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感情的体现,学生学习有兴趣,
就能积极投入,积极思考。而利用电教手段创设音乐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
本所要传达的内蕴,有助于学生更加动情地朗读。
关键词:电教 音乐情境 激发 学习兴趣
创设音乐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音乐素材,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之下,在头脑中,自动生成活画面,产生相应的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内蕴,有助于学生更加动情地朗读。
一节课开始前或朗读前,先播放一段有关的乐曲或歌曲,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把学生带入这节课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有感情的朗读做铺垫。而朗读时播放音乐,也就是常说的配乐朗读,是学生在朗读时通过文字与音乐的双重刺激,在一次次中进入朗读的高潮。
一、课前创设音乐情境,帮助引入教学,营造氛围。 音乐应用于一节课开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运用电脑制作了这样一段活动画面:①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雅的音乐) ②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页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 ③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 ④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漂亮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漂亮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1
在教《月光曲》这篇课文时,一上课,我就播放了钢琴曲《月光曲》,在强弱变换的乐曲声中,我深沉地说道:“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些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那《月光曲》是怎么写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这样通过乐曲的欣赏,老师的激情表达,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其后的学习中情绪很高昂。
二、课中创设音乐情境,促进理解内容,提高朗读效果 。 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利用电教手段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家都熟知《月光曲》一文,对于盲人来说,曲调的抑昂舒缓即是人物情怀的心声,是自然景观的再现。可见音乐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沟通各种感官之间的审美功能。教学时配上乐曲朗读,可以营造情景,激发想象,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学生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又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的朗读,无论我作多少提示,多少点拨,总觉得朗读的效果不佳,后来,学生朗读时,我配上了哀婉、凄凉的乐曲——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着这感伤、凄婉的音乐,学生自然就把凄凉、悲伤的情感融入了朗读之中,
2
当读嘎唆绕着寨子走三圈向村民们告别时,学生的声音颤抖,悲伤之极;当读到最后结尾,嘎唆自掘坟墓,庄严死去的时候,学生的眼里已蓄满了泪水。
三、课末引进音乐,升华情感,加深印象。
课堂结尾正是总结规律,理清顺序,提示中心的重要环节,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此时,把音乐和语文结合起来,通过教师指导总结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治性情,升华思想,加深印象,在美文和音乐的旋律中得到美的熏陶。如:我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看到的是一位低头踩缝纫机的、瘦弱的、贫苦的母亲宁可自己挨饿也不愿儿子学不到知识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这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让学生想想自己的母亲,教师随即播放《母亲》这首歌,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将文中的母亲、歌曲中的母亲、自己的母亲联系起来,自然也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紧接着让学生给自己的母亲写几句话,既积累了语言,又深化了情感,体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
的确,音乐,能够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身上的每个细胞。如果教师适时的把音乐恰当的引入语文教学之中,创造语文、音乐融合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置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语文教学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