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知库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罗利琼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3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046-02 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比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声像兼备,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使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赏心悦目的情境,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教学《一片树叶》一课,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文中的插图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马上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从小黄牛、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的神态、动作中,想象它们的语言,猜出它们的心理,最后能流利地复述这个故事。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堂课是否优质,主要是看重点和难点能否突破。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媒体自身的优势为我们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的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但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的含义。这样,学生就经历了感知→理解→运用、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 2.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以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例如,教学第六册《荷花》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接着,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这样,大大减少了教师单调乏味的讲解,大量节省时间,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更大效益,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的思维源于学生在某种信息的作用下,突然闪现和顿悟的灵感,而打开这种灵感的有效工具就是多媒体,因而,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能使学生潜意识的创造力得以发展。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笔者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笔者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操的兵出来反攻吗?”……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四、创设情境,拓展探究空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 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作者是想通过文本来唤起大家对国宝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项作业:①继续利用网络查找大熊猫的信息,举行“大熊猫知多少”的知识宣传活动;②写一封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③画一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展现大熊猫风采的图画;④创作保护大熊猫广告词。结果,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不同媒体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让学生心灵激荡,让情感之花绽放,让课堂教学效果更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