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瘾论文心理机制论文:“网瘾”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及对策

网瘾论文心理机制论文:“网瘾”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及对策

来源:知库网


网瘾论文心理机制论文:“网瘾”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及对策

【摘 要】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网络信息给大学生带来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和丰富的知识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带来了潜在和深远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查找产生心理障碍的深层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培养创新型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网瘾 大学生 心理机制 对策

当前,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然而,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提供新的舞台和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如何趋利避害,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防止或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履行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义务,塑造其健康和谐的人格,是摆在全社会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无序信息可以导致大学生信息超载,造成认知能力降低。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一个人的感觉被剥夺,这个人就会因信息刺激不足,而不能产生正常人的心理。当今社

会,网络信息量的急剧上涨,网络信息流速的日新月异,超越了大学生个人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他们目不暇接。

2.网络娱乐泛滥可导致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体验 研究表明,长期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的含量升高,这种类似于肾上腺素的物质在短时间内会使人高度兴奋,但其后会令人更加颓废、消沉,因而大学生网上所显示出的兴奋会随之被消沉所代替。这种现象不利于大学生情感稳定性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情感缺失或冷漠无情。

3.网络生活习惯可导致大学生意志薄弱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虚拟角色扮演可导致大学生人格混乱

在变幻莫测的网络中,大学生沉迷于五光十色的数字化迷宫和动感刺激的娱乐游戏中,因长期迷恋好玩、刺激而又富于挑战的虚拟环境,其人格必将受到很大影响,从而形成偏执型人格、自恋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多重性格障碍。

5.网络阻碍大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网络信息在开拓大学生视野、帮助他们了解更多新

鲜事物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是,网络对大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二、网瘾的症状

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及感情经历,很容易轻信网络,极易造成一些心理问题。

1.网络恐惧

一部分学生感到害怕和迷茫,缺乏正常的安全感和生活的信心。

2.网络依赖

不少学生长时间的沉溺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网络技术,醉心于网上信息、网上猎奇,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依恋,导致个人生理受损,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影响。

3.网络孤独

孤独常常表现为莫名的寂寞、烦恼和抑郁。其典型症状是: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情绪抑郁、社交面窄、人际关系冷漠。

4.网络人格障碍

网络人格障碍是以人格结构失衡为特征的网络心理问题。虚拟的网络世界为谎言、欺诈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学生在被谎言欺骗的同时,也成为谎言的制造者,长期沉浸在谎言和欺骗中,会导致学生心口不一、言

行不一致,进而出现人格异化。

5.网络犯罪

网络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虚拟状态为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在网上容易出现为所欲为的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诸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攻击”等行为。同时,上网需要一定的花费,如果沉湎于网络生活,又没有足够的钱,也可能诱发学生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渠道获得,导致犯罪。

三、对 策

1.发挥社会的职能作用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新旧观念的碰撞及对残酷的社会竞争和沉重社会责任的恐惧和逃避,使许多大学生选择上网来求得暂时的超脱。这些社会影响因素难以避免,但是社会要提高对网络健康心理的认识,真正去重视大学生网络不健康心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坚决履行社会应尽的职责。首先,国家应在已有网络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各个网吧的法律监督,对其营业时间和营业内容进行严密的管理和控制。其次,公安、文化等地方行政部门应对网络进行规范化整治,及时消除网络垃圾,保证网上信息的导向性和方向性,以避免对大学生的心

灵污染。再次,加强网络立法工作,使信息服务有法可依,树立网络正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整洁、文明的网络环境。

2.打牢家庭的纽带作用

(1)家长应正确认识网络发展的影响,加强对青年大学生上网的监管力度。网络的问题是监管的问题,而不是其本身的弊病。作为父母,要必须弄清楚网络的利弊,不断更新观念,认清本质,主动作为。要注重自身素质、文化修养的提高和现代社会主体意识的树立,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合作与互助,同时注重保持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与渗透力,有效地关心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关注他们的自我价值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变化、心理异常、价值取向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胸有成竹地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指导,以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

(2)家长应主动积极地消除信息掌握手段上的差别,与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当前,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面对数字化、信息化浪潮的席卷,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对其自身的生存及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然而,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了代际沟通不畅,信息交流受阻。因此,家长需要尽快进行“科普”以提高自身的科技修养,以便于在此领域与孩子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这同样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有效

途径。

(3)家长应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是非判断能力,以减少网络负效应的加剧。大学生由于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缺乏社会认知,对网络信息是非判断能力欠缺,从而导致网上交友不慎,使自身受到伤害。因此,家长应鼓励青年大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尝试科学的、理性的去思考、去分辨、去探索,这是培养青年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的有效途径。

3.坚守学校的“主阵地”

(1)要正确认识网络功能,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正确认识网络功能,避免网络游戏沉迷。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游戏使用率较高,是大学生使用最早、最多的网络功能,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和消遣,上网目的不正确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沉迷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些只是网络的附属功能,而最基本、最重要的网络功能是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因此必须加强上网目的性教育,端正大学生上网目的,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

(2)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网络学习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开设现代网络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使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收集所需信息的同时,也使自制力差的大学生不致痴迷网络,不对其造成生理、心理乃至行为等

方面的不良影响。

(3)开展网络心理咨询,解决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障碍问题。高校要必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辅导机制,尤其要针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异常问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矫正工作。有些大学生长期依赖网络交往,造成其“自我概念”扭曲,以致产生了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和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矫治这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由于网络的隐秘性、匿名性等特点,消除了面对面咨询的尴尬与不便,也使咨询者不必担心个人隐私的泄漏。所以,参与网上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便于对症辅导,解决其心理问题。而且由于网络的时空范围广、交流方便快捷,更便于进行团体咨询、心理互助和开展多样化的心理知识普及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宏如、曹雨平.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

2 申小莹.大学生心理教育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5

3 刘红梅.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4 雷 英.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调适[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9)

5 邓剑虹.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与调适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200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