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47期 2013年7月(上) |lf敏j毛.c‘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1.247 July 2013(A)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问题教学的思考 鲍江权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金华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321004) 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9-0047—02 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对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提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都是非常 重要的。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强调:“科学和知识的 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 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11 。 二是确立问题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就要从认识论的高 度充分认识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强调和突出问题教学在课 程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而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教学方法论层 面,仅仅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以问题为中心, 就要从整体性的视野把问题教学贯彻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 和教学环节之中,以问题为核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以问 题为纽带串联教学各部分内容,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 程的始终。以问题为中心,就是要从价值论的维度引导教学 的方向,实现解疑释惑的教学目标和传道明理的价值导向, 充分体现“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性。不仅要 使大学生了解“是什么”,更要让其探究“为什么”;不仅传授 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其思辨、批判的能力。这才是“纲要”课 开展问题教学的真谛所在。 三是构建问题逻辑。“纲要”课政治属性很强但学术分 歧颇大,历史线索众多却是头绪纷繁散乱,教学内容丰富又 与中学历史等课程多有重复,因此,以什么逻辑结构来有效 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转变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 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建立起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不失 为实现“纲要”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 仰体系转化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纲要”课内在逻辑架 构的主体是“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其逻辑架构的基本 脉络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和主线。这是开展问题教 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问题选择、设计、建构的根本立足点。不 仅问题本身要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 也要具有逻辑关联。这样就可以使“纲要”课教学不再是教 材和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简单罗列,而是具有内在联系 的有机整体;不再是线性历史的平铺直述,而是历史与逻辑 的有机结合,纵向与横向的多维解读;不再是历史知识的直 观呈现,而是更加注重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 开展问题教学需要建立和完善问题教学体系。一个科 学的完整的问题教学体系,应该是基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有 着明确教学目标为指向的,符合“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性 质定位的;应该是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 施,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应该是运用翔实的客 观的历史史实、以深刻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对学生困惑的问 题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讲解,能够帮助大学生划清中国近 现代史上重大历史是非,树立正确历史观的。 摘要“纲要”课教学应树立“问题引领教学”的理念,强 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中心,构建问题逻辑,建立问题教学 体系。以问题为核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以问题为纽带串 联教学各部分内容,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通 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设置问题悬疑激活学生思 维,探索师生良性互动、充满思辨色彩的“纲要”课堂教学新 模式。 关键词 问题教学 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 Reflections on Problem-Based Teaching of”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Bao Jiangquan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conspectus”course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guiding teaching with problems”and establish a problem—based teaching system in which problems go through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Through creating problem—based sit— uations,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 and thinking can be stimulat- ed,and a new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full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thinking can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 problem—based teaching;problem consciousness; problem—based situation 问题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创造性探究性的教 学方法和理念。它内在契合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 称“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定位和解疑释惑的 目标导向,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增强“纲要”教 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纲要”课开展问题教学,首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 “问题引领教学”的理念。“问题引领教学”,就是要在“纲要” 课的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强化问题意识,突出 问题中心,构建问题逻辑,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是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的前提,是创 新教育的灵魂。首先,教师的问题意识是组织问题教学的关 键。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过程 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思想实际设计具有探 索性、开放性、研究性的问题;要有目的、有意识、有重点的 收集、整理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共性、符合课程要求又 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其次,学生问题意识的 培养是教学的根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意识, 就很难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没有问题意识,就很难 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没有问题意识,就很难激活学 生的思维,点燃思想的火花。而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 通过问题设计来激发,通过问题讨论来培养,通过问题解决 一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彩教案”(项目编号:10JDSZK030)。 作者简介:鲍江权(1967一),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47 教改教法 基于这样的价值判断和目标指向,对“纲要”课教学问 题的选择、提炼和设计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目的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 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 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 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 会主义道路”。[21这个规定明确地揭示了“纲要”课的教学目 的是要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 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 的历史必然性。问题的选择和设计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一教 学目的,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 第二,主题性。“纲要”课程不仅是一门历史课,更主要 的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的性质和定位就明确规定 了我们对问题的选择、取舍的范围,即要围绕中国近现代历 史的主题和主线,这是问题选择和设计之“要”;“纲要”教材 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以“三个选择”的历 史必然性为理论统帅,这是问题选择和设计之“纲”。问题教 学体系要牢牢把握这“纲”和“要”,以保证教学的导向性、思 想性和理论性。 第三,针对性。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需要和认知特 点,广泛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共性问题,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 和思想困惑来选择和设计问题。脱离大学生思想特点、认知 水平的问题很难引起共鸣;脱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 惑的问题,很难收到实效。 第四,现实性。历史教育要有当代意识和现世情怀,要 为现实服务。尤其是“纲要”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尽可 能贴近当前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实际,尽可能反映与现实 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突出时代 感,彰显思想性。问题的选择和设计要紧密结合流行的社会 思潮(比如宣扬“告别革命”、否定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 潮,宣扬资产阶级抽象的自由、民主的所谓普世价值,新自 由主义等等),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 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要注意针对当前影视文艺作品和网络 等新媒体中过分渲染的一些人物形象及其历史事件,要紧 密联系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中国近现代历史时间跨度长,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 件纷繁复杂,可供选择的问题不计其数。既不可能把所有的 问题都用于教学,也不能毫无目的地选择问题。如果任何问 题都随意拿来用于课堂教学,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目标;如 果问题的选择不能反映教学目的和任务,就会失去意义;如 果选择的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 教学就是失败的。只有既从教学目标的整体需要考虑,又能 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才能成为问题教学的真问 题、好问题,才能真正提高问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教学不应局限于单向度的、直接的 提出问题,不应是师生之间的简单的问答,而应该通过创设 问题情境,更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主 体的活动而产生的。学生的兴趣常常因情境而激发,探究因 情境而深化,思维因情境而激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目的地创设问题的认知环境,即创设“问题情境”。问题 情境,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图片、视频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呈 现出来。比如通过剪辑播放符合教学需要的反映历史题材 的影视作品、纪录片等,再现历史情节,展示生动画面,激发 学习探究的兴趣。或者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上那些富有 趣味又引人思考的历史故事,创设故事情境,来吸引、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总之,问题情境创设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动力、探究深 度,影响着“纲要”课问题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制造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 与新的知识之间的悬疑和冲突,在观念冲突中激发学生的 主体参与意识,在情境悬疑面前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和 解决问题。1.利用历史发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本身的复杂 性、矛盾性设置悬疑。如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拥有军 队400多万,共产党的人民武装只有100多万;国民党是飞 机加坦克,共产党只是小米加步枪;国民党掌握全国政权, 可以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共产党只是偏居西北的地方政 权,物力、财力有限;国民党有强大的美国外援,共产党只能 是依靠自己。然而,人民解放战争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消 灭了800万国民党军队。为什么国民党政权会迅速走向崩 溃呢?2.借鉴学术研究的争鸣和交锋设置悬疑。如通过介绍 学术研究中的不同观点,使学生辩证地看待革命与现代化 的关系问题。3.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对比设置悬疑。如 19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j大改造,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消 灭了私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改革开放以来, 外资、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甚至占据 半壁江山,这是不是说明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完全错误 的呢?或者说今天的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倒退吗?4.通过介绍、 比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错误认识来设置悬疑。如在讨论资 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可 以适当介绍一些诸如“文明冲突论”、“条约制度论”等比较 时髦的说辞以美化、淡化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的观点,引发 学生对“侵略有功论”的思考和探究。 问题教学不仅要创设冲突情境以激发兴趣,而且要营 造民主氛围以促进对话。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学的 氛围是宽松和谐的,对话双方的心理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的。这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和谐宽 松的条件,十分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有利于思想的 交流,精神的交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指出:“教师的职 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 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 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 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 舞。”[311os 问题教学是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增强教 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要改变以往简单的说教灌输,构建 师生良性互动、充满思辨色彩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使“纲要” 课教学成为探究历史发展规律的知识发现之旅,更是砥砺 思维、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求索之旅。 参考文献 [1](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上海 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6. 【2]中宣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fz].2005—3—9.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 的今天和明天【M b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编辑李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