顺时针到这一点真子午线的夹角。其他都是如此。真方位角A,磁方位角Am,坐标方位角α。 46.磁偏角δ:地面上某点的真子午线方向与磁子午线方向的夹角。东偏为正,西偏为负。我国的磁偏角的变化大约在+6度到-10度之间。 47.子午线收敛角γ:真子午线方向与中央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48.方位角之间的关系:A=Am+δ,A=α+γ,α=Am+δ-γ 49.正反坐标方位角:α12=α21+180度 50.坐标方位角的推算:α前=α后+180度±β,详情P69. 51.测量误差: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外界条件的影响。 52.系统误差,误差出现的符号与大小均相同或者按照一定规律变化。偶然误差,出现的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特点:有界性,密集性,区间性,正负相等性,抵偿性。详情P73 53.真误差Δ=观测值-真值(就是真理中的值,例如三角形内角和180度) 54.中误差的求法,P76,必须得有真误差才用这个方法。 55.相对误差,是中误差绝对值与相应观测值的比值。 56.极限误差(容许误差):区别误差与错误的差值。 57.误差传播定律:P79,自己认真看课本理解。 58.没有真误差的情况下求中误差,P84,白塞尔公式。
测量学 第六章 1、控制网:在测区范围内选择若干有控制意义的点(控制点)按一定的规律和要求构成网状几何图形。 2、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控制网,成为国家控制网。 3、直接供地形图使用的控制点,称为图根控制点;测定图根控制点位置的工作,称为图根控制测量。 4、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称为导线。 5、导线测量就是依次测定各导线边的长度和各转折角值,根据起算数据,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从而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6、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1)勘探选点及建立标志: 1 相邻点间通视良好,,地势较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 2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处,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 3 视野开阔,便于施测碎部。 4 导线各边的长度应大致相等,除特殊情形外,应不大于350m,也不宜小于50m,平均边长见课本表6-2a,6-2b。 5 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2)量边 (3)测角:用测回法施测导线左角或右角;一般在附和导线中,测量导线左角,在闭合导线中均测内角。 (4)连测 7、课本94页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方法和公式以及注意事项。 8、课本95页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9、导线全长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计算方法(p96)。 10、坐标正算: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已知边长和已知坐标方位角计算待定坐标的方法。 坐标反算:如果已知两点的平面直角坐标,反算其坐标方位角和边长,则称为坐标反算。 11、课本97页象限角与坐标方位角的关系。 12、在附和导线坐标计算中,关于角度闭合差的调整:如果用左角计算,则反号平均分配;如果用右角计算,则同号平均分配。 13、课本99页附和导线坐标计算表。 第七章 1、地形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地物、地貌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正射投影图。 2、地形图上任意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实际水平长度之比,称为地形图的比例尺。 3、通常把图上0.1mm所表示的实地水平长度,成为比例尺的精度。P115图示比例尺一定要看懂。地形图编号方法:坐标编号法,数字顺序编号法。 4、地物符号包括: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地物标记。P122页的表7-4一定得熟读以至于记住。 5、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点所连接而成的连续闭合曲线。 6、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常以h表示。 7、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常以d表示。 8、山脊等高线,又称分水线,凸向低处的一组等高线。山谷等高线,又称集水线,凸向高出的一组等高线。鞍部,相邻两个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低凹部位。等高线相交的部分称为陡崖。悬崖在图上会显示出虚线。各种特殊等高线的画法见课本P127. 9、等高线的分类: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和助曲线,P128.
10、等高线的特征: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都相等。 (2)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幅图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 (3)除在悬崖或绝壁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或重合。 (4)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表示坡度缓,平距相等则坡度相等。 (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第八章 1、测图前的准备工作:图纸准备,绘制坐标方格网,展绘控制点:包括点号和高程(分子上是点号,分母上是高程)。 2、视线水平时的距离和高差公式P134。 3、视线倾斜时的距离与高差公式P135。 4、碎部测量时,碎部点应选地物、地貌位置的特征点。对于地物,碎部点应选在地物轮廓线的方向变化处,如房角点、道路转折点、交叉点、河岸线转弯点以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对于地貌,碎部点应选在最能反应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如山顶、鞍部、山脊、山谷、山坡、山脚等坡度变化处以及方向变化处。 5、经纬仪测绘法:安置仪器,定向,立尺,观测,记录,计算,展绘碎部点。 6、地形图的检查:室内检查,外业检查。地形图的整饰:先图内后图外,先地物后地貌,先注记后符号。 第九章 1、地形图的识读:图外注记识读,地物识读,地貌识读。 2、地形图的应用:确定图上某点的坐标与高程,确定图上直线的长度、坐标方位角及坡度,求图形面积(P157,自己看看课本中的解法),按一定方向绘制纵断面图,在地形图上按限制的坡度选择最短路线,在地形图上确定汇水面积,平整土地。 第十章 1、测设的基本工作:测设已知水平距离,测设已知水平角,测设已知高程。 2、测设已知水平角,原理,公式P171。测设已知高程,P172(这个非常重要,自己一定的看懂理解)。 3、点在平面位置上的测设: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重点看,P173),角度坐标法。 第十一章 1、建筑方格网,P181,自己看那一段内容 2、建筑基线,P183,建筑基线根据建筑红线,根据附近已有控制点。 3、测设前的准备工作:熟悉图纸,现场踏勘,平整和清理施工现场,拟定测设计划和绘制测设草图。 4、建筑控制方法:龙门板法,轴线控制桩法。 5、工业厂房的测设:柱子安装测量,吊车梁的安装测量,屋架的安装测量。 6、高层建筑物轴线的投测,经纬仪引桩投测法,激光铅垂仪投测法,吊锤球法。 7、P194,注意那个15度角,看看那两个图和下面的一段话。 8、建筑物的四个灾害观测,沉降观测,倾斜观测,位移观测,裂缝观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