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另楞水库的建成对耿马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来源:知库网


浅谈另楞水库的建成对耿马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耿马县另仂水库管理局 刘娟娟

【摘要】

1、自然概况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3°21′~24°01′,东经98°48′~99°54′之间。东与临沧、双江县交界,南与沧源接壤,北与云县、永德、镇康毗连,西与缅甸联邦共和国山水相依。县境南北横距42km,

2

东西长90km,国土总面积3727.5km。县界总长410.4km,其中国境线长47.35km,均为中缅边界。从边境清水河到缅北重要商品集散地腊戌仅161km,到缅甸首府仰光1162km,具有良好的边贸区位优势。

县境整个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向西呈阶梯状倾斜。东北山形高耸陡峭,有海拔3233.5m的大雪山;西南宽阔倾斜,有海拔511.4m的孟定坝,位于西南角的清水河与南汀河汇流出境处海拔仅450m,为全县最低点,全境相对高差达2783.5m。县境中部有西南走向的耿马大山和东南走向的四排山呈“人”字形穿插其间,构成了南碧河和南汀河两大流域。耿马的地形共分为三个单元,包括南汀河流域山间宽谷冲积平坝和低热山谷区、南碧河下游低山丘陵宽谷盆地区和南汀河、南碧河上游高山深谷溶盆地。在全县总面积中,山地面积占92%,平坝面积仅占8%。耿马的地质因经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长期作用,表现为皱摺强烈、断层明显、构造形态复杂的特征,整个地质构造多以断裂为主。

耿马耕地资源丰富,全县总耕地面积129万亩(土地详查资料),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目前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利用率低,质量差,旱地面积比重大(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7%),农田有效灌溉率仅10%(相对详查面积)。全县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900~1500m之间的中低山区,占56%。其中贺派坝就位于南碧河低山宽谷盆地区,是耿马县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但干旱缺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耿马地区由于气候、海拔、植被、地质等自然因素各异,土类差别较大,可分为六类十种。其中红壤分布最广,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适宜发展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及其他粮食作物;第二类棕壤,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8.3%,肥力较高;第三类黄壤,主要分布在耿马大山两侧下部,包括福荣、贺派半山区、耿马坝中部,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0.7%;第四类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几个坝区的丘陵沟谷,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9%;其他还包括冲积土、沼泽土等。

耿马地处低纬地区,太阳辐射较强,热量丰富,整个气候可划分为以耿马丘陵为代表的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和以孟定河谷为代表的北热带半湿润气候两大类型。

耿马地形地势复杂,海拨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区和坝区,年平均气温20.6~22.2℃;海拔800~1000m的地区,年平均气温19.5~20.6℃;海拔1000~1400m的地区,年平均气温17.0~19.5℃;海拔1500~2000m的地区,年平均气温15.0~17.0℃;海拔2000~2500m的地区,年平均气温仅为12.4~15.0℃。县境内降水一般西部多于东部和东北部,

山区多于坝区,降水量差异大,北边的勐永年降水量1000~1100mm,而贺派、耿宣、勐撒等地,降水量在1200~1400mm之间变化;孟定、福荣、勐简等地,降水量为1400~1600mm;海拔2000m以上的山区,年降水量达1700~2000mm。降水年内分配很不均匀,11~5月降水量仅站年降水量的15%左右,6~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5%,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社会经济现状

耿马县辖9个乡镇,3个国有农场,85个村委所(办事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县,包括傣族、佤族、拉祜、景颇、傈僳、彝、布朗、德昂、回、汉等34种民族。据耿马县2007年统计年鉴,全县总人口26.2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1万人,占总人口的53.7%。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5.43万人,占总人口的20.7%,佤族4.61万人,占总入口的17.5%,拉祜族2.01万人,占总人口的7.6%。在全县总人口中,农业人口为22.4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3%,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比重悬殊大。人口密度为68.49人/km2。

耿马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光热富足,是云南省产糖第一大县,民营橡胶第二县,蒸酶绿茶之乡。1991年县辖孟定镇被列为省级开放口岸,边贸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现有边境集市贸易区2个,是云南省及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各国的一条重要陆路通道。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县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0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9.42亿元(当年价),其中第一产业8.55亿元,占44.0%;第二产业产值4.99亿元,占25.7%;第三产业产值5.88亿元,占30.3%,全县人均GDP 6887元/人。2007年工业总产值6.89亿元(现价),农业总产值8.82亿元;固定资产增长迅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6亿元;对外贸易发展快速,全年实现边贸进出口贸易总额3.17亿元,其中进口总额0.77亿元,出口总额2.4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608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449元/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238元。耿马盛产粮食、甘蔗、橡胶和茶叶,目前已基本形成大宗产品,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53万吨,其中稻谷4.16万吨,产糖14.6万吨,甘蔗产量145万吨,橡胶1.4万吨,茶叶产量0.39万吨。耿马的白糖、茶叶已销往全国各地,出口东南亚各国和俄罗斯,被誉为“粮食和糖茶之乡”。

(2)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根据《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其它有关行业发展规划,耿马县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强化一个基础(农业),开发两大片区(勐定和勐撒),实施三大战略(工业立县、科教兴县、对外开放战略),主攻三个重点(交通、水利、城镇建设),强壮三支柱(蔗糖、橡胶、茶叶),培育八大产业(畜牧、水电、木薯、边贸、民族文化旅游、香蕉、蚕桑、亚麻),推进六大工程(“三村”工程、“兴边富民工程”、扶贫攻坚工程、招商引资工程、项目拉动工程、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实现三大目标(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使耿马的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左右,全县GDP总量达到2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47亿元,第二产业7.64亿元,第三产业8.2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2:33:35;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总人口控制在27万人以内;粮食总产量达到10.55万吨,农民人均有粮390kg,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55元;进

出口贸易年均递增30%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额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均递增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5758万元;肉类总产量达到3.29万吨;甘蔗、橡胶、茶叶产量分别为136万吨、0.916万吨、0.40万吨;农业经济总收入11.24亿元。

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左右,全县GDP总量达到60.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1.06亿元,第二产业25.91亿元,第三产业23.69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8:43:39;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总人口控制在29万人以内;粮食总产量达到11.90万吨,农民人均有粮410kg,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96元;肉类总产量达到3.8万吨;甘蔗、橡胶、茶叶产量分别为140万吨、0.95万吨、0.45万吨;农业经济总收入12.5亿元,全县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上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耿马县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已建成蓄水工程46件,总库容3470万m3,其中中型水库2件,小(一)型水库5件;0.3m3/s以上的引水工程31件,有效灌溉程度仅10%左右,90%左右的耕地仍靠天吃饭,严重影响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就是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工程建设,特别是中型骨干水利工程的建设。“十一五”期间规划兴建另仂中型水库,黑龙滩、关弄和白砂沟小(一)型水库,缓解当地的缺水压力,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可研阶段的主要成果及审批意见

受耿马县人民政府委托, 2009年8月,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云南省耿马县另仂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月,通过了云南省水利水电技术咨询管理中心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的评审,主要评审意见如下:

一、同意另仂水库工程任务为农业灌溉供水。另仂水库主要承担耿马坝贺派片5.23万亩灌溉任务,同时可利用水库及灌溉输水干渠 在汛期调蓄水至坝区各水库(第二期)充蓄,以达到彻底解决耿马坝灌溉缺水问题。

二、基本同意另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另仂水库灌溉面积5.23万亩,P=75%总需水量2941.0万m3(其中农业灌溉需水量2814.5万m3,农村人畜生活需水量126.5万m3),现有蓄水工程供水量106.1万m3,引水工程供水量1225.9万m3,缺水量1609万m3,由另仂水库供给。

三、基本同意水库淤积年限采用30年,泥沙淤积总量221.2万m3,坝前淤积高程1302.7m,考虑输水隧洞进口要求,初定水库死水位1310.7m,死库容185.3万m3,建议运行过程中充分利用弃水进行排沙,以延长水库使用寿命。

四、另仂水库设计供水量仅占来水量的14.6%,水库为不完全年调节,基本同意初选水库正常蓄水位1337.0 m,相应正常库容876.5万m3,设计灌溉面积5.23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4.6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6万亩),水库设计总供水量8221万m3(含下游生态用水、远期充蓄水库群水量),多年平均弃水量3445万m3。

五、基本同意水库泄洪任务由溢洪道和泄洪隧洞共同承担,拟定常遇洪水由溢洪道下泄,泄洪输水隧洞不参与泄洪,当溢洪道堰上水头超过1.5 m时,开启泄洪输水隧洞联合泄洪。为保障远期向耿马坝水库群的调蓄输水可靠性,同意防洪与兴利不结合,防洪起调水位为正常蓄水位,初选溢洪道宽度6m,设计洪水

位1339.2 m,校核洪水位1341.85 m,总库容1100.3万m3,最大下泄流量418.9m3/s。

2009年9月15日,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云发改农经[2009]1815号文对另仂水库可行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其中对规划部份的主要批复意见是:

一、同意新建耿马县另仂水库工程。该项目主要任务是解决农业灌溉问题。本阶段初拟水库坝高73.5m,总库容1100万m3,推荐坝型为粘土心墙风化料坝,设计灌溉面积5.23万亩,计划工期48个月。

二、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枢纽工程拦河坝高73.5m,总库容1100万m3;开敞式溢洪道长331 m,最大下泄流量113.6m3/s;泄洪输水隧洞长615.5m,设计流量243.4 m3/s;导流隧洞长612.1 m,最大泄量276 m3/s。灌区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干渠全长20.68km,渠首设计流量4.6 m3/s。

5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灌区缺水严重,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贺派坝位于耿马县南部,属耿马坝子南边的一个灌片,北边有山丘相隔,基本独立。耕地面积5.23万亩,集中连片,平坦开阔,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8.8℃,年极端最高气温36.5℃,年极端最低气温-3.2℃,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积温6250℃,年均日照总时2169小时,适宜多种粮经作物生长,盛产粮食、甘蔗、茶叶、水果等,是耿马县粮经作物的主产区,也是我省的主要制糖基地。

多年来,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缺水造成灌区内作物无法按正常节令播种,单产和复种指数低下,旱情十分严重。

灌区内年均降雨量为1328mm,每年11月~次年5月为干季,降雨稀少,仅占年降雨量的15%;而 6~10月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5%,尤以7、8月份雨量最多。冬春多旱,夏秋多雨。降水与灌溉需水时段严重错位,雨季水量有余,而作物需水量较小,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无法形成有效的“雨养农业”;旱季正是小春作物生长、大春作物栽插的季节,此时作物需水量约占年总量的60%~70%,而降水量却较小,并会出现长时间连续无降水现象,旱灾是当地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历时长、成灾面大的特点,对当地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根据当地有关部门资料统计,旱灾一般发生在11月至次年4月,部分年份可能延迟到6月中旬,从1950—2002年共发生严重旱情13次,受旱面积在万亩以上,粮食减产在百万公斤以上。根据有关资料,1943年,耿马“一至六月二十日后才降雨,农作物栽插失时、或栽种不及半数、或未能栽插、或已插秧苗陆续枯死者”。1992年旱灾,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受旱范围广,干旱强,正值大春播种,大部分田地缺水无法栽种,已播种的出苗率低,长势弱,贺派坝近3万亩耕地无法播种,造成粮食减产150万kg。

由于缺水,灌区内的水稻不得不推迟栽插节令到6月初雨季来临时栽插,亩产仅为250kg/亩,而据当地农业气象条件分析,最佳栽插节令为5月初,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提高水稻单产,若有水源保证,作物亩产可翻一番。此外,作为耿马县支柱产业的制糖和茶叶加工所需原料的甘蔗和茶叶,因缺水无法进行灌溉,目前甘蔗亩产仅为3~3.5t/亩,茶叶亩产仅为400kg/亩(鲜叶),

与有水源保障的产量差距甚远。总之,干旱缺水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一直处于落后地位,迫切需要兴建蓄水工程,对水资源进行再分配。

(2)灌区内水利工程少,有效灌溉程度低下,必须新建水源工程,保障当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受自然、地理、经济等多方面的限制,多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增加水利建设投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灌区内的水利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因无骨干蓄水工程,灌溉以引水为主,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制约的局面仍未得到较好的改善,抵御旱灾的能力还很低,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现状灌区内的主要蓄水工程为小(一)型水库—者卖水库,由于库区淹没问题多年来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水库不能正常蓄水,加之1988年“11.6”地震后,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影响了工程安全运行;除此之外,水库渠系不配套,输水干渠大部份垮塌严重,已多年未通水,致使水库不能发挥设计效益。目前水库的供水量仅20万m3左右,有效灌溉面积400亩。灌区内现有的水平大沟、芒抗大沟、芒弄大沟等引水工程,渠道坍塌严重,无防渗衬砌,渗漏严重,有效灌溉面积仅4600亩。总之,灌区内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不足,有效灌溉程度仅9.5%,抗御干旱能力低下,与稳步增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加大水利建设的力度,特别是修建骨干蓄水工程,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3)另仂水库是近期解决贺派灌区干旱缺水问题,远期解决耿马坝缺水的龙头水库,它的建设对于优化耿马坝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供需平衡结果,贺派灌区到设计水平年在p=75%保证率情况下缺水量为1609万m3,占灌区内总需水量的55%左右,缺灌面积4.67万亩,属工程性缺水。因此,在对灌区现有的渠系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同时,必须新建另仂水库,才能使灌区的供需达到平衡。

另仂水库座落在县城西南35km的贺派乡另仂寨子附近,位于挡帕河上游,坝址高程1277m,具备筑坝建库的地形地质条件,水库位置高,来水较丰富,淹没损失小,工程的兴建将从根本上解决贺派坝的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另仂水库建成后,将增加灌溉面积4.67万亩,改善0.55万亩。大大提高当地的灌溉程度和灌溉保证率,使当地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不但可以解决当地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且将使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发生较大改变,有效地强化当地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当地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为耿马县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具体体现“十七”大精神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项目,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是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

另仂水库在近期解决贺派坝用水问题的同时,远期利用其输水渠道汛期向耿马坝内的中型水库群充蓄水量,补充耿马坝区水资源的不足,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彻底解决耿马坝的缺水问题,它的建成对于促进耿马坝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

(4)水库的建设对保障当地民族团结和边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灌区内居住着傣族、佤族、拉祜、景颇、傈僳、等少数民族,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农民人均纯收入1186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另仂水库的建设,对于保障当地民族团结和边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从当地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要求分析,另仂水库的建设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